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精选3篇
教学过程 篇一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
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 篇二
课题: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小故事”: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
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
2+99=101;„50+51=101,所以
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
律性的东西。
(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
2证明:Sna1a2a3an1an①
Snanan1an2a2a1②
①+②:2Sn(a1an)(a2an1)(a3an2)(anan)
∵a1ana2an1a3an2
∴2Snn(a1an)由此得:Snn(a1an) 2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n1)d2
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
但ana1(n1)d代入公式1即得: Snna1n(n1)d 2
此公式要求Sn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1,d (有时比较有用)
[范例讲解]
课本P43-44的例
1、例
2、例3.由例3得与an之间的关系:
由Sn的定义可知,当n=1时,S1=a1;当n≥2时,an=Sn-Sn1,即an=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S1(n1)。 SS(n2)n1nn(a1an)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Ⅴ。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授后记
n(n1)d2
课题: §2.3等差数列的前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45的探究活动 n(n1)d 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
2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Snpnqnr,得S1a1pqr 2
当n2时,anSnSn
1(pn2qnr)[p(n1)2q(n1)r]
2pn(pq)
则danan1
[2pn(pq)][2p(n1)(pq)]
2p.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n(n1)d可化成式子: 2
Sn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2
[范例讲解]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利用an:
当a1>0,d<0,前nan≥0,且an1≤0,求得n
当a10,前nan≤0,且an1≥0,求得n(2) 利用Sn: 由Snd2dn(a1)n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22
课本P45的例4 解略
等差数列前n项和性质
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提示:可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代入证明。
Ⅲ。课堂练习
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差数列{an}中, a4=-15, 公差d=3,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最小值。
Ⅳ。课时小结
1.前n项和为Snpn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一定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 首项是a1pqr
公差是d=2p
通项公式是an2S1a1pqr,当n1时
SnSn12pn(pq),当n2时
2.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当an>0,d<0,前nan≥0,且an1≤0,求得n的值。
当an0,前nan≤0,且an1≥0,求得n的值。
(2)由Snd2dn(a1)n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2
23、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证明提示:可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代入证明。
Ⅴ。课后作业
课本P46习题[A组]的5、6题 ,B组2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延续,又为后续研究等差数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等比数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方面基本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多数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主动参与探究,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带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与应用;
难点确定为: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经历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联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进入思考状态。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讨论,发现问题(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给出探索发现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归纳能力。
接着给出探索发现2,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2,从而归纳整理出求和公式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索1的解决,已经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此时给出探索2,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给出探索发现3,此时提出问题3,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归纳出求和公式一和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降低了知识的梯度,从而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第三个阶段。)
(三)公式应用,加深理解
本环节主要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从首项、末项及项数出发,使用公式
(一)求和;(2)引导学生从首项、项数及公差出发,使用公式
(二)求和。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提示学生应根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
设计意图: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小结归纳,感知深化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布置作业,拓展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A和B两种题目,作业A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作业B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这样安排版面,使得本节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优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