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物理教学论文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112438

众鼎号 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物理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物理教学论文 篇一

1.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就苏科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析,每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安排在该章的最后一节的,其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基于学生已学内容而进行的.学生在进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的预备知识与技能,能充分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好苏科版《电功和电热》以后,我们可以布置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让学生使用家里仅有的设备或器材去测量家里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也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电视机的待机功率等等,测量过程学生能真正巩固对电功和电功率的掌握,也能对家庭电路的一般组成和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2.巩固已会的方法与思维

物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传递着知识与技能,还渗透方法与思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所学思想方法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学生在《声音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的技能包括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为此,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简易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技术设计的有关元素,逐步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复杂的多变量问题.比如教材中将活动安排分为观察、预测、设计、比较、交流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训练和实践充分巩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体验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尝试.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充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能通过实践的开展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和思想,逐渐服务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升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传递必要的自然知识素养,一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素养应用情况的考核,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而除此之外,教学还有更根本的作用,那就是无论学生学了知识以后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学生都能通过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再学习和更好的生活,甚至去服务于社会.其根本的价值有以下两点:

1.提升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而思维和能力是无限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用好有限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无限的思维和能力,达成教育的最大价值.比如在苏科版《简单机械和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面提升至“设计”,学生依托于这一章中已经学到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特殊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及其中的优缺点进行思考分析,尝试设计一个简单机械,即先从理论上达成简单机械的构思和设想.比如学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②模型的设计是否新颖③模型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如何?④模型之中工艺难度如何?可制作性如何?⑤如何分工和展现等等,这一系列的思维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和筛选,也让自己的设想和构思更加成熟和健全,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学生的综合素养.

2.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设计到制作还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学生在设计过后去制作的话,又会遇到很多的疑惑和困点,这些疑惑和困点又会促使学生设计的再完善和再分析,为此,学生会不断的思考,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为了设计的完美和理想化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比如学生在《浮力》和《力与运动》以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制作一个密度计,虽然设计的原理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学生却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制作的密度计悬浮在液体中,如何制作密度计中的刻度、如何更精确的标注刻度,如何确定密度计的测量范围,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绞尽脑汁,这实际的制作和改善的过程中,学生会达成前所未有的提升,再结合教师的点拨和提醒,学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些提升是常态地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无法达成的,也正是我们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真正实践和落实的.

三、结语

物理教学论文 篇二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探究式教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探究式教学却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的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教师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而且教师对科学探究技能和操作程序并不熟练,缺少科学探究的直接体验,特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老师对探究式教学接触较少,缺少指导学生探究的经验.目前,很多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还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实践机会,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低下.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又具备一定的特色.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教与学.基于这一点,教师组织以及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面.在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中,尽量使所做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有效地体验.

1.2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特色.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要以知识为线索,根据探究要素谨慎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课节规定对要素进行适当的增减.

1.3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有多样、灵活的探究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开放且多样的,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辨别,选择有代表性的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在整个舞台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本质,避免形式化和程序化.

1.4是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应当尽量配合学生的探究,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能将教学流程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中,而应当以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为前题进行筛选,尽量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1.5发展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不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矛盾纠结、急需探究求证的教学范围.

1.6平等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建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情感和做法,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设立一个有趣生动却又与前认知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中,就可以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导入教学内容.

2.2建立学习小组.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时互补,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就能达到实验能力训练的最优化.另外,对于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并督促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品质.

2.3借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减少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比如,讲解完电磁和电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对家用警报器的原理进行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报警器.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前景

物理教学论文 篇三

本文提出的针对于理论物理教学与实践的探究方案,是遵循微观到宏观,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单体到多体的顺序展开的,一共包括三个知识单元,它们是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为了使得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物理知识,我们需要结合教材中原有的三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改善原有体系中知识的逻辑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所占比例,以协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点。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宏观物体。宏观物体主要是由微观粒子组成,因此,在这个知识单元里面,我们依照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展开讲解,并遵循统计学和宏观物体的联系。以普通物理学为背景,循序渐进,引入量子统计理论,慢慢激发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出第二个知识单元。量子力学知识单元。在第二个知识单元里面,我们首先讲解单原子分子量子理论,慢慢引入到多原子分子量子理论,最后引出第三个知识单元——固体物理。在第三个知识单元里面,先讲解理论,在注重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实现创新。这样,三个知识单元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最后贯穿成为一个整体,给予学生整体上对于理论物理学的知识。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物理理论较为抽象,即便是来源于具体的事例,学生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理论物理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着手,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物理试验中不断培养。本质与非本质的认识影响着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因此学生认识物理规律会有一定的困难。物理实验能够提供给学生最具体、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因为这些精选出来的物理实验,是最通俗易通,简明扼要表达物理理念的感性材料。与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有所不同,物理实验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物理实验比较典型,可以代表一定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需要有动手操作,有一定的趣味性;物理实验定性定量的表明了全面性。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可以积累创造意识,同时可以协助学生科学的研究理论物理。学生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可以从中掌握到相应的物理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物理含义,还可以发现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主动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物理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物理知识,以及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探寻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过程中的认知模式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认知活动包含了所有与物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心理活动,具体来说有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框架、面对新知识的认识、接受和使用、包含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知识体系的更新等等。物理认知体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形成的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知识框架体系,是学生对不断接受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组织之后建立的。从认知模式的发展方向中可以容易的发现,学生在认识接触到的物理概念、理论等时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物理环境作为刺激源后被学生感受到之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仅仅与这些知识有关,还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状态等主观因素有关。当接受到知识后,学生会通过思考在已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识进行再加工。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梳理清楚已经学习的知识,形成清晰的体系,实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认知模式可以发现,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物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物理现象。对于为何有些同学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大的乐趣,而另一些同学却感觉到这些知识枯燥、难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是因为学习的动机问题。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什么事理论物理以及它的应用,很多同学在内心当中认为这些基础的物理知识都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和自己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思维下,必然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动力。其实,在物理学科发展至今的数百年中,已经积累了无数的先进理论,产生了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和发现,衍生出很多高新科技学科,例如常见的核能、半导体、计算机、通信、太空活动、量子试验等,无不与物理息息相关。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培养求知的动力,形成为学科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而奋斗的良好志向。最后,应该尽可能的把理论基础物理与更加专业的物理应用领域,例如光信息学科、半导体学科等高新科学专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当今,光学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集中在光子操控、光材料研发、量子通信等方面,这些热点问题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样的,其他高新学科同样也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物理人才投入到学科研究当中。如何将基础物理的知识规划与未来高新学科的需求联系起来,为以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就成为了学科内容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学习理论物理,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因为理论物理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十分抽象。因此,物理理论的学习,是感性认知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物理理论,认知物理世界,将自身与物理的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积累理论物理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给自己形成立体的物理思维模式。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发挥良师益友的功能,首先,协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新知识和老知识相互结合。其次,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构建认知体系,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当尽力协助学生培养对理论物理的兴趣。理论物理本身是十分有趣的,有多种方式可以感知,包括观摩,听讲等。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思路跟不上,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慢慢产生了厌恶抵触的心理。理论物理公式繁多,推导过程繁杂,理解起来也晦涩,甚至感觉实际生活中没有用途,因此,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认知的缘故。

四、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由于理论物理的特殊性,概念抽象,推导复杂,公式繁多,老师讲解,学生只用耳朵听得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当下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此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老师需要采取新的授课方式,可以在课堂中加上讨论,不再是单一的灌输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互动式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同学做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遇到问题,开动脑筋,积极深入研究,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纳、记录清晰,在上课中带着问题去听课、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到理论物理知识。老师也要给予及时的批判和纠正,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高度。

物理教学论文 篇四

教师可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物理化学中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的知识,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言简意赅解决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如,讲稀溶液依数性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下雪时,城市道路路政人员在路面撒食盐?学生讨论归纳,是应用依数性的凝固点降低原理。医院输液用生理盐水浓度0.9%,葡萄糖注射液浓度5%,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是否可以?会出现什么症状?最后用渗透压原理说明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正常渗透压维持平衡而配制的等渗溶液。

2充分使用标准简洁普通话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汉语基础差,听课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顾及这些民族学生,授课中要控制好合适的语速。少数民族学生先把汉语转化为自己的民族语言再进行思维和分析。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用标准普通话讲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避免个人的方言,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生僻词语,以及文言文和歇后语。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点。另外,在讲授临界状态时,CO2临界温度与压力对应关系,即P-V图,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师生互换角色,少数民族学生充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促进物理化学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其锻炼机会。

3综合利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会觉得是在“看电影”过眼烟云,热力学公式特别多,公式推导这个环节,切不可图省时省力,离开传统的板书演示。一定要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详细推导和讲解,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度,掌握推导的技巧和技能。当讲授Bi-Cd相图,用步冷曲线绘制相图时,用动画flash将课本中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采用“精讲多练”,注重讲授习题的解题方法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课上讲的能听懂,课后看书也能看懂,就是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不知该用哪一个公式合适。解题时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原来题目上稍微改动一些条件、更改一下数据顺序,学生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准备些有针对性选择题、判断题,课上教师讲授完新课,及时让学生练习,加强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题必须记笔记。在做作业之前,多举各种类型的例题,让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若抄袭作业一次,从平时成绩中减去3分。利用课外时间专门给学生安排习题课和辅导课,并详细分析讲解作业习题。在讲解化学平衡习题时,给学生讲清楚,在解题以前首先必须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是: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式,并配平;写出反应物或产物的起始浓度或压力;找出反应物或产物的平衡浓度或压力;写出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5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教育论文 篇五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物理教学论文 篇六

文科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物理有一定的畏惧心理。那么如何在文科物理课堂上进行前沿物理教学呢?具体方式如下:

1.结合物理学

物理学史可分为古代物理学时期(从远古—16世纪中叶)、经典物理学时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和现代物理学革命时期(20世纪—现在),现代物理学革命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05—1931年):相对论和量子概念的创建和应用阶段;第二阶段(1932—1954年):亚原子物理学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至今):亚核物理学即宇宙物理学阶段。例如电磁学历史,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由于坚信电磁之间的联系与统一,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奥斯特一样也深信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并追求这种统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上,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电磁波的发现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全世界许多实验室投入了对电磁波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在赫兹宣布他的发现后不到六年,意大利的马可尼与俄罗斯的波波夫分别实现了无线电波远距离传播,并很快投入实际应用。无线电报、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话、传真、电视以及雷达等无线电技术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近几十年来,又实现了遥控、遥感、遥测、卫星通信等,从此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2.结合现代生活

物理现象和规律大部分来自于生活,又必将服务于生活。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前沿问题都与基础物理的研究有关。因此给学生讲解前沿物理知识时应当联系生活实际。例如现代生活中,一些家用电器包括计算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手机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那么何谓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会产生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呢?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电磁辐射产生的危害如下:

(1)可能会诱发儿童患白血病;

(2)可能会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3)对于成年男子来说,可能会导致质量下降

(4)对于孕妇来说,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

(5)可能会导致人体癌细胞增值;

(6)可能会引起人体视力下降,使人得白内障;

(7)可能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系统。预防电磁辐射的方法如下:

(1)电器摆放不要过于集中。在卧室中,要尽量少放,甚至不放电器;

(2)电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台电器;

(3)注意人与电器的距离,能远则远;

(4)尽量缩短使用电剃须刀和吹风机的时间;

(5)长时间在计算机前工作时,最好穿上防辐射服;

(6)对于电磁辐射较大的家用电器例如微波炉和电磁炉,可使用防护罩;

(7)要正确使用手机:①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波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手机响时,几十秒后再听手机;②在使用手机时,可以采用手机专用耳机,实现远距离使用是比较有效的办法;③尽量减少通话时间,最好左右耳朵轮流听;④休息时不要将手机置于枕头边;⑤手机不用时最好放在包里,但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也不要直接挂在胸前。

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包括交通运输、环境污染与保护、能源危机以及新能源等问题。如果将前沿物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势必激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然而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并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在现实世界里,不可再生的资源绝不会真的完全用尽,而是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它变得越来越难开采,于是产量下降,导致市场短缺,价格上涨。持续短缺和价格上涨最终使这些资源变得如此昂贵,以至于实际上被淘汰。将来的能源结构将会以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体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虽然只有水电和生物体能源对今日的可再生能源有较大的贡献,但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正在迅速增长,在将来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能量。每一种能源都有其自身的缺点,但是一般来说可再生能源的缺点比化石能源或核能少。

二、前沿物理教学后的成效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科学生在高中开始就实行了文理分科,他们中大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有些人曾经惧怕物理、讨厌物理,针对这一情况,就要想方设法激发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前沿物理知识后,文科学生不再感觉物理枯燥无味,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个学生甚至想报考物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但是由于文理科不能跨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最后放弃了。现在国家教育政策进行改革后,高中不再实行文理分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有利的。

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物理前沿知识中有大量说明科学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事例,如果将其渗透于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他们质疑旧的科学观,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意蕴的科学观。例如离心运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存在一种离心力使物体发生离心运动。学完离心运动之后,学生明白了根本不存在离心力,离心运动其实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离心运动同样有利有弊。离心运动有利的一面是:利用离心运动可以做成洗衣机的甩干桶,将衣服甩干;利用离心运动可以制作小朋友喜欢吃的棉花糖。离心运动的弊端是:在高速公路拐弯处,如果汽车速度过快就会产生离心运动,将会造成交通事故;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离心运动将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很大的危害。

3.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学完电磁学知识后,很多学生告诉我使用手机时多用耳机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学完离心运动后,学生能够解释洗衣机的甩干桶利用的是离心运动的原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拐弯处要放慢速度是为了防止离心运动发生。学完光学知识之后,学生知道了3D立体电影图像是如何形成的。即用两台摄像机仿照人两只眼睛的不同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以两台投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屏幕上,供左右眼同时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4.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

物理教学论文 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我国教育水平。近年来,职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阶段,教师对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刻的分析,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完全注重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的关注,因此就使得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同时也没有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只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念,学生完全出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职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因而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入手分析,从而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综合能力偏低。

二、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匮乏自主性目前大多数职业高中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身没有想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上,通常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自身基本上没有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也匮乏主观能动性。

2.缺少独立的学习环境在经过对学生及教师的访问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职业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当观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学生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对物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3缺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把实验纳入到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成效和结果,以期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实践教学动手能力。但是事实是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演示一些相关的实验来更加生动地体现理论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以学定教”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1.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入手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想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首先就必须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入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从物理课程的属性出发,选择一些有趣味性实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念,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尽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自身匮乏实践教学,无法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综合能力。譬如教师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首先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向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教师可以在空旷的教学楼中进行试验,将两个重量不一的球体同时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两个球体落地的时间。学生对于试验的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于是老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学生实际能力入手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其实际能力也是各有千秋。所以在制定和安排教学计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譬如教师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的研究问题,譬如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让物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进行自主完成,物理基础偏弱的学生在前者的协助下共同完成,如果其中出现什么疑问,老师可以随时给出回答。最后是老师设计出一个困难度更大的问题,对于一些物理基础偏弱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分析不需要完成,但是基础偏好的学生必须进行独立完成。其中老师可以协助和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问题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基础偏弱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基础稳固的学生取得更深层次的发展。

3.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入手众所周知,大多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是按照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安排,所以基本上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需求,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尽管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充分掌握实质的内容。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不但要对实验进行演示,同时还应该额外准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选择实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样才能够强化教学的效果和作用。同样也可以采取一些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介绍目前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近况,具体地分析“以学定教”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物理水平。

物理教学论文 篇八

(一)消除心理障碍很多学生一看到物理问题,就感觉心烦意乱,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文字一大堆,讲述的内容非常多,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首先不要恐慌,更不要抗拒和逃避,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用平常心去对待,就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去看待,其实很多题目,当我们读完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也许考察的正是最基础的那部分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选取一些这样的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二)消除认识障碍高中物理就其学科特征而言,的确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特征,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过分地强调这些,只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让他们害怕学习物理,甚至出现放弃学习物理的念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阐述物理学科的特征外,更应该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多面性,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神奇的,物理这个大世界中还包括太多有趣、神奇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揭开,去解密,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用这样的语言去为学生描述一个多彩物理大世界,消除他们的认识障碍。

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一)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教学一个新课题,会带给学生一些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成效,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一点,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课前导入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所以课前导入所选择的案例、实验和问题,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相一致。

(二)概念形成———实验探索,创设发现情境物理定理的形成,就是一个从发现到解密,再从解密到实验的过程,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再到理论的一个循环过程。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归纳出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再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实际,看是否符合,这样一个发现、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法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同样,实验也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开发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做实验,探究其中的原理,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分析的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胜利感。

(三)难点化解———创设阶梯情境,获得规律针对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我们要着重进行分析和探究,教师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时,务必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所需,选择出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来对这些难点一一破解,化解难点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学手段。

物理教育论文 篇九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高速发展,但是由于不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却始终在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自己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中学教育是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一定要抓好中学阶段的环境教育.另外,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现存课程内不少学科内容直接与环境教育有关,所以宜采用渗透模式把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中学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些学科的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渗透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科,一方面它是以探索和实验为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和环境紧密相连,可以很好地实现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即: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何种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怎样选择渗透内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

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一般形式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渗透环境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授能源及能源的开发利用时,为了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问题.

(1)目前的能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2)节能有何重要意义?

(3)可以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它们有何优点?

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搜集信息,翻阅资料,在教师在指导下讨论总结,使学生形成节能意识,对能源使用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等等.

物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法、个案分析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2、在课后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利用课题研究来渗透环境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方位的.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亲自去检测、调查了解,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强烈的环境意识,培养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

我们认为,研究课题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学校周边的环境不是很安静,可以让学生进行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方面的题目;第二,可以联系日常生活来选题.比如,可以以“无氟冰箱好在什么地方”为题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题目涉及到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这个环保知识;第三,可以结合时事与历史来选题.比如,在讲到放射性污染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今国际上发生的核泄露事件、核废料处理纠纷以及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来选题.

3、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为了真正将环境教育落到实处,在现行状况下,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评价中加入部分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如在考试中加入相关的试题.以今年的高考为例,江苏文理大综合卷(满分300,含盖政、史、地、理、化、生),物理试题中出现和环境有关的题目有三处,共计约15分左右,占总分的5%,且都和能源有关.上海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出现了讨论节水灌溉的方式,物理单科卷则是讨论电磁辐射强度的环保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真正深入做到师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

三、环境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点及其内容分析

对比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我们总结了与中学物理教学相关的拓展环境课题:

功和能

(1)现有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2)寻找新能源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噪音问题

(2)新型黑板擦的设计

分子动理论

(1)城市中的热污染

(2)城市家庭空调使用的有关研究

电磁学

(1)静电问题

(2)干电池的回收和处理

(3)生活中的电磁污染

光学

(1)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

(2)太阳能热水器

(3)光污染

原子和原子核

(1)核能──利益与风险

(2)核裂变的应用及对核聚变的展望

(3)放射性生存物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在相应的章节,教师可以自主地加入相应的有关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

物理教学论文 篇十

1.课前创设情境以导入教学

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复习《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为例,教师教学前可向学生提问: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若电池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停止的位置有何突出特点?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平时大多没有注意或者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会停在“6”的位置.这时教师可先告诉学生,时钟停止时秒针会停在“9”的位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践予以验证结论,同时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因为“9”的位置时重力的力臂最大,从而为导入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教师列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后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以便顺利实施物理导学.

2.课中鼓励合作以深入教学

应用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基于上述目标并结合初中学生认知的成长历程,初中物理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指导的模式,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即初中学生的身心处在迅速发展阶段,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同时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日益强烈.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得不到正确结论的情况,若多次发生则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顺利应用.例如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时(凸透镜的焦距已知),可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各小组分别使用凸透镜观察蜡烛烛焰成像的特点.各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接着学生在小组内部将观察到的结果汇总后共同交流讨论.通过联系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发现烛焰离凸透镜在不同的距离范围内所成像的性质(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以及实像还是虚像)不同.当然,反复的实验探究可能会影响教学授课计划,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误差较小且操作简便的实验,以保证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3.课外拓展延伸以强化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导学案虽然具有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但由于课时计划、课程标准或者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难以及时解决.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训练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充实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结构.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课后小实验: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后打气筒的外壁变热了,这主要是以活塞压缩气筒内空气做功为主还是以活塞与气筒壁摩擦生热为主呢?制作水果电池并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实验,学生可先自主实验探究,然后与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并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引导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物理教学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给老师的中秋节祝福语【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