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优秀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篇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三个代表。
(6)科学发展观。
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20世纪初)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②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大多数是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改良救国,但均遭失败。
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④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内容: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3)意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5)新三民主义。
①背景:1912年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
③新发展的表现:革命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国内违背民主共和的势力;克服了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影响;革命力量,依靠民众。
④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⑤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三大政策是核心;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1)发展过程:
五四时期
在北平,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回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创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全国革命胜利前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四、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978年中共央工作会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2年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
1964年
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
载着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之父;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983年
“银河I号”计算机
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人工合成蛋白时代。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内容
提出(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
三大改造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为让知识分子发挥更大作用。
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曲折(时期)
左倾干扰,_的扩大化,特别是的到来
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批判:如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诗《蝉的歌》,电影《早春二月》。
文艺的春天(新时期)
结束,新时期到来,党总结教训经验,清算了极“左”倾路线;“双百”方针的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以反映“”主题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化,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1)教育奠基(建国后):人民教育奠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中的教育: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教育复兴(新时期):恢复高考(1977年)、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的文学艺术
一、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文学
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不再刻意突出理性,而是发掘人的感情世界;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19世纪30年代后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丹麦,安徒生;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美国,马克·吐温
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剖析揭露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20世纪早期
现实文学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20世纪上半期
现代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美的文学体现了民族精神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泰戈尔《戈拉》;中国,鲁迅《呐喊》;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索卡因。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美术的成就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
强调理性,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法国的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泉》
19世纪上半叶
浪漫主义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不拘泥局部和细节。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9世纪中期
现实主义,注重社会现实
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注重民族忧患意识,代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后半期
印象画派(早期)
早期印象画派特点:借助当时光学研究新成就,探讨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
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后期印象画派
主张抒发个性,线条粗犷、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法国的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20世纪以来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心灵创伤;工业化——快节奏,紧张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视野。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对德国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三、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和杰作:
德国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奥地利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蓝色的多瑙河》;
歌剧: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法国比才《卡门》;
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2)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一战前后,爵士音乐的兴起(源于19世纪末新奥尔良黑人音乐);二战后,摇滚、蓝调、爵士乐风靡欧美,其中摇滚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3)影视艺术的发展:1895年电影诞生;20世纪20年代电视出现。
高二历史所有知识点整理 篇二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背景、含义、派别、影响)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主张、评价、影响)
(1)孔子创立(仁、礼、有教无类)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君舟民水,仁义王道,通过学“礼”来改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主张、措施、影响)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土地兼并问题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_集权。影响:加强了_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背景、影响、比较)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_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继承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_、“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经世致用、亡国与亡天下
王夫之(著《船山遗书》)唯物论、辩证思想
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_,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篇三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阶级: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2)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改良政治,君主立宪的主张。
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革命派: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激进民主派:前期——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作用。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面)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面,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
发展民族工业,商战;兴办学校;君主立宪。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面,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实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面并付之于实践
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兴起的背景:
思想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四、近代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纵向分析可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
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睁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洋务派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和鉴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学,并付诸实践,创办新式学校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君主立宪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其旗帜,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伦理道德宣战,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运动,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并未与中国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高二的历史的知识点 篇四
1.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通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5.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代地方制度是“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隔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0.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3.清朝设置军机处,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5.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政治的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雅典民主只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权。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1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属公民法。
18.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19.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0.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真正意义上统而不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2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P39
24.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和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帝国议会通过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其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27.1842年《南京条约》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8.《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又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此,请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9.黄海海战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30.九一八事变(31年,东北)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七七事变(37年,华北,宛平)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3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台湾回归。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4.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政权。西征的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5.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太平天国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6.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7.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3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0.1921年中共“一大”决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1.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4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3.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高潮是北伐。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4.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5. 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46.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47.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48.遵义会议(1935年1月)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9.1947年6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50.1948年底至49年初,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51.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5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5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4.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任务的转变和和平过渡的设想;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55.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5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5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谢谢您关注润禾教育。
1954年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这个制度进一步完善。
5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9.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60.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6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62.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6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64.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5、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66.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67.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68.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结伴不结盟”。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69.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70.1947年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71.1955年华约建立,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72.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73.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
74.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75.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76.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7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1.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领先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9.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0.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11.“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2.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著名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5.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6.“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7.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是成功探索。
1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严重失误。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1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0.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四川试点,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1.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2.1980年,第一批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海南经济特区。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是全国的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23.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其中江苏有连云港和南通。
24.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25.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6.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方针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8.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9.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30.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大会还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3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3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34.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
35.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46.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7.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主要用于军事。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4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49.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50.迪亚士,1487年,从葡萄牙出发,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达·迦马,1497年,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哥伦布,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1512~152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5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和交融,连成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52.17世纪,荷兰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霸权。
53.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54.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进“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人类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55.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56.罗斯福新政,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和管制。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57.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混合经济”。
58.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发展起“福利国家”制度。
59.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经济”这一概念在美国问世。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6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特殊时期推行有其必要性。但这个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6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商品经济。
62.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订,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63.赫鲁晓夫改革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与美国军备竞赛。
64.1944年,美、苏、中、法等44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6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66.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67.当前主要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68.世界贸易组织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关贸总协定,正式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69.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②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④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70.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必修三
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朝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发展成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朝后期的李贽挑战了正统思想;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滋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宗羲等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复兴(兴起):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运动。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没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但理性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束缚,但仍然信仰宗教。
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学说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反对私有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提倡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不是首倡分权之人,思想最为激进的是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德国的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但没有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影响。
4、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科技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儒家经典。《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诗经》、楚辞的影响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唐朝时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词、短篇小说传奇。
宋代词是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但民间兴起散曲,出现了话本。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马致远成就最高。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6、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世界第五)
2003年10月,神州5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世界第三)
袁隆平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上的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新中国前17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时期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启动了社会力量办学的“希望工程”。
7、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追求民主共和,进行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人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即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其中的“长技”侧重于军事技术。
洋务派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康有为将中国儒家学说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核心是民主和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8、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巨变:
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9、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1905年时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不是正确的民族观。民权主义是核心,即为政治革命,从理论上解决了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即进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属于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10、新三民主义新在: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权主义突出权利的广泛性、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之外提出了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即延安时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抗战胜利先后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总任务。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建国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2、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判断工作的是非标准等,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3、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涉及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4、17世纪初,意大利人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罗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687年英国人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个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改变了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对论没有全部否定经典力学,只是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况在相对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5、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他的观点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极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哥白尼“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心说”,将神从天文学领域驱除出去。
牛顿将神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除出去,达尔文将神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除出去。
16、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17、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在对革命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理性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创作风格上,刻意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19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18、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美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是艺术家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失望的思想表露。(法国)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兴起。
(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印象派出现。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19、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
德意志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奥地利“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意大利——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法国——歌剧家比才的《卡门》表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20、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电影诞生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视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有声电影。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20世纪30年代,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
2O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电影:第七艺术;电视:第八艺术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