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高中生物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2022高三生物教学计划 篇二
开学(每周4课时,周末1课时,含月考和周练)
第一周:2月9日—15日,
基因工程3;
胚胎工程1
第二周:2月16日—22日,
胚胎工程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
生态工程2
第三周:2月23日—3月1日,
细胞工程3;
月考五
第四周:3月2日—8日,
讲评月考五2;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含教材实验及习题讲评,下同)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五周:3月9日——15日,
专题一:酶和atp2;
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六周:3月16日—22日,
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3;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七周:3月23日—29日,
专题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免疫)2;
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八周:3月30日—4月5日,
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专题二:植物的激素调节1;
第二次省质检考试
第九周:4月6日—12日,
讲评第二次省质检试卷1,
专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3
第十周:4月13日—19日,
专题三:遗传的基本规律(含伴性遗传)3;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一周:4月20日—26日,
专题三:生物的变异与育种2;
专题三:生物的进化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二周:4月27日—5月3日,
专题四: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2;
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
五一节
第十三周:5月4日—10日,
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2;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四周:5月11日—17日,
专题六:实验专题复习2,
漳州市质检
第十五周:5月18日—24日,
讲评漳州市质检试卷1;
生物高考模拟题(一)1;
生物高考模拟题(二)1;
生物高考模拟题(三)1 ;
生物高考模拟题(四)1
第十六周:5月25日—31日,
生物高考模拟题(五)1;
生物高考模拟题(六)1;
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十七周:6月1—7日,
迎考温书假,辅导;高考
第十八周:6月8 高考
备注:专项突破内容:
1,基本方程式,绘图,主要生理过程图,基本概念;2,计算;3,热点;4,蛋白质;5,核酸;6,无机盐;7,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8,遗传。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
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2022高三生物教学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巩固、完善、综合、提高”为突破口,以教材、和江苏省《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着眼于学生、着力于课堂、关注于方法、立足于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
二、复习目标
研究高考动向和命题趋势,分析试题和学生,力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构建知识网络、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质量,通过高三复习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三、复习策略
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知识。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将五本教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融合在一起,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前提。
第二轮: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主干、重点,查漏补缺,加强知识的综合。
第三轮:加强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总结一、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生答试卷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给学生以技巧的指导,方法的指点。
四、教学策略
(一)把握高考动向,调整复习策略
(二)注重基础,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石
(三)强化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的网络
(四)重视评讲,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认真上好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
五、复习安排
本学年教学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1、上学期:本部分时间从20--年8月——20--年1月,完成高三生物必修知识和选修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2、下学期:本部分时间从20--年2月——20--年6月初期,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2月——20--年4月底,完成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阶段:20--年5月——20--年5月底,进行高考前的强化训练,有选择的做五年内各地的高考试卷以及各大市的模拟卷。
第三阶段:20--年6月——20--年6月初期,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六、教学进度(本学期)(第一轮复习)
在假期我们已经复习到遗传规律结束了,所以本学期开始从必修二的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开始复习。
2022高三生物教学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浙江省《考试说明》(还未到手),注意研究浙江省与生物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
2、浙江省今年继续生物等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生物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生物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阶段安排教学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9月3日至9月21日,完成选修三的全部新课教学。并尽可能的穿插一些练习、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月,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考试。
三、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复习时认真分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复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复习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第二轮复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也是复习时要强调的、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复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复习时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要重视密切联系本人、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培养爱国爱家爱生物爱环境的人文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2022高三生物教学计划 篇七
一、执教情况分析
在20xx年高考本科有大突破的大好背景下,我有幸执教20xx届的高三。作为一名再次执教高三的生物教师,我深深感到自身有许多的不足:首先是经验的不足,高三和高一高二的教学方式有许多的不同,因为高三是整一个高中阶段知识的全面统筹,这正是我个人所缺少的。另一个就是知识的不足,近年来的高考方向发了重大改变,由专业化向全面化,综合化转变,导致专业知识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等等。
二、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理科有14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灵活,不会主动学习,一般没有学习计划,纪律意识不强,缺乏耐心、恒心和刻苦精神,情况不容乐观。其中莫富盛、陆华富、庞国德、钟康奎、林良泽等同学有一定基础,学习也较勤奋,有望考上专科以上。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必修课本与选修一和选修三的的第一轮复习,让学生对高中阶段生物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另外还要对学生积极辅导,及时进行单元测验,目标测验,提升测验,月考,联考,摸拟考等一系列检测工作,对试卷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学校课时按排特点(平均一星期六课时),尽量做到四讲一练一评。使学生的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求学生全面阅读、理解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回顾、理解、记忆必修本的重点、难点、考点知识,记住必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记、联系记、对比记,再通过典题分析、练习加强和巩固双基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
(2)、在课后强调要求学生反复多看课文,把生物课本梳理几遍,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3)加强课本经典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的复习;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类型,对每一种类型进行不断进行训练与归纳,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4)重视单元过关测试与讲评,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
(5)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A .学会联想:联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知识间的联想、学科间的联想、问题间的联想等,都是有效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学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善于进行知识迁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由此及彼,形成知识的链条和网络,浓缩已学过的知识,将书本读薄。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提高思维能力。
C.学会科学构建知识网络:
①核心辐射法。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可抓住课本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
②穿线成珠法。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N 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 N→人体中氮→尿素排出体外”为线条,可贯穿、联结以下的内容:
③归类比较法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2、多听课,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努力学习、积累经验,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尽量多深入课堂听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听课的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评课。听完课后写听课心得,哪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备的,哪些地方可以怎样讲可能有更好的效果等等。务求每听一节课都要有最大的收获,必要时,还可与讲课教师进行讨论,以了解其讲课安排的依据。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生动明了,克服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课堂上说练结合。
4、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实忙碌,课下馈总结复习巩固。适量布置作业,天天检查,认真批改,扩大面批范围,问题作业要面谈,狠抓作业态度,帮助学生克服浮躁情绪。替学生下海选题,使学生在复习中熟练,在练习中巩固,在测验中反思,在纠错中归纳,在总结中提高。
5、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多找学生谈心,加强个别辅导,课堂上给他们机会,不歧视他们,肯定他们的努力和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断进步。
四、备考思路
1、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变化 20xx年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三年高考,研究新课程标准、广东省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及走势、考试说明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备考中应以新课标为准,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研究新教材(主要为人教版)为基础,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主干知识理念,抓住新内容,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中、从考纲中,了解高考改革的趋势,在平时教学中紧扣思维的开放性、答题的个性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化这个素质化命题这一核心内容来培养和训练学生。
2、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由于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分值较高的是“遗传、变异和进化”、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细胞的代谢”等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布在三个必修模块上,而历年高考都很好的体现了
大纲中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核。因此,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标、考纲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通读教材,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理解熟记。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保准确无误,学会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在基础训练时,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注重创新方法,对典型例题要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速度和准确度,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理。
3、系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4、研究教法、学法,提高复习效率 一切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量力而行,准确定位,把握标高,落实好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能力”的思路,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关注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与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内容。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分析以生物学新进展为背景的材料试题。在选修本的教学上。
6、研究学情,落实分层教学,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生其它学科成绩,抓好对象生、促进边缘生,增加有效上线人数。对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学生制定培养学习方案,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促使其广泛汲取生物学科知识,全面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同时对每次测试试卷进行面批面改,严格要求审题仔细、答题规范。对差生上课进行多提问,课后多辅导,选用合适练习与测试题,加强基础训练,逐步提高。
7、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20xx年试题突然加大题量和难度,使考生很不适应。因此,在备考中,特别是最后一两个月内应加强难易梯度训练,各种难易程度的试题都要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遇到容易题型不粗心,遇到难题不紧张,题量少时速度慢,题量大时速度快的应试习惯和心理。
8、注重高考信息收集,进行分析与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在社会活动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考复习也不例外。高考信息要把握准确,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高。注意有关书籍(如《招生报》和专业杂志(如《生物学通报》、《生物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中国考试》等),查阅这些资料,及时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复习对策,准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对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体内糖类、脂肪等物质具有储存能量的特点,指出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还需要能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但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们的能量只有在细胞中随着有机物的逐步分解而释放出来,且储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在本节的最后,教材还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货币"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学生对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转化的认识,即伴随着ATP的水解与合成的过程,发生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从而推动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中,ATP的分子简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引入本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事实,即生物体的生存不仅仅要依靠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有能量的维持,在生物体内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这样,引入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2、引出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时,还是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可先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动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同样,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这一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入。学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学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
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
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高中生物教案 篇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お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板 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
板 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高中生物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