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优秀8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众鼎号为您带来了8篇《《郑和远航》》,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郑和远航》 篇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03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 篇二
郑和远航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如同一个演播室。看,我就像是主持人,那么,你们就是现场的(观众),后面的老师就是咱们的(特邀嘉宾)。说得好,今天咱们就像电视台一样来做四十分钟的节目。这个栏目就叫“漫画历史人物”。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那位历史人物吗?板书:郑和。要讲郑和的什么事呢?板书:远航
二 、第一话题“知多少”
过渡: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话题。郑和的名字是那么的耳熟,不知道大家对他有多少了解?(生回答已有的有关知识)
三、第二话题“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
的确,郑和下西洋的事很多人都听说。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具体了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你们想知道这次远航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老师概括为以下三大问题:
1、 郑和出使西洋时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2、 郑和所带的船队是如何与亚洲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
3、 郑和他们是如何战胜风险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一)、学习1-3自然段
让我们随着郑和扬帆起航,将1-3自然段默读一遍。边默读边动笔边画下有关描写郑和下西洋的场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你独特的感受。
1、 默读并动笔
2、交流,你画了哪些有关描写郑和下西洋的场面的句子或词语,说说你为什么画这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强调数字。
4、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个怎样的场面?
(二)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随着郑和一声:“起航”,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船队像一条飞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看,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最好出示第一次航行路线图)
那么,郑和他们是如何与各国人们交往的呢?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回答交流:郑和的船队与这些国家都有那些友好交往?
师概括“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
想象:(幻灯出示书上有关句子)
(1)、各国君臣都怎样热烈的欢迎郑和他们呢?(他们怎么做?怎么说呢?)
(2)面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宝船,人们会惊叹不已些什么呢?
2、 郑和船对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也受到了热烈地欢迎。现在请你们通过朗读,让我感受这份热情友好的场面?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我还要通过你的脸部神情看看你是否真的投入朗读中了。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传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着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示友好的感情。
(三)、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毫无疑问 ,这次航行是愉快的,但同时他又充满了凶险,郑和又遇到那些凶险,他又是如何战风胜险的呢?
1、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听完后说说你听后有什么感受?(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3、 交流感悟
体会航行是十分危险的: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体会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
(1)、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2)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3.整体朗读第五自然段。再次感受风浪的险恶,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
四:第三话题“模拟庆功会”
过渡:总算有惊无险,在海上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郑和率领着船队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大明朝,大明皇帝为他接风洗尘,特地为他摆了个庆功宴。接下来咱们的第三个话题便是“模拟庆功宴”。
要求:想想,庆功宴上,大大小小的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了,他们可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航行,心中肯定充满了好奇,请你扮演其中的一位官员,对于郑和这次的远航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就借此机会说说,有什么问题想问个明白,也趁此机会赶快问?选一位学生扮演郑和,准备接受百官的提问。
五:总结并质疑
今天,咱们主要一起了解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有关情况。我们谈到了什么?(概括段意法)对郑和这个历史人物,对于他的第一次远航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大家还想了解地更多,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教给孩子学着答案的一些方法,待第三课时在聊)
附板书设计: 漫话历史人物(人物头像)
26.郑和远航
第一话题“知多少”
第二话题“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
第三话题“模拟庆功会”
(一艘“宝船”图)
第一次,1405年7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加辅助船共200余艘),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县太平港最后完成远航准备,然后扬帆南行,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苏门答腊(今属印尼)、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再行至印度西海岸折回,于1407年9月结束。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传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着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示友好的感情。
郑和远航 篇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近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千帆竞队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采,他就是——(板书:郑和)
2、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郑和。(引导学生简介)
注意:介绍郑和时,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3、4句即可,一定要说自己理解的资料,不能边看材料边说。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他是太监:说明他曾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才有学,有勇有谋,官居四品。)
3、小结: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明朝的这位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板书:远航)
4、思考:这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郑和远航的壮举,重点又介绍了哪次远航的经过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作简要交流。
过渡:看来,通过预习和初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预习生词的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桅杆 珊瑚
脱缰 撕裂 威胁 身材 瓷器 赠送
(2)指导学习,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遣 撕 瓷
(3)小结:这一课这么难写的字同学们都能掌握得很好,看来你们很会学习,老师发现这一课不仅字难写,成语也挺多的,我们来看一看。
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 雄伟壮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友好交往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波峰浪谷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4)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难读的句子、长句子要反复练读。
(5)汇报读难读的句子、长句、带有成语的句子。
(6)出示下一屏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是与课文紧密联系但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请自由地读读,根据课文内容猜猜它们的意思,并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学生自由读成语并分类、朗读。)
过渡:你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哪几个小节详细地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找得很准)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郑和第一次远航分为可以分为三层,请迅速用一道竖线标出来。
(2)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作者还简略地写了郑和其他几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他远航的意义和贡献)
4、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小节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七小节)
三、布置作业,存疑留韵
1、抄词
2、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内容,想象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
人山人海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友好交往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狂风呼啸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评价: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评价:因为有了体会,这些词语读的可真好。
2、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梗概?
二、品读词句,体会中心。
过渡: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可是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依然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文中有一小节对郑和远航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最后一小节)
小声读第7小节,思考: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出了什么?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师:顶峰你是怎么理解?郑和远航的哪些方面达到了顶峰?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师:它指的是谁?(郑和远航)也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
生: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
师:这是对郑和出使意义的评价。
生:直到现在,有关国家……
师:这是对郑和远航,郑和出使总的评价。
郑和远航 篇四
10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为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课。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启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条理,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设计理念:
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借助于文本,使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我抓住了《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远大意义。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在课上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中,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教学准备:
1、预习,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其时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郑和航海经历的文章。
2、板书:10郑和远航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关于郑和的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桅杆
魁梧 炫耀 珊瑚 鬓发
化险为夷 扶老携幼
(2)说说你还有哪一个词语读不准?指导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遣”、“范”。
2、检查课文的朗读
(2)在读的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一小节比较有难度?
(2)指导读。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学习“扬帆启航”。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2、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自读课文,仔细找一找。
3、又可以从哪儿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解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重点理解其规模之大。〕
(1)船多,出示第二小节。
a指名读
b指导理解“宝船”
a为什么说是“宝船”?
b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c指导读
d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了?(设备精良;满载丝绸和瓷器。)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让学生感悟体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宝船”。〕
c齐读
(2)人多
4、小结:真是规模宏大呀!郑和率领着这只规模宏大的船队扬帆启航了。
(1)出示图,文
〔设计意图: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情感。图文结合,体会郑和远航船队规模宏大,将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习潜能,张扬独特个性。〕
(2)齐读第三小节
四、课堂小结
1、小结: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在航行过程中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还充满了凶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四、五小节。我们下节课再作交流。
2、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1)齐读
(2)联系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激发情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对课文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3、课堂练习。
(1)完成钢笔描红。
(2)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
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1~3)
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执教:傅丽萍)
《郑和远航》 篇五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妈妈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例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介绍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介绍——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孩子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
教师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孩子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郑和远航 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
在自主中实现自悟——听《郑和远航》有感
5月9日参加了崇川区的“紫琅之春”教研活动,下面谈一谈听了跃龙桥小学李春宝老师执教的《郑和远航》的感受。
首先可以说李老师的文本关过得好,对文本的定位把握准确,教学重点突出,这篇文章就是在表明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课始,李老师出示了一段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描述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这段文字用得非常妙,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围绕这段文字设计的三个问题引起全文,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学、自悟、自我升华,目标明确而集中。
接下来,李老师安排的自读自学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无论何时何地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而这堂课,李老师的读为本,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这堂课中的读有三个特点:一是读的目的性明确,有初读,有研读,有深读;二是读的时间充裕,“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最大的舞台”,李老师在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自读自学时,没有怕冷场,而是留足了读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三是读的层次感强,在理解海面上“风浪险恶”这一部分内容时,李老师先让学生各自读,初步感知内容,然后再出示海浪冲天的画面,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情,最后又通过师生互读互比互评,进一步体会出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的民族精神,学生也正是在这反复朗读中感受课文,或领悟主旨,或品位意韵,或体会情感,享受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但是有关读还想说一句的是李老师在读“风浪险恶”这部分时底气可以再足些,再充满自信些,应该给学生做个好样,用不着那么羞涩而谦虚地说一句“老师读得没你们好”。
最后还想提一提的是李老师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出示了郑和气宇轩昂的雕像图,并配上凝重的音乐,又一次让体现我国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精神的郑和走进了学生的心田。“面对郑和的雕像,你想跟他说些什么呢?”这是让学生再次深入体悟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实现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作为一种运用知识、提高能力、求得发展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既统领全文又升华感悟的问题,是可圈可点的。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回答时仅是蜻蜓点水,教者也没有继续引导,就简单收场了。从最后一问学生的作答中,似乎让听者感到教学效果被打折了。
一堂课难免挂一漏十,感谢李老师提供了这一课例,因为在他的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听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学实现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这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正确方向吧。
郑和远航 篇七
【提问】《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
【解答】《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1、2)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郑和面对险境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英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郑和凭借智慧和勇气多次战胜险恶的风浪 )。
【提问】《郑和远航》中,短文填空:
1,我从(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2,“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你能想象一下小郑和下了哪些命令吗?
【解答】1,我从(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呀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专心与认真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欢喜劲儿 高兴 又蹦又跳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11、郑和远航
一、1.(遗)忘
派(遣)
2.(拳)头
证(券)
3.(赠)送
(增)加
二、精神——顽强
规模——宏大
彩旗——招展
时间——长久
身材——魁梧
范围——广泛
三、扶老携(幼):带领。
惊(诧)不已:停止
严阵以(待):等待
化(险)为夷:平坦、平安
四、1.从第一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郑和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在郑和的指挥下,船队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一次次打退了海盗袭击,转危为安。
2.这句话是从规模、时间、范围这三个方面写出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反复读这句话,你就会被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
五、1.可以用“抛之脑后”代替的句子是: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可以用“废寝忘食”代替的语句为: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2.我从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非常专心与认真;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了郑和对待理想十分严肃,他是非常认真的;当船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欢喜劲儿、高兴、又蹦又跳这几个词就能体现出来。
《郑和远航》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学本课生字,准确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到详略合宜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 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第一远航的宏大场面。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映示相关文字的课件;有关郑和远航的情景教学视频。
教学建议:2课时
第1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上节课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作者给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你找到了吗?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1)出示最后一小节,大家一起读!
(2)郑和一共进行了7次远航,但课文有没有每一次都写?对,课文只具体的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这是写作文的一种技巧,叫做——详略得当(学生),虽然只具体的写了一次,但从这一次远航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也来做个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 )的远航。
二、学习规模大。
(1)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的苏州府刘家港码头,请同学快速的读1—3自然段,试着填空,并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
预设1:“苏州” ……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随行的有水手……,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送行的人山人海,随行的人也是数不胜数,而且各类人才都有,可见规模不是一般的宏大。
你能把人山人海的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2“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三个教学楼叠起来的高,五个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六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预设3:六十多艘这样的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学生:有。)他们的分工还很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引导学生说)“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战船”……总共——“两百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3)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此时郑和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学生想象练说。)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郑和的威武雄健。
(4)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过渡:大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依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三、学习友好交往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
预设: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请你们谈谈是如何友好交往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3)小结: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群众互赠礼物,商品交易,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难怪作者说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我们这部分叫做——友好交往。(出示:友好交往的图片)
四、学习战胜凶险:
(1)出示:第五自然段,这次航行是怎样的航行?
(2)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
(3)交流(风浪,海盗)
a、风浪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险恶)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这段话。
b、海盗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分别是:“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试着根据小标题来熟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指名复述自己认为熟悉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师生评价。
4、课后,大家可以把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朋友、家人听。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板书设计:11、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启航 (详)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郑和远航》》,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