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如何快速阅读并记忆8篇

众鼎号分享 200738

众鼎号 分享

快速阅读和记忆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从头开始阅读的人是少数。因此,刚开始材料不应该太难,而且不要读太久。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如何快速阅读并记忆》,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用焦点移动接受舒尔特表的“检阅“ 篇一

一直以来不是很明白精英特速读训练中焦点移动的意义,直到最近做舒尔特表时发现,对目标内容的感知速度与视线焦点的移动很有关系。

焦点移动训练共有6个项目:圆形移动、波形横向移动、波形纵向移动、交叉移动、文字横向移动和文字纵向移动。其中,前4项是理论意义上的移动训练,后两项是实战意义上的训练。

坦白说,以前,我总觉得前4项训练中,除了圆形移动和波形纵向移动外,其他几项都有些多余:圆形移动可以理解成是为了扩大视幅,拓展视线的边界;波形纵向移动符合人的正常阅读习惯:从左到右。但是波形横向移动和交叉移动并不符合人的正确阅读方向。

那么其余两项训练的意义在哪里呢?最近又练习舒尔特表时,我突然想到,焦点移动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阅读的视线移动方式,也是在训练搜寻信息的视线移动方式。

如上图这张7-7的文字舒尔特表,我目前的最好成绩也只在49秒39个汉字。

下面我介绍我练习舒尔特表的一般有三种方式:

1、扩展式:即按照视幅扩展的要求,从中心向四周发散。

2、Z字形移动式:即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搜寻特定的文字。

3、组合式:扩展式与四点搜索结合。

之所以是4个点,是因为人眼的视幅是圆形的,所以,方形舒尔特表的四个角对于人眼的视幅来说,便是“死角”。所以,需要在看完圆形视幅之后再看四个角——查漏。

而我以为,对信息的全方位搜寻便是除上文我提到的扩展视幅、速读文字之外,焦点移动训练的另一个训练目的。

焦点移动的前四个训练项目里,圆形移动是按照人眼的圆形视幅,扩展人的视线范围;换句话说,圆形视幅的范围也就是人在看到文字第一眼时,进入视线的文字范围,这是人眼已经习惯了的视线范围;

波形纵向则符合人的正常阅读方向,所以,人眼也是很习惯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但是,因为舒尔特是打乱了顺序的,无论是数字还是文字,所以,我们根据人眼的圆形视幅来识别舒尔特表的数字或文字,便会遗漏方形舒尔特表四个角上的字符,然后,还要专门花出时间速读四个角的字符信息;而根据正常的文字阅读方式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速读舒尔特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舒尔特表不是一篇有逻辑意义的文章,它的乱序决定了使用波形纵向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如若视幅不够大,连红线内部靠边的部分文字也是看不清楚的,更不要提4个角;而诗句中相邻两个字的距离也很远:如“园”与“中”,“朝”与“露”则是右-左分布,最后一行的“晞”字后面应该接续的“阳”字却在第一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按照正常的文本阅读方式显然是不能满足做舒尔特表的需要的 。只有将圆形移动、波形横向、波形纵向、交叉移动全部综合,才可以运用多种速读方式,尽快搜寻到所需要的字符。

我想焦点移动训练应是视幅扩展与速读实战之间的过渡训练,其中圆形移动是上接视幅扩展,在扩展视幅的前提下移动和搜寻视觉焦点;波形横纵向移动及交叉移动是为速读和搜寻视觉焦点而存在,其中,纵向移动更加倾向于正常语境下的文字阅读;最后的文字横纵向阅读则是下接速读实战。而舒尔特表训练则可以看做是焦点移动训练前四项的组合实战。

快速阅读记忆练习的步骤: 篇二

(一)一行字的练习:

①用一个能遮住全部文字的卡片,在卡片的中间开一个只能露出一行文字的“天窗”;

②卡片放在练习文字上,以一行一个视点的宽度和0.4秒的速度读第一行;

③完成快速记忆的三个环节,并重复,直到一字不差地记住,再进行下一句练习;

④当练到一行只需一遍就可全部记住时,进入一小段话的练习。

(二)一小段话的练习(一小段话练习1~5):

①一行一个视点,由上到下以每行0.4秒的速度连续速读,读完一小段话;

②完成快速记忆的三个环节,并重复,直到记住主要内容,再进行下一段练习;

③ 当练到一小段话只需一遍就可记住主要内容,进入一大段话的练习。

(三)一大段话的练习

1 半行或一行一个视点,以每行0 4秒的速度连续速读,读完一大段话;

2 完成快速记忆的三个环节,并重复,直到记住主要内容,包括文中人物的情绪、语言、态度,再进行下一段练习;

3 当练到一大段话,只需一遍就可全部记住时,进入下一个步骤——一篇文章的练习。

(四)一篇文章的练习

1 半行或一行一个视点,以每行0 4秒的速度连续速读,读完一大段话;

2 完成快速记忆的三个环节,并重复后,直到记住主要内容和细节,再进行下一段练习;

3 一段一段地练完全文后,再按上述要求速读全文。当练到同样难度、篇幅的文章,只需一遍就可记住主要细节和要点,理解记忆率达70%时,进入下一个步骤—— 更长文章的练习。

提升快速阅读效率的几点重要建议 篇三

第一、使用“引导物”引导阅读

引导阅读是提升阅读效率最简单的训练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引导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我们眼睛必须做的工作量最小化,使大脑集中注意力,最终使我们的阅读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保持一个不错的理解水平。

阅读的时候,将引导物(比如一直细的笔或者手指)放在你正在阅读的那一行内容下面,顺畅的移动引导物,目光跟着引导物进行阅读。在你能理解的基础上,移动的速度越快越好。注意,移动的时候,不要经常停顿,一定要顺畅。

引导阅读中的提升练习方法:

首先,连续阅读三分钟,并且记录下三分钟一共阅读了多少的内容,进行标记。

然后,再次阅读这些你记录的内容,把移动速度加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最后,再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钟。

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已经提高了三倍,为了使这个速度保持稳定性,你还要不断练习,从而让自己适应这个速度或更快的速度。

这一训练中,如果已经练习的很熟了,可以不用引导物,直接尝试用目光移动阅读。

第二、快速扫视法

这里说的扫视,不是引导阅读的那种一个字一个字的扫,而是五个字、十个字的扫。而且扫视的时候,只在重点句子上停留,一般次要的、辅助的就简单过一遍。

扫读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快速的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这里给你几点建议:

1、根据你的阅读目的、需要来辨别,如果扫到了与你阅读目标相关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停留一下。

2、当你读到“新东西、有帮助、让你印象深刻的以及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对你有用的内容,都可以是你重点关注的对象。

3、当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死磕,做个标记就好,说不定读到后面就豁然开朗了)

4、当你在读到某一句话或某一个事例时,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联想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停下来做个记录、因为灵感稍纵即逝)。

第三、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搭建思维框架的习惯

结合前面的“快速扫视法”,在阅读中迅速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过滤掉,只关注重点句子和内容,然后把冗长的信息转换成简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以这些关键词句为基础,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内整合信息,构建一个思维框架。这样不仅使看书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这个方法对于文学、故事类的书籍,效果比较明显。

第四、快速阅读训练过程中的几点小建议

1、在练习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不断提升的小计划很有帮助。比如,第一阶段给自己制定一眼看6个字的小目标,时间是一周,每天强化练习半小时。每次练习完后,用一眼看6个字的方法实际阅读文章半小时。等达到了这个小目标,可以给自己来一点小奖励,然后再制定下一阶段的小目标,逐步提升。

2、速读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的技能。就像读书一样,不是你花钱买了这本书,就等于你掌握了这本书中的知识,你还需要去阅读、去思考、去运用。

3、要保持有规律的练习。任何能力的掌握,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去应对,基本上是很难学会的,更谈不上精通。

4、速读是一种能力,但也是一种阅读习惯,需要平时运用巩固加于完善。不要只是练习的时候去那样做,一定要运用于实际的阅读中去。

5、速读跟一个人的阅读基础、经验知识,也是有关系的。当你对一个专业内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多,其阅读速度和理解自然也会快上许多。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读的多了,你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你阅读效率的提升。

快读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篇四

第一个误区是“慢读都不行,快读是扯淡。”这些人在年复一年的读书体验中感受到平常人在慢读时且有许多书中的问题都看不清记不住,如果快读岂不更是“走马观花”了吗?那效果还会好吗?人们对快读的质疑久了就形成了长期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成形后也就确定了人们“坚信不移”慢读的习惯。虽这种传统的读书习惯有其合理的一面,却也有它局限和阻碍人的阅读潜力发展的另一面而不为人知。许多人认为,细嚼慢咽式的精读才是能理解和记忆的最佳阅读方法,这是其实是把对阅读理解和记忆要求相混淆了。事实上,慢读虽有利于理解,它却是最不利于记忆最缺乏阅读效率的读书方式了。原因就在于精读的速度过慢,这种慢节奏与大脑处理信息的快节奏差距太大,二者不协调,难以匹配。如慢读的人都有这种体验,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魂游四海,不知不觉地想到其他毫不相干的事情。精神不集中,理解力自然就差。而快读却恰恰相反,其阅读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速率更为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因此也就最有利于人的记忆。如从许多具备快速阅读的名人成就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速读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更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是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一种潜能,是一把能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速读的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但只要是潜能,就能开发;是技能,就能训练。经过速读训练改变原来的看书习惯,就能把你的阅读潜能全部激发出来。

第二个误区是“人的快速阅读能力是先天的”。人的求知欲望导致人的读书需求,眼时下国人们一般却只适应传统的慢读、精读形式,当然也有不少学人企望自己具备古人所传说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读书能力,说归说想归想总体上大多人认为那只是个梦想罢了。一旦遇到有人宣传快速阅读时,他们就会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是具有天才的人才能掌握的,我不行!真的不行吗?其实人类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个天才,因为对于快速阅读来说,人类自身已经具备必要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只要在适当的训练下就可以使你完全达到。英国作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认为:“像大脑一样,眼睛的力量比我们所觉察到的要强得多。我们现在知道每只眼睛有15,000万个每秒钟能接收数万亿光子的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见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钟内把它整个摄入。因此,普通书本中一页内容就更简单了。只是我们没有学过怎样将这些同样的视觉技能应用于阅读。”过去与当今的速读天才与高手其实他们都和我们一个是个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和适合他们的训练技巧,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与实践才达到他们成就的高度。人的任何限制,往往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大脑有无限的潜能和训练空间。你需要对自己说的是“别人行,你也行!”

第三个误区是“人的快速阅读能力是读书获得的”。不少希望提高自己速读能力的学子热衷大量购买各种快速阅读书籍,参加不少速读培训班,花费很大,收效却小,导致这些朋友对快速阅读的怀疑:“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速读理论书籍还是没有掌握速读方法”?“为什么我参加了几个速读培训班自己的速读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这些质疑都出自于一个思想误区即:“人的快速阅读能力是读书获得”。知识与能力它们既有关联又是各自不同的体系。“知”与“行”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具备两个完全独立范畴,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梦想成为游泳世界冠军而不会游泳的年青人,成天捧着各种游泳理论书籍苦读,他却从来没有跳进游泳池中去训练,那他会学会游泳吗?结论是否定的。他虽然掌握的丰富的游泳理论,但他会成为游泳高手甚至世界冠军吗?当然更不会,结论同样是否定的。“知”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行”在此基础上人的行动能力的掌握,它必须经过反复不间断的训练和实践才可能获得的。

速读名著 耐心锻造一目十行的“金刚钻“ 篇五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训练速读的一目十行功底时,我对这话颇有认同感。在我看来,一目十行就是速读的”瓷器活儿“,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就别尝试这种速读方式。怎样能在最短时间锻造出通关的”金刚钻“,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在这段短时间难以突破的瓶颈期里,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速读名著就是我想到的训练方法。

一目十行训练

速读的中高阶是一目十行的阅读。不是说要一眼看十行,而是看多行(从一到两行,再不断增加行数)。这样的速读方式,从我个人的训练经验来说,在一开始时并不合适速读说明文和专业级别的材料。

首先,说明文和专业级别的材料原本就要花费众多理解的时间(甚至很多时候,理解的花费时长超过“阅”的时长),用一目十行法阅读不合适;

其次,一目十行训练初期,视幅有限,为了训练速读的节奏,我觉得,选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材料会较为合适;

最后,一目十行的速读目标该是眼脑直映的境界,以小说形式呈现的名著,比较合适训练眼脑直映;同时,名著比起一般的通俗小说,思想教育性较强,可以寓教于“阅”。

名著的速读

在名著的选取上,我觉得,还是量力而行。从对名著的兴趣、名著的理解难度和名著的整体篇幅上综合考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没必要为了速读拿个不喜欢的名著来膈应自己,最好是自己需要读,或者是有兴趣的名著。但是,不建议拿通俗网络小说来读,万一上了瘾,会打乱学习和生活节奏,偏离训练的正题。

另外,速读的方法必须是以眼脑直映为终极目标的形象阅读,即把文字在脑海中以动态影像的方式依次呈现。我觉得,这是向一目十行和眼脑直映迈进的唯一训练方法。

再次,对于速读训练实践的节奏,要适度掌控。这一点,与上面的形象阅读关系密切,也是我以为关系到速读名著训练能否奏效的核心。

1、速读节奏要根据实际速读情况不断调节,而非固定如一

我觉得,软件中的速读实战训练把速读节奏整齐划一,忽视了极其容易理解的部分可以直接一扫而过、速读时间减少和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需要增加额外时间而使速读时间延长的情况(见《我对速读训练中标蓝字的思考》);而名著速读,是我以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极佳方案:按照自己的知识背景和速读状况具体个性化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节奏对名著速读的核心意义是,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速读,且速读能收到满意的训练结果,而不会因为一目十行地阅读却不能理解,最终训练受挫而放弃训练。

2、速读的时间要有安排

对于总训练时间,每天掌握在1小时左右即可,过长会缺乏耐性,产生厌倦心理;另外,训练初期,视线的快速移动会让眼睛产生拉锯感,所以,每隔几分钟也要让眼睛歇一歇。

建议为了让眼睛和大脑能对一目十行速读名著保持新奇感和实践动力,在名著符合自己的兴趣的前提下,尽量按照自己的速读综合状况选择理解度和篇幅适中的名著,既能够以合适的节奏按照眼脑直映的要求速读,又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让内心充满成就感,从而把名著速读一直持续下去。

最后,从速读进无止境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名著速读最好能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为了速读而阅读名著。越是刻意,便越会有潜在的压力和厌烦感,只有成为一种惯性的自然,才能让速读名著真正成为全真实情境下的阅读,最终让形成的阅读节奏能够运用于日常阅读的方方面面。

总之,速读名著,以我的经验来看是帮助自己在速读进阶的瓶颈期里,锻造好一目十行的“金刚钻”的有效方法。当然,也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还是按照自己的速读训练实践斟酌选用为好。

浅谈视幅扩大的四大表现 篇六

一直以来都想写一篇关于视幅扩展的文章,但是总不知道该谈些什么。前段时间,视幅又有了质的进步,终于想清楚了一些门道,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视幅扩大的一些表现吧。

没有比较,就无所谓进步,先说说我视幅扩大前的训练状况:

记得当时的舒尔特表成绩是数字8-8,文字6-6到7-7。那时,我便一直在尝试用视幅扩展和一目多行的方式速读文字,但是,因为视幅不够大,总会遇到几个问题:

1、看不到整块文字区域的边缘文字

2、看到文字却不能很清晰地辨识文字,理解度不高(就像整体感知)

3、因为视幅不够大,视线的快速转换间,眼睛频繁干涩发疼(训练不到两分钟),还有明显的拉锯感

之后,便没有再敢强制扩展视幅了,只是温和地每天只训练几分钟,眼睛不舒服就停止。

后来在手机上看电子书,习惯性地用一目多行的方式进行Z字形阅读,却发现,不知不觉地已经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只用了几秒钟,虽然也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看了,但是大体的意思还是理解了的。全部看完之后,眼睛只是轻微的不舒服,并没有明显的痛感。我又尝试了几篇文章,发现也是一样只用几秒钟就看完了(仅限通俗材料阅读),眼睛也没有强烈的拉锯感;然后,我便几乎确定,我的视幅该是扩大了。

再来说说视幅扩大后的表现:

1、眼睛可以看到的文字区域扩大了。横向、纵向都向外延伸了,行数越来越多,长度也在逐渐以1—3个文字字符上增加。

2、大脑对视幅内文字的感知和识别速度加快了。我一直觉得,对文字的识别就是对文字轮廓的从感知到识别。而视幅扩大后,视幅内文字的轮廓也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文字识别速度在不断加快。

3、视线转换速度加快,且眼睛不会有拉锯感。视幅扩大前,用一目多行方式阅读时,因对视幅内文字的识别和理解速度慢,该转换视线时,思维的中心却仍在当前的视幅内,视线的移动和思维的停留发生矛盾,眼睛便会在这种矛盾中产生拉锯的痛感。

但当视幅扩大后,因为对视幅内文字的识别速度加快,在该转换视线时就可以干干脆脆地转换视线,眼睛便不会再有拉锯感。

4、一目十行状态下的理解率提高。一目十行的阅读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重点的keyword词和句子的阅读。这个过程不可避免要牺牲很多不重要的词句。在视幅小的情况下,因为视幅内的文字区域小,对文字的识别速度也慢,所以整体的阅读速度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对文章的理解率却会很低。

而视幅扩大后,视幅内的可视文字增加、理解度也较高,整篇文章按照keyword跳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整篇文章串联成线。

这4点是目前我对自己在日常速读训练情境中视幅扩大表现的总结。当然,视幅的扩展是没有止境的,相较于一目十行的最高境界来说,况且我目前的状况也不过是一目3行左右,且长度上也有限。但是,有进步,对我个人而言,还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按照现在的做法,有耐心地一步步不断扩展视幅。

快速阅读要由易到难 篇七

一句话→一小段→一大段→一篇短文→一篇长文→一本书

一句话用已达到的阅读节奏和视幅宽度速读一句话,马上合书回想并口述或记录下来;起初也许不能完全复述,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文字,严格按照理解记忆三个环节反复练习;直至能够轻松达到一视读就能记忆的标准时,再进入下一步练习。

一段话用速读记忆三个环节循环练习的要求速读一小段话;用不同的文字反复练习;达到一视读就能记忆的标准时,再进行一大段话的练习;依次类推,逐渐练习二、三段、一、二页,直到可以连续进行1分钟的阅读。

一分钟用速读记忆练习三个环节的要求速读1分钟,反复练习,直到达到一视读就能记忆60%以上的标准。

一篇文用速读记忆练习三个环节的要求速读一篇短文,反复练习;用不同的文章练习,直到达到一视读就能记忆60%的标准;逐渐加长练习文章,直到能随意控制阅读量,并达到60%以上的理解记忆标准。

快速阅读的技巧 篇八

1、 下划线,画圆圈,在旁边做笔记。

别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在整页的内容上面画重点。通常来说,每页最好不超过2或3个重点标记,同时大部分页面里不应该出现标记。在书上做标记便于以后的回顾,你有没有做过标记的圣经?如果有的话,当你回顾的时候,你应该可以在大脑中“看见”那个页面。这就是做标记的好处。(高亮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无论如何,标记是很管用的东西。)

2、 将重要页面折叠。

在一本250页的书里有25页的页脚被叠起来,这样的数量是合适的。折叠的面积越大代表该页内容越重要。大多数书应该只有4到5页是处于半张纸都叠起来的状态。

3、 将关键笔记写在书的最前面。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吧?中心思想?这些的内容能否代表整本书?将它们写在书的最前面吧。想知道为什么?通常来说,每当遇到新的信息,你要么在20分钟内使用它,要么就在20分钟内忘掉它。当你发现这样的内容时,翻到书的最前面并将它写下来;这会帮你在心里巩固这个概念。更好的办法是,将它与你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并写下来。相比于孤立性的内容,有相关性的更容易让你回想起来。

4、 阅读结束时,重新阅读折叠起来的页面。

返回并重新阅读这些黄金内容。这些是整本书的全部精华(前提是你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话)。

5、 在书的最前面或最后面写下摘要。

大功告成了!你可以抽空去吃块皮萨,唔,稍等一下。还需要你花费很少的时间来写一个摘要,在最前面用你自己的语言。当书籍作者为这本书提交最初的方案时,他会先写一个关于整本书内容的提纲。为了给这本书做一个总结概括,你需要采用“逆向工程”的方法来让这本书回到作者最初抽象化的观点。

6、 考虑为这本书画一个思维脑图。

如果你要参加关于这本书的考试,找个人教你如何使用Tony Buzan的Mind Map吧,它能帮你在一张纸上记住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记住,你需要在脑中回忆的应该是那些观点以及图像,而非句子。思维脑图能帮你将整本书图像化(如果你只是简单地遵从这篇文章里的建议,这个图像化的内容并不是必需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如何快速阅读并记忆》,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2024年四川高考分数线(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