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育教学研究(最新6篇)

众鼎号分享 98828

众鼎号 分享

教育教学研究 篇一

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为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有效途径。现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思路

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以抓常规为载体,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 台阶。

二、总体要求

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的实验的实施。因此,学校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卜; 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即:角色转移,教育管理和教研人员要转变角色,深入课改一线,和教师打成一片,成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重点转移,把学校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新课程实验上: 目标转移,把教学研究目标转移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用科学方法研究新课程改实验最需解决的问题,验证新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新课程实验。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组和学科指导组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一个由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具体抓,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制度

1、设立新课程研讨活动日。各教研(备课)组每周安排两节课时间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F周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各教研组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

2、建立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情况听课制度。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指导组长、副组长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学研讨,进行新课程实验调研。(学校行政人员、学科指导组正、副组长每周听课至少2节,学科实验教师每周互相听课不少于2节。)

3、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安排好有关人员向学科教师作学科课改或教改专题讲座。

4、学校每月召开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的实验工作,各学科指导组每月举行一次研讨会。

5、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含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实验教学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校将采取有效方式对“五个一”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6、每学期举办两次“教师与骨干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者)的对话”。

7、开展“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组织近5年参加泉州市、省课堂教学评选获奖者上新课程研讨课、或对新课程研讨课进行评点。

8、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教学开放周活动,每学期一次。

9、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为教师交流经验、沟通思想、探讨问题提供机会。

10、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校级学科课改实验论文评比、一次教学案例交流、一次学科说课比赛;各学科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从中评选出优秀课例赴市参赛。

11、学校教研组长要做到“五个一”,即每月记录一个典型案例,每周写一篇学习笔记,每学期至少做一次校际课改专题讲座,每学期至少独立主持一次课改沙龙活动、写一份“基地校”新课程实验情况评价材料。

1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将继续抓*已有开展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推动新课程实验。

四、条件保障

1、政策: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价、督导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以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经费: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设立学校课程改革实验专项教学研究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需开支,主要用于学校的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现代教学设备的配备、编印资料、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3、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委、家长学校、社区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社会各界支持课改,创设浓厚的课改氛围。

教育教学研究 篇二

论文关键词:物流 运输 教学 实践

论文摘要: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是各企业在最初的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之后,建立的新型产业。作为物流教学中重要一环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教育机构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障碍和缺陷。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探索高职院校物流运输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之道。

1加强课堂理论知识深化

目前,各地都出现了“物流热”,之所以物流能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因为物流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财富,所谓的第三利润源。但如果企业片面了解物流,不能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物流一体化,物流不但不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还会使物流成本偏高。比如一味的追求包装成本,出现使运输、仓储成本增加,降低物流服务质量的效益背反原理。所以应建立物流体系,将物流各功能综合考虑,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上,力求物流总成本最低。

现阶段,五种运输方式同时活跃在物流领域中,大部分高校局限于研究道路运输,很少涉及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的内容,缺少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介绍。显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满足高校对物流运输管理学的课程要求,因此,应积极配合学科发展和专业要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

增加国际物流运输相关知识,很多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都会开始国际物流课程,但是作为选修课或考察课去开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物流系统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物流毕业生缺乏国际物流知识。所以应将国际物流相关课程作为考试课程学习,不断加深学生对国际物流知识,尤其是海洋运输、集装箱运输的学习。

2提高外语能力

近年来,双语教学已经逐渐进入了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文中指出,今后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多的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势必对从事物流活动人员掌握英语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培养技能+外语+学历的专业人才。

3课堂模拟作业

物流运输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只局限学习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必须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首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让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可以给学生一份运输路线图和设计要求,并对车辆配载、人员设置、货物特殊要求、运输方式等进行描述和提出问题,要求最经济。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我设计完成运输要求。并对运输量、运输周转量、资金利用率、劳动力考核等指标进行计算。 课程设计不应设置的太过复杂,应保证学生能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能力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

4实验室模拟练习

为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外出实习困难、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应开设物流运输实验课。

课程设计是理想化的现实运输问题,对单一运输方式如道路运输组织是可以完成的。而随着物流运输改革的深化,该课程的教学也应不断提高。其他四种运输方式也应融合在实践内容之中去。除了完成教学课程设计外,还应开设物流实验课,进行上机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展线路优化、车辆配载、自动化装卸分拣过程、集装箱整箱与拼箱的装箱、掏箱。

物流实训室建设是以物流实务操作人员为导向。物流实训室主要是模拟物流基本作业流程。建设实训室应该首先根据物流作业流程的功能模块:订单处理、车辆管理、跟踪管理、配送、库区和储位管理、质检和组装、进出库管理、库内作业管理等功能模块进行系统设计;其次,应该在每个流程上配备足够数量的硬件如扫描枪、RF和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操练;最后,把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进行可视化操作。

5物流企业实习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2个方面构建。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结合校内实验室的模拟训练,保证达到物流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必须主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联系企业,如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中心、制造业;其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确定合作方式。第三,建立一个常设的合作机构或形式。

6坚持抓好就业导向

从以下方面坚持抓好就业导向。(1)教师充分了解现代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2)入学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业认知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与指导。(3)专业课程安排,重点是突出重点课程,顺应时代变革,将目前最新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入教学之中,培养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4)鼓励和帮助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实习或见习。(5)建立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6)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认知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岱。交通运输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xx,(11).

[2]李肖夫,关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xx,(02).

教育教学研究 篇三

一、解读教育环境——“第三位教师”

教育环境的研究是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于学校教育之始,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与幼儿活动的基础。宏观的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微观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又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分。物质环境中教育场所、教育设施、活动室、班级规模、人数等的设置,精神环境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交互作用时产生的活动氛围、人际关系等的处理,都对学校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需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或正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作为基本内容,从而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体验教育环境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瑞吉欧教育系统中,也把环境作为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的“第三位教师”。因此,本人以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从构建微观的学校教育环境人手,研究物质环境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幼儿的精神环境。

二、构建教育环境——由项目出发

那么,如何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呢?本文引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教工作者们创建的项目教学,对优化教育环境展开实践与思考。所不同的是,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是一群幼儿一起深入探索某个独特主题的活动,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的较长期深入的项目探索教学,而我们的项目教学则更关注集体活动,兼顾小组活动。

(一)唤醒环境篇

幼儿园不管新旧,不管配备的设施多么齐全,真到用的时候,还是会有老师抱怨:没有这,没有那。其实,当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物质教育环境时,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有自己,改变以往一直以来对教育环境的理念。如:楼梯不一定仅仅是楼层之间的通道,体育活动不一定要在宽大、安全的操场上开展,滑梯不一定是顺爬的,蚂蚁也不一定是让人畏惧的……环境是弹性的,可以由幼儿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修正,并回应幼儿与教师们的需要,让他们能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抛弃以往种种既定的理念,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除了没有的,我们有些什么?有数不完的石阶、长长的楼道、亭台水榭、为数不多的参天古树、爬来爬去的蚂蚁……根据课程需要,我们首先要培养一双唤醒环境的眼睛,唤醒环境中那些被忽视的要素,并把它们开发成我们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唤醒我园的中庭,把它们开发成为幼儿所用的“广场”项目,就如成人世界里的广场一样,一个幼儿可以见面、聊天、讨论、休闲的地方,鼓励不同的活动,让讯息在“广场”川流不息。每年初夏,江南都会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虽然限制了孩子们的很多室外活动,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唤醒梅雨季这一自然景象: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人们走路速度的改变,行人走路的姿态,积雨的路面,雨滴打在树叶、车顶或路面的景象,这些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探索“雨中的城市”这一项目。

(二)开发环境篇

当教师们具备了唤醒环境的眼睛,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开发这些环境。任何项目的开发,需要预设目标,评估幼儿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兴趣,协助幼儿设置一个适当的情境。因为,只有通过预设后的评估和评估后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幼儿在真正适合他们的情境中寻求探索的可能。以下我们用“蚂蚁”“楼梯”项目详细阐述如何开发适合幼儿的环境。

1.“蚂蚁”项目

由于石梅园建于虞山南麓,蚂蚁多不胜数,经常会爬到孩子们的身上,惹来一阵阵的尖叫。面对这样不甚友好的邻居,孩子们却还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观察它们,时常会有孩子来向老师报告:“老师,我看见一只超大的山蚂蚁,它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饼干屑。”“老师,我发现一个蚂蚁洞,好多蚂蚁在往里面搬东西。”“老师,我发现蚂蚁爬到了树上。”“老师,我发现很多蚂蚁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大人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减弱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把它们列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研究“蚂蚁”的项目教学呢?

(1)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仅仅是教师在开展项目之前的一个预估,随时可以根据项目的发展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

(2)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在评测幼儿对蚂蚁的知识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观察蚂蚁在做什么的表象上:蚂蚁在搬饼干屑,蚂蚁在搬树叶,蚂蚁在爬树,有一个蚂蚁洞,蚂蚁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米粒,蚂蚁们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蚂蚁爬到了某某的身上……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孩子们比较关注蚂蚁在做什么,并对它们搬的食物感兴趣。(论文范文 )从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过程不难看出,项目教学中的评估强调幼儿选择,教师评估,最终生发出适合幼儿的项目,区别于以往整合课程中的评估,以往的评估放在课程实施之后,课程内容也是由教师选择,幼儿仅有参与者的身份。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的设置区别于项目活动中的其他情境设置,因为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根据上一环节的评估所创设的情境。但是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中,掌握适时退位的时机,把项目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蚂蚁”项目中,根据评估,教师协助孩子们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是“喂蚂蚁”。一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惊讶表情来。活动前,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食物,饼干、薯片、糖、水果、树叶、菜叶……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饭、糖、薯片等,而不喜欢吃菜叶、树叶等,他们觉得蚂蚁和小朋友一样挑食。根据孩子们的疑惑与探索欲望,引发后来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2.“楼梯”项目

长久以来,楼梯被认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仅仅作为楼层与楼层之间的通道,孩子们每次上下楼梯时老师们总不忘再三提醒,尤其是当小班的孩子上下楼梯时。朱静怡老师说过:“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路上行走时,大路不走走小路 m.jiaoxuela.com ,好路不走走差路。但越是成人限制的场所,越能激发孩子探索、游戏的兴趣。”那么楼梯如何才能被开发为孩子们游戏的场所呢?

(1)预设目标

相对于蚂蚁,楼梯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教育环境,没有游戏的赋予,“楼梯”可以预设的目标比较单一,也不具有可开发性,因此在制定“楼梯”项目的目标时,确定为根据每一个具体游戏来预设相应的目标。

(2)评估幼儿对楼梯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幼儿对楼梯的知识和兴趣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都知道楼梯是什么,应该怎么走,更知道楼梯是老师不允许玩的地方,但内心对“玩”楼梯的渴望从他们每次走楼梯的姿势便可看出。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楼梯”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协助幼儿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的特点,楼梯项目的开展被安排从小班幼儿开始。第一次,老师预设了拖拉游戏。以往我们一般会选择较大、安全的室外场地开展拖拉游戏,但发现很多孩子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在“楼梯”项目中,孩子们拖着自制的玩具小车,上楼梯,走过长长的楼道,下楼梯,拐一个弯……在上上下下的游戏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快乐,他们不用再躲着老师在楼梯上偷偷地玩了,而孩子们有了需要照顾的小车,动作变慢了,老师们也不用那么紧张了。拖拉游戏也仅仅是“楼梯”项目中老师预设的一个引子,在下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中,需要由孩子们自己去寻求可探索的问题和可开发的游戏。

(三)利用环境篇

利用已经开发的教育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教育环境项目研究中的中心环节,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来开展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着重突破的难题。

1.让教育环境开口说话

教育环境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幼儿在与其互动中,能赋予环境生命,发挥环境更大的作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奇也认为:所有幼儿园里的事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材料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物质,相反的,是靠着幼儿与教师积极主导而成的有意义的情境。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比如“楼梯”“广场”项目的开发,使楼梯与中庭成为孩子们游戏、休闲的场所,孩子们能在楼梯上跳跃、倒走、爬行……能在中庭看书、交谈、健身、休息……在“蚂蚁”“雨中的城市”项目中,孩子们与蚂蚁游戏、与连绵的雨季对话。由此可见,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环境的潜能,老师更加关注教育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让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

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天生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空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观察和亲近身边的一根草、一朵花、一洼水、一只小虫……从中获得无穷乐趣。以幼儿的生活环境为项目开发的前提,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的目标。以下我们借助几个实例来谈一谈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蚂蚁”项目,在研究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组织开展有关“蚂蚁”在各领域的活动,如语言领域开展蚂蚁剧场、创编小蚂蚁的故事等活动,体育领域开展蚂蚁搬豆、蚂蚁过河等活动,艺术领域开展绘画蚂蚁的巢穴、蚂蚁连环画等艺术活动。

“雨中的城市”项目,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路上的行人、雨滴下落的路线等,以此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雨,建构活动:雨中的城市,体育活动:雨中的行人,语言活动:下雨了,等等。在一个个项目活动中,挖掘与课程的结合点,达到辅助课程教学的目的。

3.让教育环境向社区延伸

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范畴里,周围的社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放眼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有石梅广场、消防中队、美术馆、读书台、军营、图书馆、邮局等,将这些资源纳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中,成为支持儿童发展的又一重要的环境要素。比如在幼儿园后山开展的登山运动,几次活动下来孩子们觉得后山的台阶不再具有挑战性了,经过协商将登山运动延伸至周围社区——西城楼阁。

(四)幼儿自主开发篇

马拉古奇说:幼儿学校必须能够回应幼儿,就像是一个广阔的掷绳索套牛的竞技场,幼儿在那里可以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如何接近一匹马、如何抚摸它、如何站在它旁边,那些都是一种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各个层面。假如有规则,那么幼儿将学习规则;假如幼儿从马上掉下来,他们将再回到马上;假如需要特别的技术,那他们要仔细地观察更熟练的同伴,甚至讨论问题或从成人那里学得经验。是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自主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哪怕是从马上掉下来。将马拉古奇的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环境的开发,即教育环境的唤醒、开发、利用,最终是为了唤醒幼儿的自主学习,协助幼儿通过协商、对话、规划、记录,自主地开发项目。

1.协商

协商,顾名思义,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项目教学摒弃了以往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决定的协商式教学模式。比如“广场”项目的开发,开始由教师发起,当孩子们感受到“广场”不仅仅是可以走过的通道,还能在此逗留、休息时,孩子们就有更多的点子出现,“如果这里放一些沙发就更舒服了,又能坐着还能躺着”“还要有一些书”“我去过雕塑广场,那里还有健身器”……此时教师就是一位协商者,在倾听、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探究、分析幼儿兴趣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共同协商以取得一致意见,让“广场”成为孩子们想法降临和出发的地方,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2.对话

我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话,有时候我们听自己说话,有时候听别人说话,而对话比说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对话意味着对别人的意见做一种反思性的探索和努力去了解其中的涵义,是学习过程中的声音。举一个“蚂蚁”项目中对话的例子:

幼儿1:你看,蚂蚁爬到了树干上。

幼儿2:哦,它会不会摔下来?

幼儿1:不会的,你看它已经爬上去了。

幼儿2:爬到上面就会摔下来了。

列举幼儿所说的内容:蚂蚁、爬上了树干、可能会摔下来、可能不会摔下来,但是要真正了解幼儿所说的,就必须把它当做“对话”来探讨与思考。我们可以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下定论?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出现分歧?将幼儿之间的说话作为“对话”,试着探究幼儿谈话的涵义,有助于帮助老师在项目开发中寻找假设和差异,也为孩子们的下一步自主开发提供探讨点。

3.规划

什么是规划?我们大致可以解释为幼儿记录下计划或解决方式的活动,一幅画就可以是一种“规划”,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活动或建立某项事物。还是用“蚂蚁”项目来举例,第一次“喂蚂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蚂蚁的食物产生了疑问,蚂蚁究竟吃什么呢?针对这个疑问,老师在聆听幼儿的对话之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和解决“蚂蚁吃什么”的疑问。有的小组继续用各种食物来喂蚂蚁,并将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观察蚂蚁的实际进食情况;有的小组用查资料的方式,将图书馆、网络纳入他们查阅的范围;还有的小组找出一个蚂蚁窝,看看蚂蚁的家里究竟藏着什么食物;等等。孩子们在自主规划的过程中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活动的主人,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和验证他们自己的假设。

4.记录

记录的目的在于解释,而不仅仅是展示之用,幼儿活动的过程可视为“记录”,但幼儿所画的单独一张图片、一张表格不能被视为记录。比如教室的墙面上展示着照片、幼儿的作品、文字公告栏等,通过这一连串过程片段可以了解整个项目是如何实施的,这就可以被视为记录。

协商、对话、规划、记录是自主开发过程中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盘旋、交错呈现于幼儿自主开发项目的活动过程中,“规划”改善“记录”,“记录”检讨教学,同时增进对“对话”的思考,共同建构幼儿项目学习中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获得。

环境教育项目教学的研究,带领我们翻越高墙,试着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探索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儿童,并向儿童学习。

三、完善教育环境——让教育环境回归

教育环境的项目开发还只在探索阶段,没有既定的探究模式,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不断更新、修正与完善,下一阶段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1.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具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教育环境开发的不确定性、幼儿兴趣走向的不确定性、探究程度的不确定性、项目开发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

2.教师在教育环境项目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团队动力

由于项目开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也制约了教师团队动力的挖掘,研究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单个个体或者教师多个个体开展各种在小范围内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推广。随着项目开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突破,充分挖掘教师团队的动力,以点带面扩大教学研究范围

3.将精神教育环境列入项目的开发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显然物质教育环境单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将精神环境也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从而全面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育教学研究 篇四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跑运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双重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由于中长跑耗时较长、需要足够耐力,很多学生对其存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因此,为了促使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中长跑教学顺利开展,笔者就中长跑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对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教学参考。

一、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长跑运动项目有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其中最常见的则是男子1500米、3000米和女子800米、1500米,这是田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中长跑是长时间连续的肌肉活动的消耗,主要是发展身体耐力素质的项目,对学生的耐力、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及柔韧度都有较高要求,也是考验学生各方面运动技能的运动项目。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中长跑要求运动者在较长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长跑项目,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长跑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中长跑看起来和跑步差别不大,但中长跑有很多运动的小技巧。学生在中长跑教学中学习运动技巧,可以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从而让学生勇于接受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中长跑,对提高学生身体耐力和身体机能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短训为主,运动量过大

学生在校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接受普通的课程学习之外,还需要接受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体育教学只是日常学习的一小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因此,学生参与训练的课时有限,教师在认识到学生训练时间不足时就会急于求成,加大每节课的训练量,从而增加了原本中长跑教学强度,对学生的长跑锻炼带来不利影响。

2.追求速度,忽视运动技巧传授

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追求速度的问题,而忽视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长跑技巧。例如,跑步过程中对呼吸方法和节奏的把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长跑时体能消耗不均匀、呼吸不畅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因为跑步时的步频和步幅增加不足,出现跑岔气的现象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3.对热身运动和中长跑技巧普及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职业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时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先进行长跑热身活动和长跑知识普及,避免长跑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避免很多体质较差的学生在长跑过后出现暂时性闹贫血或者其他意外。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运动前热身活动并不十分重视,只是指导学生先缓慢跑步再进入到中长跑学习中,在学生运动结束后,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放松运动

三、职业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的`有效方法

1.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中长跑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多学生面临中长跑如临大敌,为了提高中长跑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上打消长跑顾虑。首先,给学生普及一些中长跑运动对生长发育作用的知识,用中长跑的功能价值拉近学生与中长跑的距离。重点向学生讲述参加中长跑训练对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到中长跑训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其次,给学生鼓励和勇气。一般情况下,身体发育正常的学生,都是可以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完成不了是内心自我设置障碍所至,因此教师要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说一些“坚持一下”“你可以的”“多练练”这样的鼓励性话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最后,将长跑困难比喻化。很多学生只是跑到中途不能坚持,教师就可以运用体育心理学理论将困难比拟,鼓励学生精神层面的“破冰”,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2.多样化教学方法训练,增强练习的情趣

受旧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训练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如果用学分强迫学生训练,学生就会更厌烦中长跑。针对此种情况,为了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加入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用异性激励法进行教学训练,利用学生在异性面前的表现欲,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完成中长跑教学。或者教师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中长跑练习时调整内容,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越障碍计时比赛,这也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或者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田径场中间跨栏架、标枪、体操垫、跳高架等器材在,由学生发散思维,创编图形路线,进行越障碍教学,利用学生自己编制的图形进行障碍跑,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3.利用竞赛方式,营造中长跑教学环境

相比其他田径项目,中长跑练习比较单一,尽管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耗时较大,对学生耐力要求较高。所以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中长跑比赛和活动,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中长跑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将中长跑训练当成一种小型比赛,这也能让单一的中长跑训练变成中长跑竞赛,同时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利用田径赛场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围绕着田径赛场的图形路线做出各种趣味竞赛。这种新颖的中长跑竞赛,一方面在让学生感到新意的同时,发展了肌肉力量,提高了心肺功能,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利用竞赛方式营造出中长跑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4.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

中长跑学习成绩是评判学生体育成绩的参考之一,因而中长跑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运动信心和持久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改进原有的体育评价方式,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既不“一刀切”,也不“一边倒”,不以学生的最后中长跑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而是要多方面建立评价体系。比如将评价体系指标分成长跑技巧、心理素质这样的多个参考项目,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在中长跑教学中用心学习,每一滴进步都会被教师认可。

四、小结

总体而言,在技工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中长跑训练时间有限。在具体中长跑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成枯燥单调的中长跑学习任务,在轻松、多样化的教学中,让学生能自然、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阳福文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教育教学研究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工作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局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固阳县教育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工作实施方案》(固教发[20xx]51号),从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沿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以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为总目标,以全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切实发挥好教研室研究、服务、引领、指导的工作职能。

二、工作目标

落实《固阳县教育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工作实施方案》,巩固行政推动课改两年多的成果,做好"内部装修"工程。落实市教研中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施"的研究,转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生态,发挥好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坊的作用,打造学科团队,整体提升我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全力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

三、重点工作

(一)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两项研究"不放松

我县两年半的行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课改"两项研究",即导学案(或助学单)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能有效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理念。持续坚持"两项研究"的学校和老师,课堂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给了我们坚持课改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在后期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两项研究"不放松,继续把"两项研究"作为各项教学赛事和各种课例展示评价标准之一。

2、多项制度做保障

我们曾提出"三项制度" 助推课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同课异构"和"蓝青工程 "制度,促进了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法的教研热情,一批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三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名师工作坊"和学科基地的考核,加强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与展示,加强微课题的展示与管理等等,多项制度做保障,持续推进课改工作。

(二)专项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教学"

1、展示活动推进

学科基地学校自主向教研室申请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名师工作坊坊主和学科带头人要积极带头示范引领。名师工作坊是否参与学科基地的展示作为优秀名师工作坊和坊员的评价依据。

2、单项评比交流

(1)新课标培训与考试

开学初,对全县学科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根据教研室现有学科教研员情况,县教研室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学科的老师进行培训,学期末进行新课标考试,加强各学科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的意识与能力。

(2)分解课标比赛

做分解课标培训活动,以名师工作坊为单位,组织学科团队进行分解课标团体比赛和研讨活动,指导老师们如何恰当地分解课标,将上位的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程纲要的编写

做好课程纲要的编写讲座,教给老师们方法,引导老师编写课程纲要,形成课程资源,深入"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3、迎接考核评比

扎实做好"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引领老师们自觉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变课堂生态,以达优争先的目标迎接市教研中心对我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考核评比。

(三)强化课题研究行为

以研究与培训同步提高教研实效为目标,以双加强(加强对立项的市、区两级课题的开展与深入,加强县级微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工作方式为重点,提高教研工作实效,努力为学校以课题引领的教育特色提供有意义的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

1、跟踪指导市级、区级立项课题

对立项的市、区两级课题做好跟踪指导,督促实验校召开课题协作会、阶段总结会等,完善过程资料,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正方案,不断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 加强县级微课题的管理

为激励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在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对46个课题以签字盖章的形式批准立项。但我们并未颁发立项证书,原因是立项的部分课题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边做边继续修改完善。为避免这么多的课题流于形式,我们觉得应该严格在成果上把关,即在结题上把好关口。

怎样对这些立项的微课题进行管理呢?思路如下:

(1)依托学校把关、教育局教研室参与的方式进行成果鉴定。

(2)由课题负责人向学校提出结题申请,再由学校向教育局教研室提出结题申请。

(3)结题时以成果展示为主、汇报和资料为辅。汇报以工作报告为主、研究报告为辅,淡化学术性;资料可以放宽要求,形式多样,可以是论文、教育叙事、随笔、案例等。不求全面,只求成果。

(4)结题申请在申报截止时间前一个月提出,方便教研室统筹安排。

(5)如有特殊情况没有及时申请结题的,可以推迟一个学期的时间。在规定期限内不申请展示汇报的视为自动放弃。

(6)汇报之后,成果明显的,由教育局教研室颁发结题证书。

(四)举办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赛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培养和造就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名师效应,带动一批教学业务骨干快速成长,本学期特举办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大赛,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五)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

继续加强教研员专业指导能力,建立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跟进式教学指导制度。每学期撰写思路清晰、有创新的教研计划和总结,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并改变指导方式,不仅听课评课,还要指导老师们备课,对"教学评一致性"实验校进行跟进式指导,辐射带动义务教育段所有学校深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施;每学期指导教师编制一册书的课程纲要,带动学校骨干教师编写每册书的学期课程纲要和单元课程纲要;主持或参与学校一项课题研究,引领老师们做好微课题研究工作;每年至少在县级以上做一次学科讲座,包括课标培训、教材分析、课改专题等;经常撰写课改论文,积极在《固阳教研》上发表;指导老师的教学案例在《固阳教研》杂志上发表,案例上附有教研员专业的点评,引领教师深入进行基于课标和我县课改实际的教学研究;指导学科基地学校进行各种主题展示汇报,如学科课改特色课、"教学评一致性"展示课、微课题成果展示等;每年至少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每年度召开一次学科教研成果年度报告。

四、常规工作

1、《固阳教研》杂志

继续完善、出刊改版后的《固阳教研》杂志第十期、十一期,加强课改、"教学评"及微课题的引领,加大教学案例的刊登比例,为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课堂做好导航。同时做好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

2、《固阳教研》微信平台

充分利用《固阳教研》微信平台,宣传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评一致性实施"、学科基地建设、名师工作坊等方面所开展的有效活动,宣传本土名师的成长之路,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助推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期末教学质量评估

教研员要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科学编制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使命题充分体现检测的信度,真正具有检测和引领的双重作用。同时对测试做好全面分析统计,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

教育教学研究 篇六

摘要:动作康复课程是特殊教育康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模块之一,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章探讨了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在分析了当前各高校动作康复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的编选、教学方式的选择、实践环境的创设及课程考核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加大实践技能发展的人才培养中要围绕学科的专业特点,多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将“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职业发展的有效性。

关键词:特殊教育;动作康复;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类型也逐渐呈现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从以往盲、聋、智力落后三种主要障碍类型,到近年来自闭症、脑瘫、情绪行为障碍等多种障碍类型不断增加,这使得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也让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需开拓创新、深化改革[1]。以往单一理论教学为主的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已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教专业学生还需要掌握针对不同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及康复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动作发展是个体一切发展的基础。研究发现特殊儿童特别是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作发育迟缓,所以在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动作及运动能力的训练,进而促进认知、语言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动作康复模块课程是教育康复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3]。但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掌握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训练,这需要医学、康复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整合和运用。我国目前多所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一直在探索适宜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康复”课程培养方案[4-5],由此可见,“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强调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特殊教育“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现状

1.1课程内容跨学科,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康整合”理念是近年来在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思潮和发展方向,动作康复课程是为改善和促进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一类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它与康复医学中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既有交叉又有差异。动作康复课程重在教育中实施康复训练,既要遵循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也要强调教育元素,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需要多学科的整合,但又异于医学课程。当前部分高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有此类课程,但课程设置多样,甚至缺少基本的医学基础,这必然对动作康复课程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局限。且课程内容多仅仅针对动作问题更突出的脑瘫儿童,对其他发展障碍儿童的动作问题涉及较少,呈现出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态势。

1.2教材内容医学化,不适宜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现有的动作康复相关教材大多针对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但诸如针灸、电疗等康复技术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而操作技能类课程过多偏重于康复医学的内容并不利于特殊学校动作康复的开展,但康复课程又不能脱离康复医学,因此在教材内容选择与编制时还需慎重考量。

1.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还有待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在高等教育中突出内适性、外适性及个适性相整合的教育质量观[6],即高等教育不仅要体现学术性需求,还要满足职业性要求和个人发展性要求。但传统的特殊教育学习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直面特殊儿童的经验,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更是需要学生在充分分析不同特殊儿童动作差异性后依据一定的原理方法设计个别化的动作康复方案,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当前大多数学校由于教育环境的限制,学生往往只能通过短时间、集中性的实践实训[7]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进行初浅体验,难以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深入结合。

1.4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考核评价多注重终结性考核,而忽视过程性考核,即便是过程性考核也往往通过几次作业或出勤情况等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结果,这些过程考核的内容往往让学生难以主动地将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而加以运用,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占据评价的主导,这使得学生较为缺乏对自我学习效果的监督和管理,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以实践技能学习为主,传统的笔纸考核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动作康复操作技能中的掌握水平,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评方式,考核内容往实践技能方向倾斜是该类课程的必然考量之处。

2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构建“动作康复”领域的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外适性功能要求依据特校、机构等行业相关需求来制定核心课程,按照特殊教育职业规范及教育康复的工作程序来选择教学内容,个适性功能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要遵循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而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接案-收集信息-评估个案-设计方案-实施训练计划。就动作康复而言,动作问题的评估和动作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是整个动作康复工作的核心。而在强调学生的动作康复技能掌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适宜的学科理论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动作康复模块课程设置仍然要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的教学过程。由此本研究认为,动作康复模块课程设置需要围绕以下三大部分:动作康复理论基础、动作评定技术、动作康复训练技术。2.1.1理论基础是动作康复的首要基石基于动作康复是多学科整合的特点,在学习之初需要有功能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动作发育学以及与动作发展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这可构成动作康复理论基础部分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可根据课程总体安排设置成独立的一门课程或整合编制成适宜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概论课程。特殊儿童的发展亦是遵循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后续的动作康复介入中仍需以理论为支撑来把握评估及训练的方向和原则,因此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2.1.2评定技术是动作康复的重要环节特殊儿童动作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障碍儿童中,其中脑瘫与智力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又有所区别,前者更多集中在动作水平及品质上,而后类儿童的动作往往与感知觉发展有关,因此在动作评定技术课程中需有针对地分别开设教学内容。目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动作评定有相对完整的评估体系,该部分在相关医学教材中已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项动作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平衡协调功能等)和全身运动能力评定。当前已有研究指出智障、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在教育康复过程中值得关注[8-9],但现有的康复体系却有所忽视,这是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面临的困惑,值得研究者及相关工作者以教学和实践为依托对此类儿童的动作发展开发适宜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其综合康复的发展。2.1.3训练技术是动作康复的核心内容动作康复训练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则可根据评估体系,设定对应专项训练技术(如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移位训练等)和采用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如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运动技术等),而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有效地为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开展动作康复个训、小组或集体训练,甚至居家训练,这将是动作康复训练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内容。此外,是否将特殊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中,这也值得后续的深入探究。

2.2基于“教康整合”理念,修编适宜特殊教育专业的动作康复系列教材

动作康复相关领域在医疗康复体系中发展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包括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等,但这些课程的内容并不全部适用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整合和编排教学内容,并有针对于特殊儿童动作康复的教学内容。但在考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时又不能完全偏离了康复学的根基,因此前后课程的贯穿显得尤为重要。动作康复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因此解剖学课程可以选择既有的医学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轻重的调整,课程中教师可重点围绕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感官系统进行解析。但对于“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评定技术”一课而言则相对缺乏适宜教材,大多医学教材《康复评定学》涉及动作、言语、认知、社会功能等多领域的评定,且动作领域的评定又以单一功能评定为主,缺乏全身运动能力的综合评估。而当前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体系下的动作康复评定与训练又多集中于脑瘫儿童,对其他发展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关注则相对匮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出各类特殊儿童的特征性。

2.3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体系传输给学生,动作康复模块课程多以操作性技能学习为主,特别是评定技术与训练技术的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则难以有效地将动作印象通过传统课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研究指出以任务为导向在“做中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0],而体验式教学在近年来被大量运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11],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2]。本研究也尝试以任务为导向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动作康复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而言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机制,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景体验,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发现、感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教师则围绕教学目标,规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完成体验活动。在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将体验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确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需要学生进行体验的任务活动,因此可将体验任务按专题分为若干项目,围绕每个项目任务又可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小组。第二阶段是分组协作与演练,在体验式教学中尤为强调学生的分组协作、探究与分享,在动作康复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体验情景,由小组团队协作通过自主查阅教材、文献或其他资料,尝试着去进行同伴间相互操作,熟练后甚至在获得特殊儿童家长允许时对特殊儿童进行操作,通过真实情景体会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动作的差异化,最终经小组商议得出结果。第三个阶段是集体演示与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可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让各小组在商议的结果基础上进行集体演示,通过全班讨论分析出目标任务的达成度与准确度,最终形成目标任务的结论性意见。第四个阶段是教师回馈,在最后的阶段中教师需对学生群体讨论的结论性意见给予回馈或修正,并帮助学生对该体验项目进行梳理,达成基于理论基础的实践操作经验。在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中采用任务导向性的体验式教学可以更大程度地跳脱出传统式教学,学生不再是静态地坐于座位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按照任务项目,先由自己自主探究动作评定或训练的操作手法,通过团队讨论将书本知识主动地转化为操作技能,并在同伴协作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对知识的感知与运用,这一过程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同时教师在各个阶段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监控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回馈阶段,这对于学生厘清操作流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也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2.4建设“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动作康复模块课程具有强实践特性,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学生实践以课堂模拟和为期一学期的基地实习为主,但特殊儿童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在课堂模拟中难以获得真实的经验感,而基地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学期,这使得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学习中容易与实践经验脱节,即便是在学习阶段内增加教育见习机会,也只是让学生对康复训练多一些粗略感知[7],真正要达到学以致用、学为己用的阶段还有较长的距离,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2.4.1建立校内实践平台,掌握实践的主动性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元化的可能,动作康复学习无论是从初期的原理原则建立到后来的评定与训练技术的。掌握都需要对特殊儿童的动作表现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建设开放性的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训练中心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过渡。目前只有少数几所开设特殊教育的高校设有面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中心,动作康复相关训练室亦是这类平台的重要组成之一,本研究也采用了这一模式来解决课堂实训模拟化的问题,一方面可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及时地引入特殊儿童进行示范教学,另一方面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后深入中心开展动作评估与康复训练,并也将这种实践成果纳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实现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2.4.2开拓校外实践平台,拓展实践的多样性当地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也是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持体系。从教育康复的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掌握的康复技术除能应用于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外,小组课、集体课也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本研究中,充分发挥当地一线特校的作用,让学生每周到特校开展一堂动作康复集体教学,在特校大型体育活动、康复活动中参与、组织与策划,这受到了特校及特殊儿童家长的肯定。“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训练有效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育康复的可行性与成效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获得感,更进一步树立并巩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价值感,也符合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倡导的内适性与外适性相融合的教育质量观。

2.5考核评价多元化,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

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考核大多难以一次考核确定最终的学习成效,因此可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性,通常为让学生能对理论做系统梳理,一般采用单元练习形成平时成绩,期末闭卷笔试考试形成期末成绩。而对于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则重点采用技能考核,为体现技能考核的全面性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分项目开展考核。学生每完成课程项目后可分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份项目报告或实训报告,在报告中反应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结果,老师对报告的成效进行评分,多次的项目报告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围绕项目内容,教师设置技能考核科目,考核方式主要为现场示范操作或提交个案操作视频等。现场示范操作时,学生通过抽取题库中的项目,即时完成操作要求并口述操作原理及要领,教师对操作手法及要领陈述进行打分。提交个案操作视频材料则通常围绕教学项目开展,完成项目任务时提出考核内容,通常这类考核更具有综合性,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技术,通过分析思考以达成考核要求,教师主要对其操作方案的合理性、操作手法的准确度和熟练度打分。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可考虑由动作康复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共同打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可在考评中适当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由此需要对动作康复领域的每门课程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评价过程的标准化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动作康复课程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模块之一,其课程特点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整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同时,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让理论与实践能更及时地完成联结。对于技能操作性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现多维性,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与机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以达成教学成效的有效检验。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xx(3):1-7.

[2]刘文雅,赵斌。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xx(5):41-44.

[3]杜晓新,刘巧云,黄昭鸣,等。试论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xx(6):25-40.

[4]焦雅思,康红云,周桂英,等。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xx(7):84-85.

[5]贺晓霞,向友余。“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殊教育职前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110-114.

[6]宋燕。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xx(3):5-8.

[7]于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xx(3):161-162.

[8]陈军,闫洁,康玉江,等。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xx(1):39-41.

[9]王晋伟。运动康复模式下孤独症儿童服务体系构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xx,35(4):74-76.

[10]栗新,谷芳秋,李红玉。任务导向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8(3):14-16.

[11]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7):145-146.

[12]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5):122-128.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6篇《教育教学研究》,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绝句》课堂教学实录最新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