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28815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教材定位】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

4、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zhòng)輮(róu)槁暴(gǎopù)就砺(lì)

参省(cānxǐng)须臾(yú)跂(qǐ)楫(jí)

跬步(kuǐ)骐骥(qíjì)驽马十驾(nú)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

(二)初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

思考2、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

②中绳:合乎,木匠用的墨线

③輮: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④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⑤虽:即使

⑥有:同“又”

⑦槁暴:晒干

⑧不复挺者:直

⑨輮使之然也:这样

⑩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则利:接近,靠近;磨刀石

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

而日参省乎己:检验;省察;相当于“于”。

9知明:同“智”,见识

2、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明确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

思考3、解读第三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④假:借助,利用

⑤利足:善于奔走

⑥致:到达

⑦水:用作动词,游水

⑧绝:横渡

⑨生:同“性”,资质、禀赋

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思考4、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神明:非凡的智慧

③自得:获得

④跬步:跨出一脚;跨两脚。

⑤无以:没有用来……的

⑥十驾:一天的行程

⑦功在不舍:舍弃

⑧锲:刻

⑨镂:雕刻

⑩黄泉:地下的泉水

用心:因为心思

跪而二螯:腿;蟹钳

寄托:藏身

用心躁:浮躁,不专心

知识拓展:

(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明确

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论证(正面)学习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喻论证(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喻、对比论证学习贵在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比喻、对比论证学习成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考5、概括梳理整篇文章

明确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思考6、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问题】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明确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五、技巧点拨—探究说理方法

【任务引导】“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做到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入木三分。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明确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六、明晰主旨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表达了对学习的作用、意义,以及方法态度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具有启发意义。

七、拓展阅读

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

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

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

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

(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

【问题】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概括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

明确(1)它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

(2)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

八、荀子名言积累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九、随堂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明确①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③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在这里具备了。

④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

十、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造,养成感受自然、聆听自然的好习惯。

2、以自读为主,强调预习,对疑难语句重点突破。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把握主要观点,训练信息筛选和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森林狂想曲》

二、介绍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字词正音

四、整体感知

⑴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C)

A、音乐B、大自然的声音C、生物的非事务性声音(语言)D、生物的事务性声音(语言)

⑵明确“事务性声音”与“非事务性声音”之间的区别。

(重点朗读我家后院的画眉“这段。由个别朗读,到集体朗读。)

提示:

1、“事务性通讯”和“八小时以外的事务性语言”具体指什么?

明确:指鸟之间用于沟通、联系和交流的信号。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它们是事务性语言不是音乐。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不相信它只是在进行事务性通讯,而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音乐演唱。

3、作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乐,抒发情感。(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声音(非事务性)

4、从这段看来,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文字文学色彩很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文学性。作者的文章写得如此生动亲切,关键是作者对所有动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5、同步填空:列举、分析:

1、白蚁头部打击乐(非事务性声音)

白蚁上颚信号(事务性声音)

2、蝙蝠声纳捕捉昆虫(事务性声音)

蝙蝠倒挂铃声(非事务性声音)

3、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非事务性)

(这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可以称之为“音乐”)

⑶作者认为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关键句)

⑷本文结构思路总结

⑸作者在说明动物音乐时运用了那些主要的说明方法?

(在书上标明。请同学举例说有哪几种。)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总结:举例子能使文章有厚重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列数字使事实更确凿具体。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容易理解。

五、难段点评

1、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大自然声音很多,大部分声音声音是没有意义的。

2、第5段:“有风险”什么意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理解:“有风险”是说难以办到。本段语言生动幽默,用类比法说明人类不理解动物的音乐就像外星人不理解高尔夫球声一样。

3、第12段:

⒈上下文指什么?明确:指众多动物一齐鸣叫的声音环境。

⒉“使我们飘然欲飞”怎么理解?明确:动物们的音乐合奏是一种大自然的生命旋律,令我们感动,陶醉。

六、拓展讨论:

达尔文与刘易斯观点之比较。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议论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2、诵读第三段。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3、读析第4段。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4、略讲第五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小石潭记》。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二、总结、扩展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课堂练习

1、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课后练习三)。

2、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附:板书设计

高一必修语文教案 篇四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_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_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_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_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_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_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_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_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草虫的村落课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秀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