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平面连杆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中的重要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是该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为典型的机构,它可以演化为“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多年教学发现,学生的基础不同,虽然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应用”知识时表现出的困难程度有差别,但由于缺乏直观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针对现在所任教的单招学生教学对象,设计了一堂课堂教学并进行了实施,本文对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在今后教学中有所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教情、学情分析:任教学生为“单招班”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学习态度较不是太好。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在第一轮新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因学生对“机构的应用”缺少感性认识,理解时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直观)、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透彻!
“教学目的”的制定: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演化机构的结构组成及运动原理(认知目标);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在实习或生产中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能力目标);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进行热爱专业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本节课采取课堂自主——研究的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学,课堂上教师对总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采用“引导教学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先示出引导问题,让每个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层层递进,逐个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训练和拓展;为弥补学生想像能力的欠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可采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对演化机构的应用(结构组成和运动原理)可从Internet上搜索多种教学素材(录像、实物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一、思维引入:
1.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及判断方式?
2.急回特性判定及其应用意义?
3.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产生条件、位置、克服方法、应用?
4.列举实际生产生活中三种典型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实例?还存在哪些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
二、思维启发演绎:
(一)曲柄滑块机构
1.演化
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曲柄滑块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多媒体]
观察曲柄摇杆机构中,连杆BC与摇杆CD的铰接点C的运动轨迹(标记)圆弧的半径即为摇杆CD长。
观察机构改变:(1)出现圆弧槽;(2)用滑块替换摇杆CD,滑块在圆弧槽内运动。
演示C点的运动轨迹,得出结论:C点运动轨迹不变。
启发学生思考:若摇杆半径变大,圆弧槽越趋平直时,C点运动轨迹。
[多媒体]
当曲导轨变为直导轨时,C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直线,机构运动形式改变了,曲柄滑块机构。
分析曲柄滑块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
得出结论:曲柄滑块机构组成(曲柄、连杆、滑块、机架四部分)
运动形式为:曲柄(转动)→滑块(移动)
(二)导杆机构
三、思维训练与反馈:
从基础知识、应用解答及技能训练三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具体问题略),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四、思维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及思考题,进一步思维拓展(题略)。
教学效果的估测: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成功与不足并存,下面对此逐一谈谈个人的体会。
成功之处:
1.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称为理实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笔者从教十多年,跨出大学的门槛,随即踏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门槛,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很多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实践经验较少,受条件限制(硬件和软件),课堂教学中不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认知媒介,在教学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应用内容时,教师感觉到讲得很吃力,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笔者在课后对10名(共35名)学生进行谈话,并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此堂课上得非常好,较多学生上了此堂课后,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些观点。他们说,他们以前一直认为机械基础知识空洞、枯燥无味、难于接受,学了没有什么用。课件中用动画模拟将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保持较长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中通过录像演示了各种演化机构在机器中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特别是各种演化机构的应用,如内燃机中曲柄滑块机构、牛头刨床中摆动导杆机构、汽车翻斗自卸装置中曲柄摇块机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机械专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更新,无论将来是进一步到高校深造,还是直接参加就业,他们都应该学好机械专业基础知识。
3.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方法和原则的选用更具有科学性。奥苏伯尔提出,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乃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对生源进行比较,同一专业的学生都有可能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千篇一律,重复同样的教学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来同化学习材料时(尽管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学生出现机械学习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应了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4.采用自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已养成一定的“学习惰性”,如若教师对此种现象不加干涉,认为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那就糟了,对教、学双方都是“双输”!“跳一跳,摘桃子”。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时,给学生设定的思维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常常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不足之处(需改进):
1.专业课有着与文化课不同的特点,理实一体化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因条件有限,将专业理论、生产实践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还很不够,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资源共享需加强,为了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课件,笔者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其他教师也深有此种体会。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机械专业课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既需要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又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而退缩(有时也会有时间方面的问题),因此,教研组应起到一定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创造出的成果在教学中资源共享,对每个教师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改革传统上专业课程教案的撰写理念迫在眉睫。传统教案往往以内容是否详细、书写是否工整论优劣,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内容多,知识不断地更新,用传统教案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教案,已远远不合适,迫切需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写作中解脱出来,变传统抄书为实际意义的备课。
4.因操作电脑出现一次失误,导致课堂教学不够连贯,表现出缺憾。运用多媒体或理实一体上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一堂课45分钟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5.此堂课还有一方面缺憾就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语言缺少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今后还有待加强。
再教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这节内容教学中,不仅将信息技术与机械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还可能将课堂搬到车间里,上让学生不仅能“看到”,更要能“摸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被批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尤其显得重要,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作为机械专业老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极力给学生营造直观的认知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他们推到学习的前台,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1”是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
方法1:将解答的结果和画出的示意图一一对应。
方法2: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相加,4+8=12,解答正确。
……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在创设现实情境后,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画出示意图,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
借助操作和直观图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分数的含义解决问题,通过提供直观图,方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五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如:20xx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敬畏生命》,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见到树不断飘送白色纤维——种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为了延续生命所做出的无私的奉献。课文的主题是歌颂生命的,而题目“敬畏生命”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体会“敬畏生命”的含义,我就采用了生物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中有关生命知识的内容进行了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并用信息技术制作成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这样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2.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上的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如,在网络课《敬畏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这个学习难点,设计需要学生上网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这不仅能解决本文的学习难点,也从生物学角度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敬畏生命”,需要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有关学生**的新闻材料,看后,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方便大家讨论。这两部分内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就无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课程整合一样: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所以,我设计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都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如:《秋魂》(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十四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将秋天的肃杀、凄凉及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均用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再适当配以舒缓的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朗读这篇散文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先展示网上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主要信息点,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学生**的新闻材料;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比的应用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3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与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7次搬砖多少块?
教师出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每次搬砖的块数x搬的次数=搬的块数
2、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7小时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要求学生解答后说说这类应用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
二、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
1、出示例3既改编后的(1)
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3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每次搬砖的块数x一共搬的次数=一共搬的块数
前4次搬的块数+后3次搬的块数=一共搬的块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20/4x(4+3)20+(20/4x3)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一共搬的次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砖多少块?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⑵与例题比一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多搬的块数其实就是3次搬的块数)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看多少页?
⑵珊珊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45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3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一个造纸厂4小时粉碎稻草180吨。照这样计算,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
你能把“再用7小时一共可以粉碎稻草多少吨?”用另一句话来说吗?
四、加深练习
1、4台抽水机每小时能抽水60吨,照这样计算,增2台同样的抽水机,每小时一共能抽水多少吨?
2、A、B两城相距45千米,一辆汽车从A城去B城,前20分钟行了30千米,照这样计算,汽车还要几分到达B城?
五、总结全课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一题的1、2小题第2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