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7篇)

众鼎号分享 127678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一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

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

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

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

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文化遗产

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占有,挑选

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

1、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启发:如果将第8段内容改写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是逃避主义,盲目排斥、全盘否定是虚无主义,完全接受、全盘西化是投降主义,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第8段和第9段都形象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同时,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但还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种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第3段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艺术总结如下: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2、学生活动:请组织语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网络不是毒”的观点

五、阅读与品味——鉴赏语言特点

教师示范赏析一个语言运用的例子,然后请学生选取自己感觉最有意味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这个句子的妙处学生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示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教师小结: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这就是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展现这样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跳脱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六、拓展与运用——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师总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回忆课堂开始我们比较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中国引进苏联战斗机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拿来主义》的说课稿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2、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四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必须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鲁迅先生以之作为战斗的匕首。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应着重把握其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艺术性、论证的逻辑严密性。此外,《拿来主义》是一篇关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本文的构成与此刻相隔72年之久,但应对历史新形势,拿来主义的精神并但是时,因而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潜力目标:

①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②体会鲁迅先生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

③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和逻辑严密的因果论证。

2、人文目标: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至于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根据大纲教参还有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来确定。知识基础方面: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基本还是初中的浅层认识,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潜力尚在进一步构成中。思想现状方面:应对改革开放的种种诱惑、思想文化冲击,思想上呈现矛盾混乱的状态,尤其处于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中的青少年。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重难点定为:

重点:1理解课文资料,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2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增强文章逻辑性。

确立了重难点后,怎样引导学生去突破它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问题导引法激发学生兴趣2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运用创设情境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亲身深入其中。

突破的具体措施如下:1注重预习,任务要落到实处,课堂必考察以激励学生(预习资料为四个问题:

①鲁迅生平、作品你知多少?

②都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战斗的匕首,那么本文斗什么?因何事而要斗?——写作背景

③生字词你解决了吗?

④你还记得议论文引证、例证吗?文中是否有相应例子?——温故而知新。由四个问题,为文章的解读做好铺垫,也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2根据不同资料目的选取不同的课型:重点一主要采取问题引导,串讲、讨论为主,并多联系实际问题:重点二,主要是讨论、比较、训练相结合。

3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大知识容量和训练密度,以到达看、听、说、读、写全面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1—7段的整体感知和品读赏析)

㈠导入:课件展示两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提问:这两首诗是否很熟悉?出现过哪里?在鲁迅的`哪篇杂文?——温故而知新,激发兴趣,引入鲁迅作品生平介绍,并考察预习。

㈡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在考察鲁迅生平结束后之后进入写作背景考察)先学生介绍,后课件展示图片,把相隔72年的历史重现——创设情境法,拉近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情感的共鸣。

背景漫画图片分三部分:a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送去主义;b帝国主义趁火打劫——送来主义;c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思想混乱走极端,“极左”或“极右’。

在此情形下,鲁迅写下此文《拿来主义》目的在于揭露送去主义,澄清在理解文化遗产方面各种混乱思想。——点出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

2听录音朗读+学生默读(录音朗读示范正确朗读方法并且更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生默读主要是理清文章思路,为更好理解课文作准备。)

3串讲1—7段,分析因果论证,讲读课文,抓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深入理解。——主要运用问题导引法

(我对问题的设置有如下特点:先摆出大问题,对课文有个全局的把握;再把大问题分解小问题,环环相扣,把问题落到具体方面,以免学生不知所措,不知从哪里下手。综合小问题的解决,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⑴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①作者是一开始就直接分析拿来主义吗?(具体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哪一段开始正面阐述?)

——“所以”一词,表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提示我们,在这之前的资料是“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②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自己来拿”?)

I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II为什么这两种主义行不通,而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种主义所导致的后果)

[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并组织答案,先让学生看书思考,再提问回答,老师板书: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只是送去,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规律)

导致送来,大受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III送去了什么?送来了什么?——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单是学艺上的就……[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

由以上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大问题的答案——因果论证,先破后立(课件展示结论)

㈢品读赏析

——目的在于品读鲁迅杂文语言的精妙与思想的深刻。鲁迅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因而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风格更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到达“人文熏陶”的目的。

——方法与手段:问题导引法,先摆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在这环节中,教师要纵观全局,抓住细节适当提示引导鼓励,发动全班用心性,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1、第一段“别的且不说”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a联系之前所说“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b别的不说,那说了什么?这是对什么的限定?c这样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个性作用?)

2、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的事例中,分别用了哪些形象的词语对反动政府媚外丑态加以描绘?(讨论解决,甚至让学生表演一番)

{1、2答案: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是有目的的“给”,“送来”是客气点的说法。例子:1933年中美签“棉麦借款”)“抛来”是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无目的)

4、如何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㈣小结并练习(生字词考察预习状况,其他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补充)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ań头

3、解释下列词语。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堂皇

二、选取决定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比较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较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㈤作业:概括“拿来主义”的含义

第二课时

㈠导入:回顾上节课资料,概括“拿来主义”的内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具体实行拿来主义”,也即提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㈡分析8—10段

1、齐读并思考:“大宅子”指什么?“穷青年”指谁?(提示:要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拿来主义》的说课稿 篇五

说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的说课稿 篇六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www.1126888.com≥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礼貌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务必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概括分析潜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资料,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

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

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用心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概括分析潜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潜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潜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潜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能够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心性,有能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必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潜力。

(三)合作探究

透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透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潜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鲁迅拿来主义说课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案最新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