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3篇

众鼎号分享 119477

众鼎号 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www.cha www.1126888.com yi5.com?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这种情感,诗句中有没有直接体现的字词呢--愁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八、老师又带来两首描写游子漂泊异乡夜宿在外的古诗,出示课后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明确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知晓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5、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这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2、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

3、学生汇报: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4、这样阅读有什么好处?

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学习,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从文章内容想开去的作用,让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例句。

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什么样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师总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2)运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好处:运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句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排比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使用分号的例句。

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生读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

(2)师讲解,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或多个分句;

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设计意图:

了解分号的用法,对课文的理解、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牌子上的地名吗?

我们外出时可以借助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点。

(2)用大写字母写写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写,而且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要分开写;人名的拼音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对路牌有了初步了解,便于今后出行;并且学习了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拼写规则。

三、日积月累。

唐诗《过故人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诗人一生仕途困顿,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因此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下的诗。

4、自由练习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小组翻译古诗,古诗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到这里来观赏菊花。

6、这首诗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交流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所读内容想开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分号: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分句,或是词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3、路牌使用说明,汉语拼音规则。

(三)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松鼠》语文教案精选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