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优秀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教学反思 篇一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
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
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
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
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
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老师教育教学反思 篇二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篇三
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会重复一些语言,久而久之,它会作为一种课堂惯用语存在。稍不注意,这些课堂惯用语就会给我们引发麻烦。比如:一位教师讲课时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后排角落里的一名学生因为没兴趣听课,又怕被老师责备,正在悄悄数老师说的“我想大家都知道”时,这位老师又说了一句“最近,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这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顿时,周围的同学碍于老师的尊严虽没哄堂大笑,但有好几名学生忍不住低下了头在窃笑。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或多或少地存在惯用语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一、反思导入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欲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影响到师生互动,在平常的教学中,导语不能“公式化”。如:“同学们,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课。”当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开场白时,可以想象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导入语,应诱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的动力。
二、反思提问语
在听课时,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提问时,用手指直接指向一名学生,大声说:“×××,你来,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我想,对于这个带有命令式的话语,时间一长,学生中会有很多都会怕老师这句话吧。其实,作为教师,提问应该多样化,讲求艺术性,老师的提问应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三、反思评价语
有许多教学高年级的教师感叹学生年级越高,发言越不积极。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高年级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对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每当学生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连看都不看这名学生,直接朝学生做了一个坐下的手势,学生一次次的坐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怎么还会有?教学生,教师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惯用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像音乐家指挥那样,应对每个乐于参与的每个细节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语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有的教师喜欢说:“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这就好像是一个程序,这样的课堂真难以让人说是成功的。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总结就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以及引申、拓展、深化课堂内容的功效。
教案教学反思 篇四
高三年是冲刺的一年,人们也常期望高三年是创造奇迹的一年。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光内做好新旧基础知识的结合,又能兼顾潜力的大幅提升,从而实现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前提和保证。老师们常忽视了这一点。其实学生由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发展到课堂的用心配合、课后的自觉学习是我们教学具有高度实效性的可靠保证。教学就是教与学,只教不学何谈提高成绩,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事实上,高三的英语教学只能在夹缝中寻求发展,单靠老师课堂上挥汗如雨、埋头苦干只会让彼此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其次,教学在统一复习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所教班级具体状况进行有所侧重的有效教学。教学忌不了解学生实际状况,仅凭个人已有经验划定学生的错误从而不断进行无效教学,这既浪费学生宝贵时光又无成绩提高可言。每一节课教师都应给自我定下一个目标,帮忙学生突破一两个重难点。这样师生课后都有值得回忆的东西,避免师生在较长的复习过程中身心疲劳,失去教与学的热情。
第三,高三教学应注意避免课堂教学模式化。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斗志。如:作业、试卷的讲评可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透过用心参与讨论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小组讨论的最大好处是帮忙学生解决了个人的问题,集中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一些课堂上用得着的材料,如幽默、笑话、最新英文歌曲电影。之后选取恰当时机借助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大大活跃课堂复习气氛。
第四,坚持使用英语周报,指导学生从语篇中复习英语。透过语言的超多输入,我们有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可透过语篇学习到很多的一词多义。它也为写作带给了很多漂亮的句子。此外,师生在紧张的高三生活之余还能接收超多国内外各行各界最前沿时尚的资料,在语篇中不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第五,教师要坚定“高三学生潜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以用心的态度愿意在学生潜力培养上花工夫。许多老师认为学生潜力早已定型,高三临时抱佛脚是白费工夫,于是就把超多的时光浪费在语言知识点的反复讲解上。其实,学生在高一、高二年已具备了必须的基础知识,高三正是老师协助他们完成知识向潜力转变的重要阶段。高三年应加强阅读理解的课堂限时训练,并重点讲评答题技巧,帮忙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难句、长句,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维正确的方向。完形填空部分一向都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一大困惑,该部分不仅仅考查学生推理、运用语言的潜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所学目标语的背景知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中充当部分主角,根据上下文作出合理的选取。教学中还应重点指导学生透过语篇正确理解字词的深层含义,因为脱离了语境,词汇就失去了生命。词义的正确理解和辨析在完形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最后,要充分发挥班级尖子生的作用,带动中下生,互帮互助,教师在解答好问同学的问题的同时,别忘了教室里还有许多不那么用心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用心给予他们帮忙。
教学反思 篇五
《赤壁》(长春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