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投稿【优秀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2篇《高等教育论文投稿》,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投稿 篇一
试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时任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的崔邦焱曾说过:“中央领导多次强调……高校开展资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1]。”可见,资助工作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自2007年后,各大高校陆续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免、减”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绝大多数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硕果累累。但是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诚信感恩意识,存在消极心理等。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生存在消极心理
大多数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还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大学生物质贫困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现有经济能力难以支撑学业和生活开销;而这种物质贫困又存在地域差别和家庭环境差别。而精神贫困的表现则是多方面的,比如,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自卑、消极、封闭等。存在“双贫”现象的贫困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困难,缺 www.jiaoxuela.com 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养成了依赖思想[3]。还有些贫困生自卑与自尊相互交织,自我消极与自立自强两极分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他们容易隐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掩盖家庭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实事。
(二)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大高校存在多种形式的补助。如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困难补贴、爱心物资、助学贷款等。贫困生诚信缺失最集中体现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上,部分贫困生毕业后贷款违约,躲避债务,目前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淡薄;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也反映了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获得奖学金,存在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等恶劣行为,这同样是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
部分贫困生受到社会资助后毫无感激之心,从未主动和资助人取得联系,对他人和社会上的资助都觉得理所当然;在校受到国家资助后,不懂得感谢学校、国家和老师[4]。
(三)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 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摆脱个人贫困为奋斗目标,一切行动和努力都以金钱为导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也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拜金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严重缺乏社会理想和爱国信念。
二、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
所谓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指的是在资助方给予受助大学生物质资助时,在大学生思想认识层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作用,这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心理上的疏导、认识上的引领和行为上的促动[2]。
(一)开展心理疏导,促进贫困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心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心理沙龙等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宣泄自己,缓解心理压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
注重团队建设。贫困生往往因经济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加强班级和团队建设,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班团活动,有利于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逐步敞开心扉,重建自信。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引导贫困生提高诚信意识
贫困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淡薄与传统道德约束力的下降有一定关系,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开展法律大讲堂,用法律的威慑作用来提升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推进实践工作,通过健全个人征信体系,增大不诚信记录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粘度,用法制推动诚信行为,在行动中提高道德约束和诚信意识[3]。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5]。学生在开展班团和社团活动时,不能单一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指导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提炼思想精髓,贯穿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与此同时,理想信念教育应与“中国梦”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
增强感恩回馈意识。贫困生不懂得感恩,这与理想信念的缺失有一定关系。贫困生受家庭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摆脱个人贫困为奋斗目标,久而久之,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割裂开来,理所当然的向他人和社会索取,却没有感恩回馈和自我奉献意识。应该将理想信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通过类似于“感恩父母”、“服务社会”等活动,让贫困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帮扶工作,通过帮助他人,从而知道自己从别处获取了什么,并由此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帮助贫困生树立社会理想、提升感恩回馈意识[2]。
(四)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资助
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应该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学校不仅需要在校内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还需要与社会上一些个人工作室、企事业单位等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实习机会[4]。这不但能减轻学生经济上负担,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论文投稿 篇二
浅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做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学生党建历来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性教育,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式和新内容,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在选拔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都值得高校党组织部门认真对待。以保证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长效运行。为此,我们所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目标是使党员教育常态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党内生活制度化,服务群众长效化,发挥作用具体化。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系统渐进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育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对社会责任感、风险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坚定的价值选择和抵制不良风气的信心,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同时,党员的教育管理之中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表现也应纳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二)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办事高效、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化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完成,辅导员事务繁琐、要兼顾学生的生活指导、学习引导、心理疏导、就业辅导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很难有时间处理在党建理论研究上做到专业化、精细化。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自身素质较高的党建工作队伍以便加强对学生党员的长效教育管理。在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的老干部和老教师等纳入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来。
(三)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作用。
国内高校党校、各二级学院基层党支部,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和教育,对学生党员发展的不同阶段,如预备党员、党员的教育等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定相关的标准化培训课程,也没有对此阶段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各学生党支部也都是根据学院党委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完成与否、完成的好与坏都缺乏监督和考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并没有实现教育内容连续化、形式多样化、层次深入化,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本上无从体现,很多学生入党以后对自己放松警惕,懒散、厌学、攀比等,与入党之前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对此、一些高校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探索,比如制定了“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等以期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发展对象和新党员培训标准化制度等。同时,邓研会作为在校党委/院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学生政治性学术团体,要充分在基层党员教育的作用。
(四)坚持标准,保证品质积极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机制。
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给党输入新鲜血液,增强党的活力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党员应该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层次上比其他同学略高一筹,有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综合素质;应该是行为模式上的“先”,即能够认真按照党章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相应义务,在学校的相应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发展党员的机制上应该前移发展工作的重心,努力利用学校社团、校园网络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作为阵地,尽早进行思想启蒙,尽早进行针对性培养。高标准,严把关,优先发展信念强,在群众有较高威望的学生。同时,建立和健全产生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转正预备党员等程序和选拔机制,确保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教育不脱节,确保程序的不遗漏,确保人党后思想不松懈。同时,积极探索学生党员的能进能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输送政治可靠、专业精通、行为模范的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确保中国梦的实现有强大的后备力量。
二、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方式、新内容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管理的形式从显示到虚拟、从班级管理转向社区管理,固有的学生党建工作方法必须有所改变与突破。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基层教育平台。
基层党委和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相关网络工具,如贴吧、论坛、微信、微博、易信、飞信、QQ等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等主流的思想、政策、理论进行着重宣传,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党建阵地进网络的延伸。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虚拟社区,“分享”正能量,开展党建工作,建立起网络思想阵地的新家园。高校还可以建立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网上报刊、网上论坛等平台增强网上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积极营造社区政治文化氛围,建立学生社区党组织。
高校后勤的发展,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已经变成了学生公寓,尝试在学生社区建立学生党支部很有必要,根据社区的规模,合理定位,建立相应党支部,健全组织生活制度、党建联系制度、社区和院系党组织间的联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健全组织体制构架等,保证组织体系的合理性、有效行。社区党支部在学校党员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社区学生党支部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监督,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对有意愿进入党组织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切实有效地覆盖学生工作的各方面。党支部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内定期开办党建宣传栏、开辟党团园地营造政治氛围,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三)探索在有条件的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院的界限,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探索有条件的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党小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也让学生社团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集体归属感的重要组织之一。学生社团在党组织(小组)的引导下,社团的社会主义方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素质教育方面将得到全面提高。
三、创新高校党团共建,正确处理学校团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
高校团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团组织通过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团组织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团组织的前期把关。创新高校党团共建,可以实现学生教育的双赢。一方面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另一方面,党组织也可以在团组织的一些活动里给予指导和思想帮助,确保学生活动有内容、有意义、有朝气、接地气。在团委下属学生组织中学生干部的选拔上,党组织可以发挥组织上的优势,严格把关,做好监督。一方面,要把有群众基础,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党员选拔到团委、学生会管理干部的位置上来,让这些学生党员在相应岗位上发挥党员模范和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把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把学生党支部的决议有针对地贯彻到团委、学生会的某些活动中实施。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紧迫。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着“大众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引入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都给新时期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拓展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生党建长效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把握党建工作的主要精神和根本原则,积极利用各种平台作为党建宣传、沟通的新阵地,同时大胆吸纳和使用人才,为党建工作创新思路、提高水平。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2篇《高等教育论文投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