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案(优秀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3篇《分数乘法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4.1分数乘整数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提问:你还记得整数乘法的含义吗?
(2)计算: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如何计算?
2.引出课题。
第二道题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活动2【活动】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自由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可以画图表示吗?怎样表示?
3个人呢?
求3人一共吃了多少个,
就是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用加法计算:+ + = = (个)
求3个的和是多少,还可以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3
这个乘法算式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都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区别在于,在整数乘法中,相同加数是整数,在分数乘整数中,是分数。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2.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第一次遇到,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式子来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
补充两个例子:若每人吃个,×3=
若每人吃个,×3=
今后每次都要转化成分数加法来计算吗?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中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概括总结计算方法。(同桌互说)
请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4)介绍约分及注意事项。
根据的计算过程,指出: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然后再乘,结果相同。教师示范,注意约分书写格式: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结果不会变吗?(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请你比一比,想一想,计算结果约分和在过程中约分,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3.反馈练习:练习一第1题、做一做。
活动3【活动】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于分数乘整数有哪些收获?
活动4【练习】课堂作业
A部分:练习一第2、3题。
B部分:青岛地铁2号线将于20xx年底实现东段通车,全线共设车站22个,平均每两个站之间距离是五分之六千米。青岛地铁2号线全程长是多少千米?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在评完课又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王芳改成了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二是我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通过一次折纸理解了意义发现了计算结果,然后观察发现了计算方法。这样,为学生探索与交流保证了充足的时间。
2、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每小时织围巾1/4米”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
3、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数形的结合,学生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学生经历了抽象---直观---抽象的探索过程。
4、合适的支点能贯通整个课堂。
这节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听了同事的数学课,我茅塞顿开!
在折一折的过程中,我直接让学生折1/4×1/2,虽然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在少数同学的带动下折出了1/4×1/2表示1/4的1/2,可是有的迁强。听了刘虹老师的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课堂脱节,是因为我丢掉了课本提供的支点:先折1/4×2。因为学生由整数的意义得出"1/4×1/2表示1/4的1/2是多少"那只是推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体会出1/4×2描2个1/4,才能知道半(1/2)个1/4描1/4的一半,这样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1/4×1/2表示1/4的1/2是多少",所以说,折1/4×2是成功完成1/4×1/2的支点,很重要。
5、学具的准备是无声的引导。
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只有让学生准备好学具了,学生才可以探索得更深入,更全面。比如:如果只给学生准备一张纸,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就只会折纸,如果再为学生准备尺子和笔,那学生是不是也就想到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再为学生准备彩笔,学生是不是也就能向导通过画、涂的方法来研究。总之学具准备的充分,学生探索的才更自由,更全面。
而我只让学生准备了两张纸和两只彩笔,拘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只用了折纸感受意义,理解计算方法。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分数乘法 篇三
分数乘法(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对策: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出结果
╳12= 8╳ = 9╳ =
╳25 = 6 × = 10× =
2、黄花有50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1/5,红花有多少朵?
学生列式,交流想法,体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3、口头列式计算
(1) 20的1/5是多少?
(2) 6的2/3是多少?
(3) 40千克的5/8是多少千克?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分数乘法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探究
出示例3及挂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出了些什么?
2、指名读题,提问:红花比黄花多1/10,这1/10 的意思是什么?红花比黄花多的是多少朵的1/10?
黄花有10格,红花有11格,比黄花多1格,也就是将黄花的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比黄花多这样的1格。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1/10。
3、 提问:求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就是求什么?
求哪一个数的 1/10 是多少 ?
4、怎样列式计算?
巩固模仿
1、 出示试一试: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2、学生独立思考,说明:绿花比黄花少2/5是什么意思?结合挂图,将话说完整(要说出是谁的2/5,将谁看作单位1?)
3、列式解答。
4、 比较这两道题,为什么都在求50的几分之几?
(因为它们都把黄花的朵数看作单位1)
巩固提高
1、 练一练第一题
思考:这个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看图填空,在书上空白地方列式计算,组织交流想法。
2、练一练第二题:
小力比小军多2/7怎么理解?怎样列式计算?
3、书上第44页上的第14题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组织交流。
4、书上第44页上的第17题
(1) 读题,思考列式?
(2)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5、书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分数的大小特点,知道有一些分数比1大,有些分数比1小。计算后,再把每一个积分别与15(或36)比较,从而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小。
6、书上第44页上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练习八 第15、16、17题
课前思考:
例3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解决稍有变式的实际问题。
“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较难理解的数量关系,解答的关键是理解“红花比黄花多1/10”“绿花比黄花少2/5”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求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相当于黄花的1/10,从而明白,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求黄花的1/10是多少朵。
课前思考
通过例题3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解答有关分数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关键句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我想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红花比黄花多1/10”中的“1/10”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谁占了其中的1份,要让学生明白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占了黄花朵数的1/10。在后面的练习中也要加强对实际问题中关键句的分析,理解题中每个分数的含义。
练习八中的第12、13题与本节课联系不大,主要是通过计算及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我想可以放在后面增加的练习课中进行讨论。本节课中可重点研究第14-17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分数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强化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课上讲解例题花的时间较长,还是有部分学生数量关系掌握的不好,课本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和13题没能讲,所以明天加一节练习课,巩固这一知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为以后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打一个扎实的基础。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关键句的分析,然后根据关键句找出数量关系式。在今天的教学中,我比课前的预设跨的步子还要小。先让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1/10,说完整的话,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黄花的1/10”,现在黄花告诉我们是50朵,所以红花比黄花多50朵的1/10,问题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求50的1/10是多少?例题以及后面练一练,学生能借助直观的图来理解。但练一练的第2小题,列式都对,但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说明这样列式理由的学生不多。在下来的巩固练习(第44页上第14题),全班只有10个同学所写的数量关系式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都写成:足球的个数乘2/5=皮球的个数。看来学生对关键句的分析还没有真正内化,于是我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再次分析理解,认识正确的数量关系。
由于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教学预设中的第12、13题没来得及完成。正想增加一节练习课,看到潘老师上下来也存有同样的问题,并且已经设计好了增加的练习内容,正是及时。
课后反思:
反思今天的数学课,我觉得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较充分的分析,即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又认真“解读学生”,所以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1、课始部分作好复习铺垫。由于前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与本课时联系较紧密,所以一上课,我先出示了这样两个实际问题:(1)五(1)班学生48人,参加学校兴趣组的占了全班人数的2/3,参加兴趣组的有多少人?(2)一段公路长1200米,已修的是全长的1/4,已修了多少米?要求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再及时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课中抓住关键句进行数量关系分析。例3中的一句关键句是:红花比黄花多1/10,我请学生思考“1/10”是什么意思,把谁平均分成10份,什么占了其中的1份?有了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分析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1/10。在此基础上,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学生们从图上清晰地看到红花比黄花多的那一部分是黄花的1/10那么多,所以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也就是求红花的1/10是多少。在“试一试”的教学中,我再次让学生根据关键句来思考题中分数的意义,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再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3、练习重点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由于首次完整书写数量关系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第14题的练习我加强了对数量关系如何表述的指导。当然,仅仅靠这两小题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下节练习课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分数乘法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