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38928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七年级数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众鼎号★www.1126888.com)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 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 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初一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根小棒、三边关系试验报告单每组四根小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复习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连接

2分钟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操作要求:(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5厘米、8厘米、10厘米能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 8)你很会观察。

(课件演示)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生:3+4>5、3+5>4、4+5>3,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运用结论,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下面让我们来判断几道题目

1、快速判断。

3cm、5cm、() 4cm

7cm、4cm、() 2cm

6cm、3cm、() 1cm

2cm、3cm、() 3cm

师:为什么围不成?你是怎么判断的?

2、出示P82例3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样走?

3、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反复试验,加深同学的理解,猜想验证,发现其内在规律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同学发言及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尝试找出原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运用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

3分钟5分钟7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三个层次。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能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又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初一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九

板书设计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会应用该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多项式的同类项,会应用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其中的“数式通性”和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运用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①6×20+3×20=②6×(-20)+3×(-20)=

2、口答。

8个人+5个人=8只羊+5只羊=

8个人+5只羊=

[意图:①复习乘法分配律;②感受“同类”。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口答(1)→分配律:ab+ac=a(b+c)→口答(2)→解释]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一只蜗牛在爬一根竖立的竹竿,每节竹竿是a厘米,第1小时向上爬了6节,第2小时向上爬了2节,问这个蜗牛在竹竿上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1)请列式表示:,你能对上式进行化简计算吗?

(2)说说化简计算的依据。

[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探究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师生小结方法]

探究二:根据以上式子的运算,化简下列式子。

①100t-252t

②3x2+2x2

②3ab2-4ab2

④2m2n3-5m2n3

(1)上述各多项式的项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上述多项式的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何规律?

[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的学习过程,从而探究出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动手计算→回答并解释→观察(交流)→猜想→引导学生归纳新知]

三、例题精炼

例1、合并同类项。

4x2+2x+7+3x-8x2-2

例2、求多项式-x2+4x+5x2-3x-4x2+3的值,其中x=。

[意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操作流程:完成例1(3~4人演排)→学生质疑→师点评并规范格式、注意事项(例2处理方式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意图: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操作流程: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师补充]

五、课堂检测(略)

初一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1、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 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 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初一数学教案 篇八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6把绝对值相加(-2)+(-3)=-5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 -6(-2)+3=1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8篇《七年级数学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一年级新生入学教案(优秀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