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初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初二语文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 wèi ) 但能说之也 ( yuè ) 春玩其华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烛夜行 ( bǐng ) 譬诸逝水 ( pì )
【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 ) ②春玩其华。 (同“花” )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 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 ) 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 )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
【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
【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 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
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①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②通过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③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X——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断[投影——中国古代神话]。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投影——片1:盘古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片5:课题《女娲造人》]
二、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1、教师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一本古书——《太平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译文?有!我们一起朗读译文。再看下面有什么?“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3、教师小结: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单击)“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复述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1、看图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听听。
四、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划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默读+圈划写—轻声朗读与练说)
2、学生阅读、思考、圈划、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交流与争论(机动)
4、全班交流与讨论(包括精彩语句的朗读、体味)
5、教师小结:
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 1126888.co 1126888.com m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的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合情又合理的想象[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象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五、想象力训练
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1、四人小组讨论,1号主持,选出想象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3、学生互相简评
六、拓展延伸(机动)
1、教师导入
总评想象力训练……丰富的想象力是聪明人的重要标志。同学们很聪明。当然,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看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远古时代人们凭神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是无法对人类的起源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的,你能说说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吗?
2、学生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或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机动处理:看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不妨再搜集一些,作一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也不妨利用现有的资料和各种人类起源的假说,较科学地去追寻一下人类的起源。
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资料,自选专题,搜集资料与撰文。
§资料搜集选项(参考)
(1)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自己的新作)
(2)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争论
(3)人类起源的多种说法,如海猿说,外星人说
(4)从猿到人的进化简史
(5)其他
专题选项(参考)
(1)人类起源概说
(2)“神创论”可休矣
(3)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4)我谈“外星人说”
(5)“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6)现代人与未来人画像
(7)其他
初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用心听、用心感受声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停止一切活动,使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恩,很棒!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声音。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但是,你知道美在哪儿吗?
1、现在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句话并有自己的理由即可,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1)课文的语言美体现在:
①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④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2)内容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标题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对读者寄予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4)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4-7风吹声;动物声;水声――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5)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六、归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有味。
七、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初二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神话知识导入
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
1、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2、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答案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三)内容探究
1、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写的《女娲造人》比《风俗通》对女娲造人的描述丰富许多,作者补充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一部分?说说为什么。
举例:(1)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2)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细节描写,具体分析女娲形象。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喜欢内容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娲形象以及人类被造出来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情。
(四)想象写作
1、神话是古人创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摆脱袁珂想象的情节,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2、交流习作,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从阅读体会到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问题探究
1、《风俗通》中说:“故富贵者,黄土人;凡庸贫贱者,引縆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
了解《风俗通》──理解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读古书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神话是古人因当时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自然现象等的产物,如今人类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探索和结论,为什么这些神话依然流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
(1)神话中构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实世界的反映,蕴藏着历史的X,表现着精神的追求,让人们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话中有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神话本身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蕴含着瑰丽的想象、丰富的文化等,给人艺术的审美享受与深刻的启迪。
(3)神话是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读来亲切感人。例如盘古的英雄形象,女娲的母亲形象,精卫填海的斗士形象等。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神话的美好,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观点。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进行人性化的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2、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袁珂《盘古开天辟地》,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写作能力。2、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想象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 长高 穿衣 洗漱 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
初二语文教案 篇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初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
初二语文教案 篇十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二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