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优秀4篇】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4篇《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一
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二
教学第一板块:速读(3~5分钟),然后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哪个月份?
生:7月。
师:爬悬崖是由哪个孩子首先发起的?
生:内德。
师:故事中哪个男孩的心眼最好?
生:杰利。
师:是谁最后解决了难题?
生:是作者的父亲。
生:不,还有报信的杰利。
生:我认为还有作者自己。
师:大家认为呢?
生:是的,三个人都很重要。
师:现在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了,你能帮老师把作者他们冒险的线路画出来吗?
(学生纷纷举手到黑板上去画线路图。)
师:有问题吗?请仔细想想原文。
生:岩石架应该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生:从崖顶向后还应该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可以下山的路。
生:山崖下还应该有一块平地。
(一学生主动上前修改路线图。)
师:棒极了。那咱们再想想,故事围绕着岩石架展开,咱们用三个词语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好吗?
生:上岩石架。
生:用攀或爬更恰当一些。
生:然后是伏岩石架。
生:伏虽然是书上的原词,我觉得没有困好。
生:我同意。最后就是下了。
(老师依学生之图完成板书。)
自评:以速读拉开学习帏幕,以最浅显的问题调动起择校生班学生的自信与热情。以画路线图引起争论,启发学生读书需要细致。起得自然,起得有生气,起得有梯度。
教学第二板块:探讨一个词语掀起课堂波澜。
师:故事中描写我受困岩石架的一段很是扣人心弦,老师被吸引得读了好几遍,于是我发现其中有一个词语好像有问题。来,咱们也来找找,请大家帮忙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生自由高声读书,讨论。)
生:我们都觉得凝视这个词语用得有问题。伙伴们都在奚落我,怎么可能是凝视呢?
生:我翻了字典,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时间比较久,情绪很专心。小伙伴们在那种情况下决不可能是凝视。
生:不一定吧,那时天已有些晚了,小伙伴们为了看清我,就得很用劲儿,谁说嘲笑就不能用凝视了?
生:我不同意。凝视这个词语本身就含有尊敬的意味在里边儿,是一个偏褒义的词语,不能用在嘲笑上。
师:那大家用凝视造个句如何?
生:达芬奇凝视着自己的作品,百感交集。
生:妈妈凝视着才出生的女儿,感到幸福极了。
生:我凝视着远方的圆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师:那这样我们给翻译者提个建议,我们可以把凝视改成什么呢?
生:蔑视。
生:俯视。
生:就用看。
生:不能用蔑视,这个词只表达情绪,不表达动作。
生:也不能用俯视,因为向下俯视太重复了,要用的话还需要把向下删去。
生:可以把整个句子改成居高临下地看着我。
师:那我们下去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谈谈咱们的看法好不好。
(自评:备课时的仔细催生了这样一个精彩的学习环节。我的自信与不迷信导出了学生自信与不迷信。一个词语牵动了学生对整个情景的领悟。我为自己,也为学生喝彩。)
教学第三板块:评论一个主要人物导引主题理解
师:现在咱们来评一评文中的父亲。你喜欢他吗?还是你不太欣赏他?你的发言必须有理有据,扣紧我们的故事哟。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讨论。)
生:我很欣赏这个父亲,他不断地对儿子说你能办得到的,他很鼓励儿子。
生:我也喜欢这个父亲,他很有方法,他那句晚饭做好了就说得很妙,安抚了儿子受惊的心灵。
生:他还很善于指导,他很仔细的让儿子一步步往下走,并且让儿子真正地成功了。
生:我觉得这个父亲可以用三个短语来形容,就是懂安慰、给信心、会指导。
(我欣喜地让她上黑板把她的总结写出来。)
生:我要给这个父亲提意见,他那么晚了才来找儿子,太不负责了。(众笑)
生:父亲的胆子也太大了,假如儿子摔下来怎么办,说不定还可能摔得残废呢,他的方法很冒险。
生:父亲的方法还是很笨,他为什么不爬上去直接把儿子抱下来呢?
师:哦?那咱们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父亲,我们怎么给我们的儿子解围?
生:下面安个垫子,让儿子跳下来。
生:把消防车叫来,车上有那种很高很高的梯子。
生:可以打110。(众笑)
生:还可以用直升飞机。
师:方法果然多,而且还很先进。可是,如果用了这些方法,还有我们这篇文章吗?
生:没有了,而且最可怕的后果是,以后儿子再遇到类似的困难,除了等紧急救援,他就一动不敢动了。
生: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可敬的。在紧急关头他让自己的父爱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为儿子的一生赢得了经验,更赢得了勇气。最后一段就是最好的证明。(掌声)
生:对,作者最有发言权,他在最后一段的感悟就是对父亲最好的赞美。(掌声)
(自评:这又是一次紧扣语言文字的冒险。换位思考的方法很刺激,我们学得真是活泼生动。这个平台设计得也不错。)
第四板块:揣摩题眼,深化主旨
师:刚才我们完完全全地经历了作者的这次冒险。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文章标题,你认为题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是再,强调更进一步。
生:是走,强调实践,自己去做。
生:是一步。
生:是一。
师:大家意见不一样,怎么办?来,我们再来朗读,从字里行间来找寻答案。
(我们一起反复读了父亲的几句话,和最后一段的点睛之句,我们特别一起分析了哪些词语该重读,以及怎样才能读出最后一个词语漫长的味道。)
生:通过朗读,我懂得了题眼应该是一或一步,因为这个故事最强调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强调不要被困难的强大和成功的遥远吓倒,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它。
生:我觉得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其实这个故事也能说明亲身实践和持之以恒的道理,但作者最深的领悟却是在一步上。
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以前我觉得学钢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后来从识五线谱开始,一步一步的,我现在都考了八级了,回想起当初的害怕,真是觉得好笑。
生:我的一小步是学素描,一路走来,我已经获得了两次国家级绘画一等奖了。
生:我今年才从大连来,当初我也在岩石架上呆过,为敢不敢过来上学犹豫了好久。我有一个和作者的父亲相似的妈妈,她鼓励我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来到了外语学校,学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示,我也要一步步地去战胜各种不适应的困难,我相信我会是成功者。(热烈的掌声,学生的发言更为动情和热烈)
(这堂课在最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结束。)
(自评: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时候,反过来揣摩题目,让大家的思考更深入、更准确。)
【教学后记】
喜欢这堂课,并不因为她贯穿了对话精神,也不因为她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喜欢她不是天马行空地让学生发表见解,不是以课堂热热闹闹作为最高标准。我们一直和文字很近,我们的讨论那样巧妙,那样自如的紧扣了文本。这是学生和文字真正亲密接触之后的对话,这是真正有语文味儿的自由。
【板书设计】
以爬悬崖的线路图作为板书的载体。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三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四
一、初读课文第一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上的是哪一课吗?
生:(齐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课文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想问一下,拿到一篇新文章,我们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来说。
生:读。
师:拿到一篇新文章,最需要读!还有没有呢?你来说。
生:还要了解文章的出处和作者。
生:还要了解里面的主要事件。
生:还要了解中心思想。
师:非常好!其实这么多的了解,都要归功于第一位同学说的一个字,哪个字啊?
生:读!
师:读书!来看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里面有哪些字、哪些词,你可能会读错,可能会写错。我们把书翻开,看,文章注释下面有几个字,有注音的,有词语解释的,我们把这些词读一下。注意:每个词读两遍,在你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它的写法。训诫,预备起!
生:(齐读)训诫、嶙峋、眩、啜泣、纳罕。
师:好。现在把书合上。谁知道,这个“眩“字是什么旁?
生:“眩”字是目字旁。
师:目字旁,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眼睛才会眩。
师:噢,跟眼睛眼花有关系,是目字旁。谁知道“嶙峋”是什么旁?
生:“嶙峋”是山字旁。
师:什么意思?山字旁的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身体山峰一样,代表人很瘦。
师:打开课本,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翻书)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啊?
生:形容人瘦削。
师:那你知道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形容什么的?
生:山。
师:所以它这个词语的意思用的是一个演化而来的意思。再来看看下一个。告诫的诫是什么旁?
生:言字旁。
师:言字旁,非常好。刚才有个词读过的比较默默的,这个词叫?
生:纳罕
师:什么意思啊?
生:因惊奇而诧异。
师:好。现在都会了吧。现在我们再整齐地把这五个词读一遍,要读得好,而且要把词的意思全部都记到心里去。训诫,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我们刚刚说,第一步要读书,那么读书怎么读呢?翻到单元提示。单元提示的第二段,我们请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
师:好。告诉我,这样读过的同学举手。按照单元提示这样读过的人举手。
一生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再看看,你真的读过了吗?有没有圈划呀?接下来我们再来用点时间,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默读了,小声地读出这篇课文,然后圈圈、划划、点点,把笔拿在手上,开始。
学生圈点勾画,小声默读。
师:一边读一边想,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读,老师来回巡视,
师:不妨读出点小声音来,划出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句子。
学生读,老师巡视。
师:读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学生继续读,老师继续巡视。
师:读好了吗?读完了可以把手举起来,老师看看是不是都读完了?
学生几乎全举起了手。
师: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们来读一下最后一段好吗?“我曾屡次发现”,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下,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不能用你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来说。
生:课文讲了我和朋友们爬悬崖,然后我很恐惧爬上悬崖,之后爸爸用安慰的口气鼓励我,让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请坐!大家听清楚了吗?谁还能把她的话说得更简练一些?你来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文章写了当时我和小男孩在爬悬崖,然而我在悬崖半中央爬不上了,到了晚上,爸爸举着手电筒安慰着我,教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好,请坐!大家听到了吗?她的概括中将故事的主要情节交代出来了,而且还点出了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人生启迪。不错,这就叫做简练的概括,如果把爸爸这个词去掉了,把爸爸所做的这件事情给去掉了,只有我,会有怎样的经过?你能不能再提炼?你来说。
生:我跟小孩子去爬悬崖,爬到半中央,我就爬不上去了。
师:爬悬崖,爬到半中央就爬不上去了。几个字来概括下,写我什么?在悬崖上?
生:被困悬崖。
师:然后呢?
生:我不知所措。
师:不知所措就是被困悬崖了,后面呢?最后怎样?
师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你看,多好,这就叫概括。请坐!概括就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简洁。好。文章写了我受困悬崖,最后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的经历。
二、寻找“闷热”,感悟悬崖上的恐惧
师:那么,文章当中哪句话点明我对这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很容易找到,是不是啊。来,你举手你来说。
生:“我曾屡次发现”这一段。(结尾段)
师:这个是最后所点出的一些意义,文章那一句话比这个更直接地点明了这个过程给我的影响是特别深刻,我们能不能找到?
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还有没有?
生:那是费城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事隔五十七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
师:三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话,那是,预备起。(老师将“闷热”写在黑板上)
学生齐读
师:想要把这句话读好,就必须要把印象深刻的词读出来。来读读看。“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
一学生读。(该生重读了“至今”)
师:你觉得哪个词在强调它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
生:至今。
师:至今,最重要的词要读得有力量感,我们就读最后这句话,“可那种闷热”,预备起。
生齐读,特别强调了“至今”。
师:这就叫读书了。(老师在黑板上的“闷热”下方加上点号)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那么,你们找找看,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学生默读,教师在教师来回走动观察。
师:快速地浏览。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学生继续默读,老师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你来说。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老师走到另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师走到下一个学生边上。
师:你来说。
生:我落在最后,浑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
师:咦?你这句子是那天的闷热吗?
老师转身,问另外一个学生。
师:你找到了吗?
生:没有找到。
师:也没有找到。奇怪了,同学们,作者既然是写那天的“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可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
学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这是怎么回事?
请一学生回答。
师:噢,不是真正的那种闷热。还有没有其他意见?那种“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向一生)你来说说看。
生:没想到。
师:要想啊,同学们,这个句子值得好好品味。文章当中有没有写到那天的天气是怎么闷怎么热的?
学生齐答:没有
师:一句都没有。可我觉得一个同学的回答其实蛮好的。这位女同学,你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用那句话?
生:因为他的心里是很恐惧的,所以他才会感觉到闷热,所以他才会冒冷汗。
师:听明白了吗?同学们!所以,让作者闷热的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天气的闷热,更是他那天经历当中的内心活动。那天,他的心啊,在悬崖上,闷热起来。因此,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这个闷热更多的是指作者在悬崖上的心理活动,所以,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要用大量的笔墨去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我在悬崖的害怕,紧张和恐惧?
学生默读,老师边走边说“找到一句就举手”。
师: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同学举手了,四个同学举手了。接下来,我要找一个不举手的孩子,你来说。
生嗫嚅着说不出。
师:看,闷热了吧,心里非常紧张。你看看课文当中哪个句子跟你现在的心理是一样的?
生读:“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心里冷汗直冒”这一句。(读得快)
师:哎哟,真的是这样子的,但是要读出那种心里直冒冷汗的感觉是不是这么读的?读快还是读慢?这个句子表现内心的害怕,到底读快一点还是读慢一点?(话筒对准一男生)你先读快,试试看。
生读(快速,有感情)
师:(话筒对准一女生)读慢一点,你来读。
生读(慢,有感情)
师:大家说哪个效果更好?(生答“慢”)慢,因为这个时候全身在颤抖,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我落在——预备起!
学生有感情地慢读。(重读了“冷汗直冒”)
师:诶,这句话是怎么写出写出心理的呢?
话筒对准一个同学,请她起来说。
生:没有写出。
师:真的没有吗?读这句话时你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恐惧。
师:恐惧的,害怕的,这就说明,心理描写其实是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聪明了!(请刚读过的学生再读一下这句话)看看这个时候,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
师:哪个词读好?“冷汗直冒”你们觉得读哪个词好?
生:直
师:直,这个字的重音要放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冷汗直——预备起!
生集体读
师:味道来了。还有没有?哪个句子写出了我那时的害怕、紧张、恐惧?现在我要叫一个举手的孩子。
生:我终于爬上去了。我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我尽量往里靠。
师:那你知道,你能从哪些词上看出我心里的恐惧?
生:心惊肉跳。
师:心惊肉跳,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心里的害怕。
师:有没有比“心惊肉跳”潜伏地更深的词?能够表现出我的心理活动。就在他这句话里面!
生:蹲
师:蹲!你说,是哪个词?
一学生大声说”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蹲字表现出了作者非常害怕。
师:嗯,你蹲在那里跟我讲话也挺好的。”蹲”一个动词,还有没有比“蹲”潜伏地更好的词呢?
生:终于
师:终于,为什么?
生:终于说明他爬上悬崖很困难。
师:说明这个过程的艰难。所以,作者是通过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词,我们看出了这个状态。因此,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快点还是慢点?
生:慢一点
师:为什么慢一点,你说说看?
生:因为我心里很害怕。
师:你害怕,紧张,最后终于上去了,对不对?所以,这里应该读出这种感觉,来,我终于——预备起!
生齐读(缓慢有感情)
师:和“终于”一样的词是哪个?就在你们刚刚读过的句子里。你来说!
生:是“尽量”
师:这个词能不能去掉呢?
学生摇头
师:为什么?
生:这个词体现出了他很怕掉下去。
师:害怕掉下去,能往里面靠就往里面靠,是不是这个意思?(学生点头)这些词上是含有心理感受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来读读。我终于——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还有没有?老师我又找到一句话了,谁特别想说,自己站起来说好不好?
生:(站起来)“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师:大家找到了没有?
学生找到该句子。
师:(问刚刚那位学生)你想说什么?
生:从“软弱”和“哀求”可以看出我很胆怯很恐惧。
师:既然是软弱和哀求,这句话是怎么读出来的?
该同学带着软弱哀求的语调读这句话。(全场笑)
师:读得好不好,同学们。(全体学生点头),(教师向着刚读的那位学生)我建议你为了突出这种效果将“我软弱地哀求道”这句省略掉,就把他的话读一遍,好不好?
学生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下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
师:你在这里找到了哪个东西,感受到了他的心理?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最能体现他心理的是哪个地方?考虑一下,找出一个别人找不到的东西,好不好?
生:是破折号。
师:为什么?
生:破折号省略了他后面说的话,说明他很害怕,没法继续说下去了。
师:我们不仅要通过他说的话来感受,更要通过标点符号去感受。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里为什么要用个破折号?
生:省略了一些内容。
师:大家说说看,省略的是什么?后面会是什么?
生:我没法往上爬,不要丢下我。
师:(重复刚才学生的回答)告诉我,他为什么不写下去,我没法,后面为什么用破折号?是什么原因让他用了破折号?
生:因为他但是特别害怕,有些话,想说都说不出来。
师:特别害怕,所以,说不出来了,害怕地失声了。还有没有其他可能?为什么用破折号?
生:他的朋友快要走了。他的朋友快要抛下他,他来不及说。
师:来不及说。可不可以同学们?(生点头)同学们,他的朋友要走了,他着急了,来不及说,所以这个破折号有作用了。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
生:很有可能他说的话被他的朋友打断了。
师:打断了,为什么?你在哪里看到?
生:在下一段里面,就有一个孩子说了“再见”。
师:好。接下来你在前面说,同学们一起试着把他的声音给打断,试试看。你来说我,同学们来说其他小朋友。开始
该同学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读“再见”
师:这再见后面,大家注意是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说的时候要怎么样?
生:要响亮。
师:要响亮,要把他的声音给盖过,所以这个“再见”不是这么个再见味道的,再来!
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地读“再见”
师:这个“再见”声音要响亮还要怎样?
生:强烈一点。
生:还要带上一点讽刺的味道。
师:讽刺,不管你了,看你怎么上。所以这里面还有一点味道的。好,你再来读,我们大家一起把“再见”再来读一下。
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干脆略带嘲讽地读“再见”
师:所以,你们看,破折号有这么多可能性啊。害怕地说不出话来,着急地说不出话来,说的话被别人盖住了,还有没有?还可能是什么?除了害怕还有?
生:他当时害怕地哭出来?
师:哭出来。哪个词?
生:哀求
师:一个男孩去哀求,最后说出来应该是什么?不好意思。所以,破折号有学问,这里表现出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起来读读,把他读好,好不好。来预备起——
学生读
师:好,还有没有?老师,我又在哪里找到他的心理活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了心理活动,下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害怕、紧张?诶,那个同学想举手。你来说。
生: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师:大家找到了吗?(学生齐答找到了)现在我不说,你来跟我刚才讲的那样,老师,我从哪些词哪些词看出了。.。.。.
生:我从“恐惧”和“疲乏”看出我当时十分害怕。
师:这个是一个。肖老师可不是这么教书的,除了这个,还有没有潜伏地更深的词?
生:“全身麻木”更体现出我害怕地已经不敢动了。
师:对了。我们都喜欢从一个很直接的词上去找,今天我说过了,读书还得从一些潜伏的词上去找。就他这句话,你还找到了哪些词?
生:伏。
师:“伏”字,圈出来,这是个动词。我们刚才前面学到另外一个动词,是什么?
生:蹲
师:蹲字。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这两个动词能不能换个位置?我们一起来把前面那个句子读读好吗?我尽量——
生齐读
师:前面的那个句子是“我蹲在小山道上”,到了后面呢?
生:我伏在岩石上。
师:我的问题是:这两个词换一下,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要有理由噢,哪个同学说说看。你来说。
生沉默
师:(继续对着这位同学)你第一次是蹲着的,第二次是伏这个动词,我现在把这两个词的位置换一下,你觉得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师:哪个同学知道?
(环视四周,无人举手,继续对着那位同学)
师:你要想知道的话,我建议你将这个动作做出来。什么是蹲,什么是伏。你先做一下蹲。(学生下蹲)这是蹲,伏呢?(学生站立着)伏呢?你们帮着她,大家一起做做。(同学们全伏在桌面上)噢,是这样子的啊,(老师继续对着刚才那位同学),你有没有觉得“伏”字显示出作者心理紧张的程度更高了?(生点头,坐下)记住啊,有的时候,要用一种生活的体验去感受,所以这个词能不能换?
全体学生大声喊“不能”。
师:这个动词很有功力,说明读书要跟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伏”字,把刚才这句话读出来好不好?我伏在岩石上,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最后一次机会,还有没有?老师,我还找出一句可以表现我内心紧张害怕的心理。
生: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害怕得已经哭了。
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生:有
师:人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就会听见自己的那颗心在哭泣。所以,这些心理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那天在悬崖上我的紧张与害怕。我们在看看,课文当中还有没有通过其他描写来表现出我的内心的?暮色苍茫,预备起——
生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里面感受出来?
生:从”苍茫“和”越来越暗“可以看出,这是环境描写,衬托出了我的心情。
师:天越暗,心情就越恐惧。所以,同学们看到了吧,心理描写不是简简单单的我想我想我想,它可以借助多种手法来表现我的内心。这就是“我”那天在悬崖上的”闷热“。
三、爬下悬崖归功于谁?
师:那么,后来我爬下了悬崖,你想,当我爬下悬崖,摆脱困境,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我最后顺利地爬下了悬崖,摆脱了困境,帮我完成这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举手)有同学举手了,不着急,还有其他同学,再想想看。再细读一下课文,想想,是什么样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谁呢?
生:是父亲对我的鼓励。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和指导,让我爬下了悬崖。找出来,读出来。
生:听我说吧,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师:大家找到了没有,这一段话,集中写了父亲和我的对话,接下来,我读父亲,你们读我,听到了吗,省略其他的我说谁说的句子。好,开始。
师生模拟情境对话。
师:好,同学们,这就是在悬崖上父亲对我的指导,接下来考虑一下,如果是指导我爬下悬崖的技术指导,哪一句话是可以去掉的?父亲的话里面,你看看。在指导我爬下悬崖的那些话里,哪一句话是可以去掉的,你们看看。
生:晚饭做好了。
师:晚饭做好了,这句话是可以去掉的。那同学们考虑一下,父亲为什么要说”晚饭做好了”?
生:他是在安慰我。
师:安慰我。还有没有说得更具体一点的?
生:我在悬崖上被困了一天,非常饿,父亲想用食物来引诱我。
师:引诱我,把安慰换成了引诱,想到那温暖的饭,你就下来吧,是这个意思吧?也有道理,还有没有?晚饭做好了,你来说——
生:他是没啥话可以说,就说了晚饭做好了。(全场大笑)
师:他说的也有道理,没啥话说就说了一句晚饭,其实也就是说,这是一句平常的家庭交流的话,意思就在告诉这个孩子,你没做什么坏事,你没做什么错事,下来吧,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因此,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来,把父亲的第一句话,你来读读看。
一生读。(缓慢而平静)
师:你再读,这句话之后,我是怎么说的?
生读“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恐惧害怕)
师:好,大家注意到,在这段话里,我说话都是什么号?(生齐答感叹号)父亲说话有没有用感叹号?(没有)接下来,把父亲的话变成感叹号。第一句话,怎么读?
一生读“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感情强烈激动,众人大笑)
师:哟,下来吧,孩子(老师大声感情强烈地读,众人笑)父亲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父亲也急呀,自己的儿子在上面呀,下来吧,父亲为什么用逗号句号呢?你刚才读了,你来说。
生:因为父亲如果用感叹号的话,会让孩子更紧张害怕。
师:对,对,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他想让我的心先平静下来。
师:想让我的心先平静下来。大家看看,我第二次回答,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我看见了”
师: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这个时候我怎么说的?
生:看见了。
师:咦,把这句话改成感叹号行不行?来,我们用感叹号说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看见了”(大声自信)
师:你能看见下面这块岩石吗?(生齐答“看见了”)这里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用感叹号不是更好吗?想一想,你知道吗?
生:我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平静下来了。
师:有没有感受到,我平静下来了。所以,不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叫喊,因此,从感叹号到句号,其实就是我心情由紧张到平静的过程。读书呀,能够从标点中去感觉,那就是高明。接下来,我们再好好读读看,好不好。现在,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我”的话。
师生情境对话
师:很好。所以,我们现在发现,一个感叹号,一个句号,这就是我在父亲引导下心理变化的过程。再考虑一下,同学们,除父亲的指导外,你认为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生:杰利
师:噢,杰利在这个事件当中也很重要。
生:杰利看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不放心,但是还和大家一起走了。然后,后面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到悬崖下。
师:噢,如果没有这位温暖的小伙伴,我也是不能那么顺利爬下悬崖的。有没有道理,同学们?(有),现在两个因素了:父亲的帮助,小伙伴的友情关怀。还有没有?父亲,小朋友,还有?
生:自己
师:他说自己,你觉得有没有道理。成功缘于自己的努力,有没有道理,你从哪个句子看出了我的努力?
生:我有信心了。
师:我有信心了。大家找到没?这个时候,是用什么描写来写我的信心?(生答动作)动作,我们一起来读读看。我小心翼翼,预备起——
生齐读“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用脚去踩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他”。
师: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预备起——
生齐读“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师:对,看到了吗?别人的指导再好,如果自己不伸出自己的那只脚,你是无法爬下悬崖的。请个同学把刚才最后读的那个句子读好。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你来读。
生读“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师:好,两个动词,前面的动作要读得快还是慢?(生答慢)最后一脚踩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快),快,有力量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好不好?我,预备起_
生齐读这句(先慢后快)
四、“我”提醒自己——主旨探究
师:这就是那天,我难忘的经历,因此,在这个经历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忘不了,我也有许多对自己的提醒。有没有这个句子啊?怎么说的?(板书:我)我提醒自己,找到没有,在这件事上,我提醒自己,我的成功是因为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我提醒自己,预备起——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对了,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因此,在这件事情当中,我提醒了自己,但是,我想,这篇文章当中的其他人,也可以从这件事中提醒自己。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说,我提醒自己,这个我如果是父亲,如果是母亲,如果是杰利,如果是其他小伙伴,他们会提醒自己什么,请在说话的过程当中用上一个句子“走一步再走一步”。思考,这个父亲也要提醒自己了,把我的身份改换一下,看看故事中其他人能不能通过这件事情提醒自己。他要提醒自己,应该会怎么提醒?如果我是父亲、是母亲、是杰利、是其他小伙伴,他们会从中提醒自己什么?哪个同学先举手,你来说?
生: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想到:我也要像他那样,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才能走过人生漫长的路。
师:我也要像他那样,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才能走过人生漫长的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人,你会怎么说?(学生没回答出)肯定会想出来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肯定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想想,其他同学?
生:如果我是父亲,家里还有儿子和妻子在等着我,我要走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回到家里。
师:我是说这个父亲通过儿子的这件事情懂得了什么,不是父亲在悬崖上。父亲看到儿子爬下悬崖这件事情以后,他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父亲懂得了他也要像儿子一样,做一个勇敢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通过这件事情,父亲还会想到什么?你想想看,回到父亲怎么指导孩子爬下悬崖的过程,父亲应该会得出一些道理来的。读书不要急,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父亲可能会想,我剩下的人生也要像儿子那样,走了一步再走一步,决不能怕困难。
师:这不就是很好的一句话吗。我也要像儿子一样,而且,我们大家应该还能发现,这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很好,所以,教育孩子,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我”的母亲会怎么想?
看看母亲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我心里一直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师:所以,通过这件事情,母亲会想到什么?
生:母亲会想到:我应该也让儿子锻炼一下。
师:对了,教育孩子要注意教育方法,让他适当地去冒险。生活当中,在面对冒险的时候,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你就会成功。请你们再想想看,”我“的小伙伴们离开了我,他们会想到什么?弃他而去的小伙伴通过这件事会想到什么?
生:(这是前面那个说没想到的同学的回答)我们不应该把他丢在悬崖上。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朋友。我们在以后也要像他那样,走一步再走一步,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师:噢,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教育我一个人,还是在教育所有的人。不仅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自强自立、不气馁不放弃,还在教育我们和朋友相处的方法,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读文章,要从文字中读出它深刻的滋味来,读书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一段中的这几句话。我提醒自己,预备起——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那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师:希望我们也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下课!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