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最新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一
一、教学情况:
学生与我经过一学期的熟悉,在教学中已经互有默契。在没有提前布置、而且直接跳到这一单元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当天直接上课。整节课气氛和谐。学生在理解了定律后,具体的练习部分再次完善归纳,遵循了层层渐进的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兴趣也很浓厚,由于是自己教的学生,没有发生拖堂现象,课堂容量大、氛围好。
二、执教反思: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理解算理。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我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求长方形周长以及本班同学植树活动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回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等,列成等式(64+36)×2=64×2+36×2;探究每步所求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计算班级植树情况,男生和女生共植树棵树的两种求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了解,得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再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学生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简算、多种方法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初步感知——验证——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结果相等的算式初步感知内在的联系,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不能草率,要遵循数学知识发展的自然规律,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用多个例子验证得出普遍规律。
4、拓展教材,大胆尝试。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应用简算时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a+b)×c=a×c+b×c中字母c提出,多次强调,并且把题中符号稍加改变,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减)”。
5、设计有效练习。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我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二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三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再教设计:
1、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四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五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