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您旁网)
二、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
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和任务】
1、 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
2、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化革命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一、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二、讨论、学习作品
㈠自读第一小节,体会本节诗出现的事物所表达的感情。。
㈡挑选学生朗读诗歌。
㈢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并把握作品第一小节的感情及朗读方法。
1、 本节出现的意象: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 作者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
3、 表达的效果: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4、 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象征。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如《白杨礼赞》、《小桔灯》。
5、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
6、 朗读注意事项:
⑴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⑵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高、声音重、语速慢。
⑶注意节拍、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诗歌的每一节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节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也要停顿。
⑷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㈣挑选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并由学生评价效果如何,学生听取意见后再朗读一遍。看效果如何,再提问第二个学生朗读。
㈤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小节。
㈥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方法理解朗读其余三个小节。
三、挑选学生朗读全篇。教师总结,示范朗读。
四、学生自己朗读体会作品的感情,练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六、小结:本课的感情、表现手法、朗读的技巧。
五、挑选一首自己喜爱的新诗,练习本节课学习的朗读方法。
附:板书: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内容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