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是所有教育者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8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五、评学
1、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chayi www.1126888.com 5.com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线索的概念、作用和设置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材料、写作文章
【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文章重点,选择合适线索组织材料。
【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什么是线索以及线索的作用。
提起“线索”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场景。面对着一幕幕血淋淋,混乱不堪的作案现场。公安人员耐心细致地勘察。寻找犯罪分子遗留的“蛛丝马迹”。那一片破碎的纸片,一只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滩未干的水迹,都可能成为公安干警寻找破案途径的“线索”。随着这些细微的“线索”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可见线索是多么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故事里,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取经”就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它将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文章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内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线索就是串项链的彩线。没有线,珍珠就东一颗西一颗,四处飘零;而没有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归纳总结: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感情等等。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二、学习知识短文(见课本P81)。
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线索的材料是多样的:
①以与主题或主要情节有关的事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③以某一个人物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作者以回忆———依念———思念为线索。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三颗枸杞豆》,先用倒叙的写法引出回忆,然后按时间的顺序记叙“我”童年时候怎样受枸杞豆的启示,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
好学的。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长的轨迹。
⑥以空间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
大多数文章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文章情节复杂,常有两条或更多的线索。按明暗,正面侧面来描写,时而平行,时而交织: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在寻月亮的过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内”——“院外”的空间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争执”——“惊奇”——“满足”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牵好“线”主要注意它的以下两个特征,①结构上能贯穿全文,能组织统率好各个材料。②常有明显的标志,或在文中反复出现,领起、过渡、首尾呼应;或者就是文章标题本身。对于标志不明显的,可以按如下思路考虑:第一快速通读全文,寻找作品的中心句或文眼,考察文章结构方式,注意各段的段意,段落之间怎样衔接的',要能看出门道,找到统领文章材料的线索。第二要注意涉及到记叙的顺序。记叙文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对寻找线索有辅助作用,时间、空间的顺序也是牵好“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阅读例文、理清线索。
让学生阅读例文《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长大的感觉真好》,找出文章的线索。
长大的感觉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题记
岁月的风铃摇呀摇,不知不觉已风风雨雨摇过了十六个春秋。奶奶说:“几天不见,这孩子真长大了,个头又高了一截。”母亲说:“终于长大了,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了。”老师说:“你可长大了,现在能主动学习了。”……我也认为自己确实长大了,已越来越成熟了。
“老师,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在幼儿园成长的档案里,曾留下了我稚嫩的声音。多姿多彩的连环画曾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小时候,我总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那时只是希望自己长大后能独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压迫”。早饭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床铺由父母理……虽然父母给予了我许多温馨,但我感觉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长大,渴望快一点儿长大。
花开花落,秋风秋雨,又一个秋天翩然而至。终于,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母亲对我说:“你已经不小了,生活上也该自理了。”于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一间三平方米的小屋。这实在太令人兴奋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这小小的天地里,读书便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看《牛虻》,不禁为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感动;看科幻小说《神秘世界》,任凭我扇动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情节再添些神秘与美妙 。我陶醉在书的海洋里。书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伴随着墨韵书香,我一天天长大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当花季的雨露润湿我的心扉时,我也渐渐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门槛。这才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记得刚刚住校的那个晚上,我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虽然心里觉得有点离家的凄凉。在学校里,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奥秘,太空世界的美妙,我还学会了怎样做人。我和伙伴们纵情说笑,无拘无束。因为我找到了可以飞翔的翅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我锻炼得更加坚强。
回首走过的日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充实也有失落。虽然童年的乐园令我留恋,但我还是希望再长大一些。“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我要采撷智慧的浪花,不断丰富、充实、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与憧憬中,将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富有意义。
“长大的感觉真好!”在我的成长档案里,我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小时侯,我常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因为他能讲许许多多好听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动物。每天放学,我便骑在父亲的肩上,同学们那羡慕的眼光,更让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自卑和忧伤。这思想起源于中学时填写档案表,当别的同学都在“父亲”一栏潇洒挥笔——厂长、经理时,我只能怯怯地写上“务农”,交表时,我只能紧紧地将表捏在手中,生怕别人看见笑话我。啊,父亲,为什么你不是厂长、经理……
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抬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的心微微地颤了……
夜,还是这样深沉,这样静寂;月儿,还是那样圆,这样亮。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只记得那晚好冷,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了教室,因为我快要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几颗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寒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脸:高高地颧骨,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 忽然之间,我感悟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的女儿。父亲,这些年,你明显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谅女儿的不孝吗?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
哦,爱在心灵深处……
四、出示作文题目。(单元写作训练题二)
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并用线索贯穿起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1、明确要求:确定题目之后,选择合适线索,先列出写作提纲。
2、小组成员交流各自写作提纲,互相评价修改。
3、完成作文。(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姿态矫健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在《理想》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时,笔者抓了以下两个环节:1.“仿写”第一诗节;2.“朗读”全诗时,读出关键词的重音。学生饶有兴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个环节。一开课,笔者就让学生朗读诗歌标题、诗人及第一诗节。(第一诗节内容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后,要他们体悟本诗节诗行的特点:每一行诗句都是比喻,整个诗节又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接着布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为了大多数人“仿写”能较为成功,笔者将事先“仿写”的一个诗节板书在黑板上,竟然“节外生枝”引起学生修改诗句的冲动,笔者就将教学环节宕开一笔与学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诗句来……笔者的板书如下:“自信是石油,烧亮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写到“烧亮煤气灶”时,学生哗然,有人干脆窃窃私语起来:烧亮煤气灶,煤气灶烧亮……我说:“‘烧亮煤气灶’是有‘煤气灶烧亮’的感觉,我们等一下再来修改吧!”在写到“自信是锅中饭”时,又有学生试补道:填饱人的肚子。我马上接口说:“我原先也填的‘填饱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儿子’,前者‘食物’与‘锅中饭’绕了回头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儿子’太过庸俗了点,也不很好。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自信是锅中饭’后改成了‘填补人的养分’;虽然‘养分’是名词术语不如‘肚子’具体形象,但是写作诗歌不能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养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这种情况。”说着这些,我又让前排的同学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处,以示决非信口开河。回过头去让大家又讨论了“烧亮煤气灶”的修改问题,有同学认为“烧亮煤气灶”给人有“煤气灶”本身烧着了的误导,故不如改为“点燃煤气灶”。受此启发,又有同学对“石油”发起了质疑,认为烧煤气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经提炼的“石油”。经大家合计,确定改“自信是石油,点燃煤气灶”为“自信是石油汽,点燃煤气灶”。也即如下诗节大家较认同:“自信是石油汽,点然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再一声令下,学生全体仿写起来。师生一片怡然自乐景象。
再来看第2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结束后我评价了他们朗读的语气平淡及指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朗读时不含激情或者说是没读出诗句的重音,换言之,给诗句划出重音朗读时加以区别就定能感人多了。接着,我以第一诗节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为例作了示范,按“着重号”读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调,果然较有趣味。接下去,十余个诗节分给各组加着重号,小组交流定型后进行集体朗诵,朗诵声就“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韵味悠长”多了……下课铃响了,学生也坚持把后四节诗全部朗诵完。学生的着重号不可能完全加对,但看着他们念自己加重音号的诗歌那么开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话──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我喜欢!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多做题完全符合我们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就应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12、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⑵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3分)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设计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描绘、抒写的素材,请向同学们展示你手机的猛虎图。咏虎诗,成语。
同学们展示的猛虎图,咏虎诗和成语使我们具体感知了老虎的风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板书课题)
2、配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听读、欣赏,自行正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
3、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提出疑问,全班讨论
(2)组织讨论,深层研讨
*教师简介背景,提供深层理解的材料
华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探讨诗歌的主旨
诗中的“观众”是个怎样的群体?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
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义的?
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小结讨论内容
(3)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4、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华南虎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