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

众鼎号分享 132976

众鼎号 分享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一

19.2.2 菱形(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课堂上演示由平行四边形改变成菱形。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形成深刻的印象;

(2)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①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另外还需指出定义既是判定又是性质。

(3)菱形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动手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探究、归纳。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如教材P107的探究),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是菱形纸片;

方法二:如图1,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

(3)要让学生知道性质1的已知:如图,菱形ABCD,和结论:AB=BC=CD=DA.

性质2的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和结论:AC⊥BD,AC平分∠BAD和∠BCD;BD平分∠ABC和∠ADC.并能灵活运用。

(4)指出: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5)让学生知道:菱形ABCD被对角线AC、BD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计算或证明时常用这个结论。

(6)菱形的面积公式是 (其中a、b是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的长).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还要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S=底×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 ∠AFD=∠CBE.

例2 (教材P108例2)略

六、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七、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 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 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 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 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 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 师演示竖式计算。

5、 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 集体评议。

7、 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课时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 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 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 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 生读题,了解题意。

2、 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xx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 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 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 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 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 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 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 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习: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习,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如:0.3×1.2○0.3 0.3×1.2○0.3 1.8×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四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有谁养过小动物,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喜欢?你注意过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学生议论一下)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数名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认生字,注意读音;说说自己是怎样把它们的样子记住的。

3.齐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通顺。

三、整体把课文,分清层次。

1.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试着用“‖”划分段落,并思考各段大意。

2.小组交流分段意见和段落大意。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3.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主要写猫古怪的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组词。

性( ) 忧( ) 职( ) 凝( )

姓( ) 优( ) 织( ) 疑( )

痒( ) 稿( ) 淘( ) 耍( )

样( ) 搞( ) 掏( ) 要( )

跌( ) 辟( ) 跤( ) 凭( )

秩( ) 僻( ) 校( ) 算( )

2.多音字组词:

de( ) zhé( )( )

的 dí( ) 折

dì( ) shé( )( )

3.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熟读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

5.按课后提示预习思考课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案 篇九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