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最新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练习题 篇一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 陈( ) 啼( ) 差( )
境( ) 阵( ) 蹄( ) 羞( )
蛟( ) 忍( ) 毯( ) 便( )
跤( ) 涩( ) 毡( ) 鞭(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盛情款待、尽情联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xuàn lè
2.yū
3.yǐn
4.jīn
5.bō
二、
究竟、环境、陈设、阵雨、啼叫、马蹄、相差、羞涩、蛟龙、摔跤、忍住、羞涩、毛毯、毡子、方便、鞭子
三、
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 篇二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知识点 篇三
一、生字组词
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
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
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
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
蹄tí(牛蹄、马蹄、蹄子)
腐fǔ(豆腐、腐败、腐烂)
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
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
二、多音字
行(háng)(一行) (xíng)(行动)
勒(lè)(勾勒) (lēi)(勒马)
蒙(mēng)(蒙骗) (méng)(蒙受) (měng)(蒙古族)
三、近义词
渲染—烘托 热闹—喧闹 明朗—晴朗
奇丽—瑰丽 疾驰—飞驰 回味—体味
境界—境地 拘束—拘谨
四、反义词
迂回—径直 拘束—自然 洒脱—拘谨
舒服—难受 羞涩—大方
五、理解词语
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六、词语拓展
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
青山绿水、 披红挂绿、绿盖叠翠
七、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九、课文主题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十、教材课后习题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答:“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人民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分难舍。
示例: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们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可是有一天,他们家要搬走了,我们都很难过,甚至哭了一场。在他离开的时候,我们互送了礼物,我们相信一定还有相见之时。
十一、小练笔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 篇五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 篇七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 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总结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课件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总结,分析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总结,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该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美丽风光,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和洒脱,后来到蒙古同胞的热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联欢话别依依不舍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到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的美好祝愿。
文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板书设计:草原美景——风光美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人情美
依依惜别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根据自己去草原的经历,或者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诗或者散文等,来描述下你眼里的草原风光。
3、完成课后习题。
语文中常用的表达方法 篇九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件》,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