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65551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万里。

题目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3

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如果您还有其它的解释,请不吝赐教!诚谢!

/user1/dahai1020xx/archives//33919.html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习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英语初中【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