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5篇)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7-12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鹦鹉鱼的睡衣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一
鹦鹉鱼的睡衣现代文阅读答案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阅读题: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4分)
2、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分)
参考答案:
1、色彩艳丽 团结互助 很怕死 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方法:指读法
所谓指读法,就是在阅读时,使用手指作为指引,眼睛则跟随手指进行阅读。
在阅读时,如果有手指的指引,阅读速度就会大幅提升。指引有多重要,你可以做一个实验——
现在,控制你的眼球,让它做一个规则的圆周运动。
如果不出意外,那你一定和我一样——寡人做不到呀!
现在,找来一位你的小伙伴,让他用一个手指(除了中指,哪个手指都行)做圆周指引,然后你的眼球,则跟随他的手指运动。
所以,这项我们在小学时就会,但却慢慢遗忘的技能,是时候重出江湖了。
阅读怎么整体把握内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鹦鹉鱼的睡衣》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
《鹦鹉鱼的睡衣》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阅读题: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4分)
2、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分)
参考答案:
1、色彩艳丽 团结互助 很怕死 能织坚固的睡衣
2、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3、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鹦鹉流浪汉》阅读答案 篇三
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2、室内的暖气烧得很热,我开了阳台的门透气。过了一会儿,我想去把门关上。就在我把门往回带的那会儿,我的手碰到了一个软沓沓的东西,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东西黑糊糊凉飕飕的,就蹲在外面的窗台上,不停地颤抖。看仔细了,却是一只小鸟,好像是冻僵了。壮壮胆伸出手一把抓住它。它温顺乖巧,绝无反抗之意。用掌托着,举在灯下,才看清是一只绿颈黄翅的虎皮鹦鹉,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着脑袋,微微有一丝气息。两只脚爪,一个只剩下两枚脚趾,另一个,一枚爪子也没有,只留一坨光秃秃的脚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稳。
3、不知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北风呼啸的黑夜里。它必是已经筋疲力尽了,为着寻找一个温暖的栖息地。而它居然能在黑暗中用最后一点儿气力,奔向一扇透出热气的门缝,可见它是一只生存力顽强的鹦鹉。
4、阳台没有封闭,只好先把“鸟笼子”挂在厨房里。垫上接鸟粪的纸板,拴上仿树枝的竹筷,系好米盅和水杯,为收留这位气息奄奄的入侵者。
5、这小家伙实在是饿坏了。吃相像个饿死鬼。
6、第二天一大清早便被它喳喳的叫声吵醒。又喂它米和水。它扑过来,吃得贪婪而疯狂,犹如风卷残云,顷刻间一扫而光。
7、大吃大喝了几日,它变得身子浑圆,羽毛锃亮。常用那两根脚趾,金鸡独立,牢牢地攀在筷子上,走钢丝一般,小眼睛警觉而锐利地洞察四方。叫声一日比一日地高亢嘹亮,虽然音律音调全无,一片聒噪之声而已,它却自我感觉极佳,傲慢得像只老鹰。
8、吃也容忍了,叫也容忍了。想着外面世界的无奈,只希望它从此在我的笼子里安分守己。可它却几乎一刻不停地在笼子里跳上跳下,尖尖的小嘴急促而猛烈地啄着笼边的钢丝以及笼子里一切可以啄出响声的东西,试图诉说它某种未竟的愿望。胸脯上白色的细绒毛,一片片飘落下来,在空气里浮荡着,如同一份份难以阐释的宣言或是传单。有时它就在笼子里长时间地兜着圈圈,像是一只失控的钟表。
9、丈夫被它吵得坐不住,说它一定是想晒晒太阳了,它本来就是天上树上的`东西。
10、就把笼子挂在阳台的钩子上。阳光洒在它翠绿的羽毛上,它昂起小脑袋仰望着蓝天,忽然停止了连日不断的哀鸣,变得非常非常安静。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温柔的光泽。
11、如果那时我能感到,在它这短暂的宁静中,一个天赐的逃跑机会正在临近———我会加固那只笼子吗?我不知道。
12、那天,就在中午时分,我偶然走近阳台,一抬头,发现它已撞开了笼子顶端的盖板,身子悬在笼子的出口。正挣扎着想从笼子里拱出来。我叫一声不好,忙拉开门冲到阳台上去———却已晚了一步。就在我接近笼子的那一刻,它猛地钻出了笼子,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嘟的一声,像粒子弹似的,往天空射去。
13、它走得义无反顾。连头也不回。顷刻间就没了影儿。
14、废弃的笼子在风中摇晃着。我不知它如今在哪里?也许它早已被冻死在野外了。但重要的是,它宁可被冻死,也不愿囚于一室一檐之下。于是,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摘自《张抗抗散文集》)
小题1:本文的题目该如何理解?对文章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加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作者要表现什么?描写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8段加线句“某种未竟的愿望”指的是什么?这个愿望是如何实现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加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的鹦鹉是一个什么形象?作者借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鹫峰鹦鹉阅读答案 篇四
鹫峰鹦鹉阅读答案
⑴就在这时候,我忽然看见,那棵树的最顶端处,矗立着一片玉米穗大小、毛绒绒的绿叶,像是树王头上一顶绿色的王冠。
⑵但那不是绿叶,而是一只大鸟。确切地说,是一只翠绿色的鹦鹉。
⑶它的身子比起我们在花鸟市场的鸟笼里看到的鹦鹉,似乎更壮硕些。
⑷然而,这只鹦鹉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却又实在太不像鹦鹉了。它高高地盘踞在古松的顶端,像一只老鹰一般,昂首挺胸,俯瞰众山,居高临下,目空一切。
⑸我停住了脚步,不敢惊动它。
⑹瞬间,我和那只鹦鹉的目光相接,对峙了足足有几十秒钟。
⑺后来我轻轻说了一声:你好。
⑻它没有答理我,忙着用自己的钩嘴和双脚来回倒换,在树顶上灵活地走来走去。后来它歪着脑袋瞥了我一眼,猛地张开翅膀飞了起来,强劲的翅膀像两片对称的绿叶,煽动一阵绿色的山风。它发出一声声清脆而温婉的低吟,从高高的山顶,十分舒展而惬意地掠过幽深的山谷,消失在莽莽林间。
⑼鹫峰以鹫命名。但在鹫峰绝顶未见老雕,却意外地见到一只鹦鹉。
⑽在城市的窗下,处处可见美丽的虎皮鹦鹉。鹦鹉是早已被娇养惯了的城里人。
⑾但这却是在京都远郊的野外山林,海拔几百米高的山顶。更尤其,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几度,冬季长达三五个月。
⑿如果那是一只春来北归的大雁或是天鹅,也许不足为奇。但鹦鹉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北方的山林里,尚未听说过有野生鹦鹉生存,难道是西藏大鹦鹉吗?
⒀它究竟从哪里来?——同鹦鹉会见,总共只有短暂的两分钟时间。而因着这一只亲眼所见的“野生”鹦鹉,留给了我一连串的问题与问号:如果它是遛鸟人放养的鹦鹉,它不会飞得那么高;如果它是从南方逐渐迁徙过来的野生鸟类,又为何到此驻足?
⒁想起了家养的鹦鹉,素有逃亡的习性,我就写过一篇散文,题名“鹦鹉流浪汉”。再看它那么翠绿鲜亮的羽毛和自信傲慢的气度,我宁可相信它是一只从谁家的鸟笼中逃跑出来的鹦鹉。说不定,它就是从我家、从我父母家里跑出来的`那只鹦鹉呢。
⒂它厌倦了笼中的禁锢和城市的封闭,终于不辞而别,毅然“下海”而去。
⒃它不愿再被人豢养,而宁可到山林的自由空气中,吃苦耐劳、自食其力。
⒄可是它在这漫长的寒冷的冬天里,以何物充饥呢?它能在雪层底下去寻找树种草籽、昆虫蚂蚁吗?它住在哪里呢?以往娇生惯养的笼中之鸟,会在树上自己搭窝吗?又怎样躲避野物的袭击和恶劣天气的侵害呢?
⒅不必再问。不用担忧。看它那踌躇满志的样子,足见衣食无虑。如今它已在鹫峰安身立命,悠然独处。它的翅膀被山野的风A得矫健,它的目光被绿色的森林B得睿智;它的歌声C在山谷里,D了不知名的小鸟温柔而深情的回应,一声声从树梢上升起……
⒆鹫峰没有鹫了,却有归隐山林的鹦鹉,活得像鹫一般自在,不再回城里去。
7.选词填空。
①盘旋②引发③锤炼④浸润A:B:C:D:
8.段⑵中加点的“那”字指代的是
9.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只与众不同的鹦鹉“站立的位置和姿势”是如何的。
答:
10.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只鹦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11.从这只鹫峰鹦鹉身上,你可以悟出点什么道理?
答:
12.若这只鹫峰鹦鹉和《华南虎》中的华南虎相遇,二者会进行怎样的一段对话呢?请展开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记下这段别致的对话。
答:
答案:
7、A:③B:④C:①D:②8、在那棵树的最顶端处矗立着的东西。9、高高的盘踞在古松的顶端。昂首挺胸,俯瞰众山,居高临下,目空一切。10、自信与高傲。11、略。12、略。
鱼与鲨鱼阅读答案 篇五
鱼与鲨鱼阅读答案
①在海洋鱼类中,奇形怪状的很多,鮣鱼就是其中之一。它身体细长,略呈圆筒形,一般体长为20-45厘米,最大不超过90厘米。它的头部宽而扁,嘴很大,下颌朝前突出。最奇特的是,它的第一背鳍特化成一个长椭圆形的吸盘,位于头顶。吸盘的中间被一纵条分隔为两区,每区都规则地排列着21-28条软骨板组成的横条,像百叶窗的板一样斜向排列着。盘边有齿状的折皱,好像一枚图章,因而得名“鮣鱼”或“鮣头鱼”。也有人觉得这个吸盘酷像鞋底,因此称其为“鞋底鱼”。
②鮣鱼的游泳能力较差,但是它却能利用头顶上这个特殊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鲨鱼的身上,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却能在海洋世界中长距离遨游,所以有“免费旅行家”之称。鮣鱼特别喜欢跟鲨鱼在一起,是“鲨鱼船”的老乘客,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鮣鱼。鲨鱼却从不伤害它身边的鮣鱼,任其吸附,四处漫游。事实上,鮣鱼与鲨鱼的这种关系只对鮣鱼有利,因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而应该是偏利共生关系。对鮣鱼来说,它们不仅受到鲨鱼的保护,可以免遭大鱼的袭击,而且还可吃到鲨鱼的剩羹残汁;而对鲨鱼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只在海洋漫游时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负担。
③鮣鱼头顶上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地吸附在物体上呢?原来,上述的那些横条是能活动的,吸盘同物体一接触,横条便会上提,吸盘内的空气被挤出,吸盘形成真空,这时外部的空气和水的压力便能使它紧紧贴在别的物体上。鮣鱼吸盘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有人对此作了测定,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鮣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④事实上,鮣鱼不仅喜欢吸附在鲨鱼身上,也常见于其他硬骨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身上,有时甚至也吸附在轮船的船底或各种漂浮物上,因此又有“船底鱼”或“粘船鱼”的称谓。有些鮣鱼对某些寄主还有特殊嗜好,例如鲸鲫喜欢吸附在海洋哺乳动物身上;短鮣多见于鲨鱼的`身上或鳃腔内;白鮣喜欢吸附在大型鱼类,尤其是大型鲨鱼的身上,有时也见于船底。
⑤鮣鱼奇特的习性很早就为渔民所利用,把它当作一种捕获大型海洋动物的工具。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就在古巴沿海看到过这种“以鱼捕鱼”的事:人们在鱼塘里饲养鮣鱼,每条鮣鱼的尾巴上都系上一根长绳子。当海面上出现鲨鱼或金枪鱼时,就赶紧将鮣鱼放进海里,鮣鱼下海立刻紧紧吸附在鲨鱼或金枪鱼身上。这时,人们只要将绳子拉紧、慢慢拖回,大鱼就被逮住了。这种奇妙的、将鮣鱼作为活的钓钩的捕鱼方法后来发展为一种“鮣渔业”,在我国南部沿海、加勒比海、非洲东部和马达加斯岛沿海等地比较发达。(节选自《百科知识》第5期)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次介绍了说明对象哪些奇特的习性?(3分)
1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鮣鱼。
(2)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鮣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13.请根据第二段提供的内容信息,抓住本质特征,给“偏利共生关系”下一个定义。(3分)
1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15.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1.鮣鱼;鮣鱼奇特的形体、喜欢吸附在鲨鱼、其他硬骨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以及船底或各种漂浮物之上。3分
12.(1)“常常”,时常,经常的意思,说明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分
(2)“竟然”出乎意料的意思,突显了鮣鱼承受的拉力之大。2分
13.指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但只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通常无关紧要的关系。3分
14.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清楚地说明了有些鮣鱼对某些寄主有其特殊的嗜好,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
15.不可以删去;此段说明了研究鮣鱼特性的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鹦鹉鱼的睡衣》阅读与参考答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