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最新4篇)
应试教育的现状 篇一
应试教育的现状
第一,学习的本质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的本质又是学生的问题。所以即使个性化方案再好,倘若学生自己不愿学习,那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教育只是外因,学生本人才是内因。因此,教育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做起——教育得从心开始!
第二,就算创新方法成熟了,如果不能在最关键的考试上发挥作用,那么可谓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中国谈教育就是讲学习,而讲学习就等于比分数。因此,光有成熟的方法是不行的,还得要有杀手锏!
第三,即便影响和学生数都达到要求,如果成立改革促进会,那便是叫板传统的、坚如磐石的应试教育体系,其效果可能会是以卵击石——白费力气!因此,除非全国人民都有觉悟,团结一心,发动教育革命,否则我个人建议还是只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我们的应试教育传承下去!
第四,我打心底里很赞同或者说是很支持邱华国校长所说的话——教育改革指望教育体制本身的希望渺茫,而课外辅导机构的创新很可能会推动学校教育的革新。然而在目前的形式下,神马课外辅导机构以及所谓的教育改革,在正统的学校眼里那都是浮云。教育改革的希望真心很渺茫,一些想建立素质教育体制的培训在机构真心伤不起啊!不过,这话还得两说——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明天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应该去争取。如果再付之以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还是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二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 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中国足协的副主席张吉龙说:“这么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摸索、探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搞过职业化,10多年职业足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但中国足球还是在原地打转。这让我们必须要反思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搞上去。”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从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全国甲级和乙级联赛双循环升降级的制度,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和青年队联赛的各级比较稳定并且系统的竞赛规章制度。1982年至今,中国足球队参加了所有世界杯足球赛的预选赛和奥运会的足球预选赛,并且在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的带领下艰难地冲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以亚洲第五的身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杯的大舞台,然而三战皆负的比赛成绩,最终使得中国足球队的排名没有出现在世界排名榜上。2006年9月6日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以0:0战平新加坡队,让中国的球迷绝望了。在当时比赛的前几天,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排名最终创历史新低仅仅排在了103名,在亚洲也仅仅排在了第15名,中国足球队沦落到了亚洲的三流球队。20年来我国足球的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 中国足球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1、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二)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
(三)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2、储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善
(一)储备人才数量不多
根据有关权威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中国足球储备人才数量最高,已经达到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到18万人,然而,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多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有60多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只有6000万人口的英格兰,却有6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和1.3万个学校足球协会以及150万足球人口;德国只有人口8000多万,但是却有足球人口620多万。2000年左右,大量足球学校兴建起来。目前,学生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足球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有关足球方面的学术研究少
目前,有关储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与课题很多。从研究对象角度,地域上国内和国外并存。国外学者部分从世界杯和亚洲大的赛事为主要研究对象,世界杯方面的文章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国学术研究方面,大多以职业联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得出,在九十年代中期到二零零三年间,有关培养足球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他科研总共近六千篇。在其研究范围,关于足球储备人才培养及足球少年教育的文章近四十篇,大概占总体的百分之一。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学术方面,我国的足球研究相对不合理、不平衡,没有全面研究甚至出现缺憾。学术工作者没有从足球鼎盛国家研究出其管理的精髓,而且足球储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我们的学术学习还有很大差距。这将会使我过的足球储备人才培养理论缺乏科研的支持,导致我国足球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使得足球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出现滞后现象,阻碍我国足球运动有力发展。
(三)相关法规很不健全,管理滞后混乱
不论是专业足球运动员还是一般球迷,都深深的知道足球储备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真去认认真真去从事足球的青训与培训计划。同时,足协政策缺乏与管理滞后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利益关系不能理顺,资金没有方法保障,而且家长投资足球的负担太重与欲望下降,伴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了足球系统中最底层一再被动摇,当然这最底层也同样是最重要的一层。
在职业联赛最火的那几年,让我国从专业的足球时代走向职业的足球时代,足球市场开始启动,足球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足协在怎样去进行有组织与有计划的开展普及与提高的这个重要环节上,却是一直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重视。因此,整个足球行业一直处于无秩序、无政策以及无监督的混乱状态。例如,对于当时那些曾经一度兴起的足球培训学校,足协从始至终都没有能颁布出一套行业标准与审核办法。几乎同一时间,全国足球培训学校蜂拥上马,全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从而导致他们不但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与远景设计,更是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一直到今天的足球学校严重缩减,足球储备人才不足,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塔基不牢固和塔尖不稳定现象非常严重,足协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出他应该有的职能,没有引导好中国足球朝着良性的道路前进,最终导致出现了许多赌球事件和腐败事件,但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组织机构管理混乱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矛盾繁多。
(四)业余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的管理混乱
随着“足球热”的持续升温,一些足球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在全国各地兴起,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第一,专业化过于早期,较早的对小足球队员进行学习,食宿和训练“三集中”,并且由于训练缺少针对性,经常忽略个性培养,同时训练周期过长等等,严重影响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管理混乱无序,制度十分不健全,训练也很不科学。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些属于较低专业培养级别的业余体育学校与体育中学人才输送率为高达6.1%,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体校二线队l.96%的输送率。
(五)培训学校收费较高,严重影响储备人才的选拔
足球学习呈现出贵族化的现象。存在着学习费用严重超出普通家庭能承受限度的问题,比如1998年,八一足球学校学费为2.2万一年,建校费为2万一年;北京龙力足球学校学费为3万一年;中国足球学校学费为1.8万一年;西安唐信足球学校学费为0.8万一年,赞助费要3万一年;国力足球学费为0.7万一年。因此,这样高的学费就会把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喜爱足球的年轻人拒之门外,使之不能得到正规的培养。
(六)青少年储备人才素质低
大家都知道,目前,困扰中国足球的一大困难就是足球运动员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如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思维与领悟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水平比赛与训练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球员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原地踏步,不再前进。除此之外,小球员过早地和家人分离,往往在心理上给青少年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相反,世界杯上进入前四名的韩国足球队,他们的大部分足球运动员都是来自韩国大学生队,他们真正的把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的足球训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足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去踢球,培养学校遭受信任危机
很多培养学校在招生时对家长和学生做出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的保证。但是,由于我国现在职业联赛所需求的运动员人数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不能去踢职业足球,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着自主择业的局面。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足球训练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或者干脆不学文化课,导致毕业后就业面非常狭窄,并且事业发展没有后劲。
3、球员为中国足球差找借口,推卸责任
如果英超或意甲中流球队的主力队员的各个平均指标为10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对应的指标大概是:身体素质9.5分,场上努力和作风9分,技术(无干扰情况) 9分,技术(有干扰情况) 7分,个人意识5分,配合意识和能力5分,阅读比赛和预见能力3分,心理素质7分,不可测素质5分。中国大多数队员生活不富裕,家庭状况拮据。球队主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大多数是十分努力的,很多队员在场上无球的情况下跑动配合不积极,,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跑或者跑不动,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跑,这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比赛的能力和足球意识。这些能力从9岁左右就要开始逐步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没有速成班。,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在走下坡路。 有着那么多的人口, 有着那么多的球迷, 中国足球却那么差, 实在让很多球迷搞不懂。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借口:
(一)东方人不适应足球
在90年代以前, 这个理由长期占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日本足球的崛起, 这个理由已站不住脚了。美国职业联赛中还有二名全明星华裔队员, 并多次入选国家队。
与英国, 巴西这样的历史足球强国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是比较差。 但是与日本美国着这样的足球新兴国家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要比他们好的多。
(二)经济没有日本美国发达
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他们的足球腾飞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后中国足球从81年的亚洲一流下降到06年亚洲二流。 而这25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了几百倍。
(三)场地不够, 场地差
有美国日本那么多平整漂亮的自然草坪当然好。 但是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都是在破烂的场地上开始的。 贝利还踢了好几年在袜子里面塞垃圾的“足球”。 中国的所有学校都有操场, 都有体育课。 儿童足球并不需要很大场地。 可以注重一些比如象盘带,控球,玩球,颠球等需要大量训练时间但仅需要很小场地的活动。
(四)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 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 但是在学校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玩球。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更不愿意将孩子送到高风险的足球学校。 姚明和刘翔不都是独生子吗? 家长们愿意的是在不放弃学习的前提下, 让孩子提高足球水平, 看看他们到底能否成明星。
(五)高校录取政策
高校以考分为标准的录取政策导致家长不让孩子踢球。 由于升初中大多数地区不需要考试,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 这个阶段参加体育活动很有必要。 而事实上玩球的孩子并不少。 少的是基本放弃学习而去足球学校的孩子。 教育部有一系列的对优秀足球队员的优惠政策。 获得二级足球证书高考就可以加几十分。 而只要是省级和足球重点城市的前四名就可以获得二级足球证书, 并不很难。 目前的高校联赛也促使很多高校(包括北大清华)愿意特招有足球特长的学生。
三、相应对策
1、有关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自身问题的改革:
(1)净化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不过这个在中国做起来比较难,这需要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配合,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而恰恰就是这个决心,在中国包含的太多的暧昧;
(2)正视自己,戒骄戒躁
每当有一点成绩,不但行业自身膨胀,媒体也煽风点火,牛皮吹的满天飞,似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国足球谈何发展?
(3)合理分配,论功行赏
例如不进球就从上到下不发奖金,只有底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象现在这样勇夫懦夫、有功无功一律乱赏,人人皇帝,日日笙箫。长此以往,国足一定会把原始的那一点点上进心也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泪;
(4)善待球迷,知恩图报。没有球迷,足球连个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们,让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世赶紧收起来。另外,足球这个行业如此富裕,在物质上也好好回报球迷们吧,该免票就免票,哪怕发给现场球迷每人一瓶水,他们的心也是甜的。因为,最可爱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谓的“球星”才是最贪婪的。
(二)、足球体制的改革:
(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职业联赛独立运营机制,成立独立自主的联赛公司,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运营。
(2)建立并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机制,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联赛,独立进行商业开发,独立拟订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席会议等制度。 (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增加足球场数量。
(4)加快扩大足球人口,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的出路就是打破行政垄断,尤其是把足协和它名下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引入充分的竞争,变成民间组织。因为这些通过权力依附在经济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本身已经成为毒瘤,吸收无数资源,毁坏市场价值。打破这种垄断,将让中国足球的增长更具备活力和公正性。使足球领域不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
2、促进我国足球储备人才发展的对策
(一)严厉打击“假赌黑”行为,净化足球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足球环境中,家长才能放心将孩子送去踢球。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严厉打击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行为,司法机关要强势介入,并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且完善相关制度,彻底除掉这个“假赌黑”毒瘤,净化中国足球环境。此外,中国足协还要积极制定出规范的行为规章与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行事,同时要对球员的违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努力提高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
(二)足球学校与高校联合办学,努力探索足球与教育的结合
这个做法不仅仅是解决过早专业化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矛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更是提升我国职业足球储备人才自身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解决学员毕业后另谋出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可以通过高校的培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球员自己文化素质能够适应足球训练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职业球员再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即使将来学员不去踢职业联赛,也可以有能力从事其他行业。
(三)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推进足球在校园的普及程度
全运会足球赛制的改革与全国各地消失多年的青少年足球队重组,皆传递了放眼未来的中国足球崛起大思路。在去年10月中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的开幕式在青岛天泰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从我国建国至今,第一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重大项目。在我国喊了无数次口号之后,在足球与教育相结的模式上终于勇敢地踏出了一步。从今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足球运动在学校里的普及程度,利用学生寒假、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大量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真真正正做到让足球活动在学校里普及,这一做法将很好的推进我国足球发展事业。
(四)把五人制足球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五人制足球由于运动场地占地面积非常小,并且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开展与普及。在很小的空间里使得双方队员之间的距离很近,从而使攻守转换次数多与频率快,并且游戏方法简易。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很好的提升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水平,可以成为选拔足球储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
足球训练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过程,积极提升教练员依靠科技提高训练质量的能力与自身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足球训练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教练员才的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足协应当通过与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教练员培训班进行学习,努力安排教练员去进修,多多鼓励教练员去参加研究生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技能。教练员只有掌握了进步的足球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使自己更加清醒认识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
(六)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效管理制度
中国足协作为足球协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理所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协会的各个部门与机构,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的制定出一套本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足球事业才能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结:
好在当局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足球的问题,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足协已经开始重点转向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数年效果应该可以逐渐显现。事实证明,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中央领导重视都可以做的很漂亮。所以对中国足球抱有信心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足协与欧洲足球强国的合作中,中国足协将送出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球员赴欧洲俱乐部训练,完全融入当地足球氛围,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的熏陶。在国内,我们的职业俱乐部更加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定于明年9月份开始招生的恒大皇马足校,将由皇马俱乐部派遣教练进行训练,首期招生3000人,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培训学校。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这之前国内俱乐部跟外国俱乐部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如果恒大皇马足校办好,将会成为中国足球人才的摇篮。另外,此前一直受到冷落的校园足球也将兴起。中国孩子不是不爱踢球,是教育制度不允许,踢球会影响学业的思想一直中国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亚运会上,以业余球员和学生组成的日本男足夺得冠军,他们的学生军战斗力都如此强,真不知我们以职业球员组成的国奥队0:3败给他们的时候是何感想。
中国人是爱足球的,我们缺乏的不是激情,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为中国足球办事的人。中国足球的未来掌握在足球的管理者手中,寄托在青少年球员身上。希望足球管理者能够吸取前十年的血泪教训,改变急功近利的官僚思想,将青训坚持下去,为小球员们创造健康的环境,教会踢球的同时也需要教会他们做人,培养出中国的足球巨星,为其他球员做好榜样,吸引更多人投入足球事业。
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足球目前的转变,那么我也相信,只要星星之火能持续闪耀,10年后,我们会再笑傲亚洲足坛,世界杯也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贸新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雷五平。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与产出问题研究——以足球学校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黄文宾。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剑。中英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朱植林。五人制足球纳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以福州地区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245—248. [6]于文谦,刘玉。论文化自觉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31—33.
应试教育优缺点 篇三
中国应试教育的优缺点
优点:1.磨练人的意志。
2、公平公正。
3、加强基础教育。
4、提高人的心算、口算、速记。
5、很会面试、考试
6、……
缺点:1.给学生压力过大,容易精神崩溃。
2、让学生丧失想象力、创造力。
3、让学生只知道考试,不懂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4、用学习成绩评判一个人,让成绩上的差生自卑。
5、光学理论知识,不会实践。
6、……
注:有些人看不起想象力,可以看看这个http://bfr=ala0_1_1 建议:应试教育是有好处,但不能把学生压的太狠了,要留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学生的想象力不要封杀,要鼓励想象力。对差生予以思想辅导,避免差生精神崩溃,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开创社会生存课、想象力辅导课。另外主科老师尽量不要占用其他课目的课,光是主科学生会厌烦的。最后希望老师们鼓励实践证明真理,并把其他科目(除主科)的上课情况列入期末成绩。高考、中考所考科目中加一项实践。但这样并不是说就不教如何应试,只是把教如何应试的时间缩短点,用剩下的教会孩子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总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能互补互助,可能更能培养出人才。 预言:如果中国可以在30年以内,解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的问题,中国将在50年内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应试教育
因为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来说,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短缺的,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就很难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因为毫无疑问会被有钱有势的垄断,而广大的下层的人民的子弟想进入大学就几乎不可能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现在已经越来越趋于稳定,阶层之间的流动也很难了,也就是说从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越来越困难,而“高考”作为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手段对于下层社会的子弟来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高考他们才能“改变命运”,往上层社会爬。如果不搞应试教育了,公平性就无法保障,能否上大学就成了家长们社会资源和人脉的比拼,这样就会让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得更困难,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试想农民的儿子几乎就注定要当农民或农民工,这样的社会多让人绝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应试教育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应试教育并不是像舆论所说的有那么多的弊端,要知道日本韩国就是应试教育的典范,这是东方人受教育的习惯或者说传统,如果应试教育真的有那么多的弊端那日本怎么可能出那么多的诺贝尔奖,经济也发展得那么好。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教育上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推翻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而完全仿效西方国家的做法,这样无异于邯郸学步,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选择性、创造性地吸收那些所谓先进的经验。我们国家现在也确实在做一些实践,比如试点大学自主招生,但是小范围的,最主要的选拔方式还是高考,这些试点可以为我们增加经验,或许能为我们的教育的进步作出贡献。
弊端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四)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五)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六)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七)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众鼎号☆www.1126888.com)理压力。
(八)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优点
应试教育存在着效率不高,缺点明显,被视为古代科举制度的八股文考试,人人都痛恨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废物,但是不知道应试教育的优点。实际上,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或者是小学,或者是初中,他们继承了应试教育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应试教育的缺点,应试教育通常是在高级阶段危害才表现出来,主要是高中、大学阶段。因此,受过应试教育小学、初中教育的人,并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好处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阶段对于社会脱离也不严重,但过分辛苦的应试教育,没什么必要,应试教育越深入,危害越严重。小学、初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人利益,高中、大学阶段好象体现国家利益更重一些,但整个教育,每个毛孔都渗透着国家利益、党派利益,为国家利益努力的人,命运都非常悲惨。
应试教育的优点如下:
1、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 使教育模式正规化、易于操作;
3、 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才能,增广了见识;
4、 使思维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使天下常规工作显得非常简单和容易;
5、 排除了人性的弱点:不劳而获,使学生明白了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这一点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6、 让未成年人有事情可做,避免了未成年人无事生非,变成危害社会的混混阶级;
7、 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8、 超强的理解能力、数字能力、文字能力的培养,但所学“知识”应用性不高;
9、 超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真正培养学生才能的是专科的教育,只要担任专科的教师水平高,教学比较认真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专科不考试,学生和老师在乎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分数的培养,如果专科被取消,那么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会在人进入社会后充分体现。因此,专科弥补了应试教育的缺点,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的实际应用才能是专科培养的,民族素质的提高专科更是功劳巨大,中国的有水平的专科教师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的努力并不被社会承认,成为最冤屈的一群人,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了积极性最差的一群人,他们也变得非常的保守,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正才能传授给学生,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良心活计,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职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教师受到的攻击越多,受到的压迫(社会民众家长和官员的压力越重,受到的待遇越差,教师越自私,学生能学到的真知识越少,教师会想方设法编制一些花招,表现得非常的辛苦,但实际作用有限,真正实用的知识在教师脑子里,而不是在书本上,谁也拿不走。实用知识不值钱,那么愿意学习和愿意传授的人就少,学生学到真本领的机会就少,这是教育的规律,任何强大的权利或者舆论压力也没办法改变人性。
应试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应试”让“教研”走开 现在学校教研组想要开展有些实效性的活动,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在素质教育旗帜飘扬下,我们实行的是扎扎实实的应试考试,并且很深入人心,深入每个与教育相关人的肺腑中。从学校至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一概唯分是从。分数是校长的政绩,教师的饭碗,学生好坏判断的标准,家长的荣誉与期望。除了“分数”,似乎没有什么更值得我们去关心了。应试这场灾难,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参与者。对其无尽的害处本文无法细数。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笔者发现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如此困难,正是“应试”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应试”不需要教学研究,应试教育让学校教研活动“走开”。
一、应试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劳动,研究的意义不大。 应付考试的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现实中的教育人,都很现实,只关心考试,只重视分数。所以现实中的教育止不住地一再降格(堕落)。 现实中教育先降格为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学科分工的过程中,先把人的诸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成为人的教育功能先丢去,当然本来在教育中这部分功能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大,关于成为人的教育又不考试,所以现在就彻底放弃吧,可以遗憾地说我们的学校正在教书,但不育人。 其次、学科教学再次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每个不同的学科教学除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外,还有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及其对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学科为例,它的学科方法有:逻辑推理,综合与归纳等,这些物理方法只有讲究教法,在物理过程中才能体现。然而这要消耗很多的教学时间,更何况课上得再好,学科方法也未必学得会,否则岂非人人都能成物理学家了。现实一点吧,学生只要多做一些有关物理方法的习题,反复地做能应付类似的考题才是实惠。又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不具备物理实验能力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物理,可现实中,考试无法实际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会激动一点,纪律难以控制,还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实验不会做,没关系,实验题会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学习的兴趣那更是有些不着边际的事,以数学学科为例,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简直天方夜谭。而学生数学成绩好,兴趣自然就来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因为不需“应试”毫不犹豫地被舍弃了。现在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 我们的教育即便已经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居然还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从轻处理,概念的引入,与形成,规律的来龙去脉太消耗教学时间。会做题目才是关键,题目做多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似乎也会深刻起来。会用知识来解题了,知识就上升到了应用的层次。所以为了考试,教学工作就是不断地做习题和讲习题,学科知识教学最终变为学科习题的教学,教育本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终于变成了简单习题训练。 从教育到学科教学再到学科知识教学,再到学科习题教学,教师只要会做习题就足以应付了,我们的工作这样简单,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研究吗?
二、应试之下,研究教学有害无益。 应试教学固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我们把他作为复杂劳动来研究进行,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结论是否定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诸如: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实验的研究、提问的艺术等教学艺术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或许上课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提高。但是要是认为上课有艺术。学生考试的成绩会有提高,那就错了。笔者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事实,本人教龄十五年,教研组长,教学能力即便说不上好,自然也不会差,更何况每次上课我都当回事,我平时上课的样子,就是我开课的样子。但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使用题海战术的老师的班级成绩好。说实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多次的事实教训,我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投入时间大量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习题,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能取得好的应试成绩,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试教学很简单,只要能应付考题就行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效果不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打。 教师要在应试教学中如鱼得水,关键是看习题练得怎么样,而不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习题做了一遍有一遍,就像谜语猜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会猜,但是把谜底记住了,就得分的,然而偏偏不实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教猜谜语的方法和知识,则未必能猜出来的,教学成绩未必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