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课稿优秀8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幼儿园说课稿》,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说课稿 篇一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方向、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两种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比较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结合鼓励性语言、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2、【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技能;为突破难点、教学过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学以致用”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设置教学情境与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合作讨论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2、图片演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图片演示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导入新课。由创设情境设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是从同学们的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两种方法
首先、分别强调两种定向法定向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让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以加深印象。再根据学
生动手画的情况、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等、学以致用。
(3)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重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和用指南针定方向。
3、课堂训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引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大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所有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服务于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课程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它既符职业教育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的基本培养目标,更是体现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就业市场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等双语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更高目标。
2、课程目标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既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和口语的信息交流,同时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具体量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主要就是指完成大学英语课程每学期设置的教学计划,包括指定的教材和规定的课时,并通过各种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实用英语语言知识;
(2)能力目标,主要是指英语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以及英语等级证书考试的应试能力。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所设定的。
(3)素质目标,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一项认知性目标。
3、课程设计
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主要体现三个结合:
首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优势。
其次,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相结合,为了增加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将课程安排与等级考试同步进行。
最后,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课程实施注重工学结合,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结合。
二、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与序化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选用的是以教育部立项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系列教材,有《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两条主线:《读写教程》由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综合练习》组成,《听说教程》由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组成。
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以及教学的工作安排,我们将教学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序化:
时间顺序即四个学期,由易到难,依次安排教材,一学期打基础,二、三学期配合等级考试,最后一学期与行业英语结合;
空间顺序即普通教室与语音室交替使用;
过程顺序既包含"基础-应试-职业能力"这个培养过程,又包括每次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合理序化教学活动的过程。总之,在对该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选择时,以实用性为依据,开放性和综合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目的。
2、表现形式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必须坚持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性。我校主要是采取的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室和设备以及网络资源为辅助的表现形式,同时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辅以实物展示,模拟,游戏等各种形式。特别是针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们模拟课堂教学和游戏环节,从而找到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点。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选用了以下三种模式:
传递---接受式,探究式和自由学习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主要用于于知识目标的教学任务。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它主要应用于完成能力目标教学任务,而且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最后是自由学习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这是完成素质目标所需要的模式。
2、方法手段
根据其对学生要求的程度变化,由易入难,依次有四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交际互动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其中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这个方法只有当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用以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主要使用于课前主题导入和课后发散思维。而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和交际互动教学法,都是教学中常见的用于讲解,使用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3、保障条件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能胜任本课程教学需要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而且也从各个方面积极着手于能够满足实训要求的校内外的实训硬软件建设。我们的教师队伍有教龄长达20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全部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助教职称,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已取得讲师职称。而且教师们不断采取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研讨学习等方法以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外聘教师中既有英美籍人士,也有旅居海外多年的博士。同时,坚持讲课程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丰富的第二课堂和英语学习活动相结合,英语角、英语歌曲竞赛、英语演讲竞赛、英语试教竞赛、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原版英文电影、英语广播等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还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加强英语视听练习和口语技能的提高,也是我们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可开设多门英语相关内容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受到开设此课程的各系领导和学生的广泛好评。特别是中文系有部分学生在完成三级,四级等级考试后,成功冲刺六级,极大地增强气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社会评价:在每年的社会实践和教师招聘中广受关注和好评。每年毕业时,都会收到来自各企业的用人订单。
五、特设与创新
紧紧抓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突出两个结合:基础知识与行业知识的结合;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说课稿 篇三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九课的第二框内容。本课围绕“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阐述了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履行法定手续;在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虽然距离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是恰恰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能否建立起民主和睦的家庭关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让学生了解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十分必要。所以,本课是“公民与法律”板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
因为这一问题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被视为“小皇帝”、“小太阳”,备受父母及亲属们的关怀,甚至溺爱。因此培养教育他们具有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优良品质,反对不尊敬父母,甚至xx、遗弃父母等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要求开展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这一总是的教学,使子女切实发行赡养扶助父母和老人的义务,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本课的难点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而对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有条件的;未成年的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他们普遍认为赡养扶助父母是将来的事情。对于上述问题,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抚养,并自觉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会有一定的难度。
3、 本课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家庭中,学生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观点,而且本课也以事例见长,通过大量列举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了解与认识。
4、 本课的侧重点:
本课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例同在,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5、 本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3个方面。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法定义务的,要受到道德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之间的义务。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父母为培养教育子女花费了许多心血,应当铭记父母养育之恩,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公民。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观察、辨别家庭关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2、教学流程图: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 教师根据情境和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 学生对所给情境进行讨论、发言→ 教师和学生得出结论
3、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人不是教育的消极产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塑造”的消极客体。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符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也符合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教师画龙点睛的引导。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入发掘教材的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精心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足够的、容易被接受的“情境”,唤起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 知识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3、 知识点衔接:
(1)导入新课: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知识体系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通过“材料1”的讨论,来引出“父母与子女关系包括的内容”;通过出示“材料2”和“材料3”,来得出“父母与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亲身感受的最深最难忘的几件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父母关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难忘的几件事”,“父母对自己进行教育,感受最深的几件事”等等,使他们动情,从而真正体会到父母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艰辛和一片苦心。同时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保护。通过“材料4”,来引入子女对父母的义务;通过讨论“父母有经济收入不必赡养”、“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无法抚助”、“父母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和身心健康,我们不愿意赡养他们”、“父母没有对自己尽抚养教育的义务,现在我们也不尽赡养义务”“我们是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赡养扶助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等,使学生明白,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包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三个方面,并且是法定的义务。
(3)小结:
三、 学法设计:
1、学情设计:
目前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他们受到了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方面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许多人习惯于接受来自别人的爱,而不习惯去帮助别人。但是,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容易接受和记住教师所举的“实例”,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难于接受。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重事例、轻理论”的现实情况。初三年级学生经过了八年义务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同化新知识的知识体系和对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可以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
2、学法指导: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说课稿 篇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以韵文的形式,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语言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年级上册少有的美文,字时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要达到三个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两个偏旁“虫、目”。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爪(蹄)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其中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我围绕初读感知、识字写字、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接下来我从四方面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计情境,引导学生开课读文,初读感知
上课后谈话,很快引出第一句话,借助图画,加上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情境,接着把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4个动物图贴到图画上,图文结合,较自然地领着孩子通读课文,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地识字、写字
《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阅读教学首先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材提倡多认少写,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时结合教学两个偏旁,对“睡、蛙”进行点拨指导,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对于写字我重在引导学生会观察、比较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巩固识字的最好方法是重复。因此,我力求让生字多与学生见面。采用了圈画生字、拼读生字、开火车读字、游戏“看谁反应快”,“雪花飘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识记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三、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华东师大的杨再隋教授说:“老师讲的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地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年级儿童善于模仿,因此我放弃朗读技巧的指导,我采用老师范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采用“生活经验的迁移”指导朗读第一句。在读部分句子时让他们边读边表演简单动作,激发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采用“你问我答”、“对山歌”等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让朗读更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
我把挂图中的动物和相应的脚印制作成活动的卡片,主学生动手贴一贴,这样改造挂图,变静为动,拉近了图与文的距离。在学生动一动,读一读的活动中轻松理解内容。
四、拓展延伸,大胆尝试
在课末,我和学生模仿《雪地里的小画家》集体创作一首同题诗: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鹅画枫叶,小牛画月牙……
我想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应该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里学得大胆,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说课稿 篇五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李汉荣,这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的是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因而,通过语言的品读,学习表达方式,并感受到其中深切的情感,自然而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少,生活经验有限,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写景类文章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幸而,对于大自然他们有强烈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山中景象的美好,体会作者情感,并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中好友”的深厚情谊。
难点:品味优美语段,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字词疏通;读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受情感。
第二课时:品读语段,感受山中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生则主要采用勾画圈点、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的方式,自由感知文本。
三、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诗句互对,激发兴趣
课前,师生互对关于“山”的古诗词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同时出示山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对山中景色的感受。
【由已学古诗句互对导入,并出示图片能给他们直接欣赏的机会,调动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和语言的交流,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初步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时,提出要求,明确任务。)
1、 自由读文,借助多媒体、联系生活、语段,小组间疏通字词、语句。其中“和、冠、
禅”字是多音字,要着重讲解,让学生学习辨析。
【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但是对于多音字还会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因而要不断提醒,教给他们辨析方法。】
2、 同桌交流读文后对山中景象的印象,并画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同桌合作,互相启发,互补不足。】
(三)再读课文,初感情谊
1、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赏景,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呢?他为什么把山中的景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2、小组交流、说话练习: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并简要阐述理由。
【初步感受“我”和大自然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情谊,并自由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读思结合,深悟情谊
“我”和山中的好友间的情谊究竟有多深呢?我们一起去品味品味。
1、感悟“我”与桥的情谊
(1)自读课文,思考“我”与古桥是怎样交流的,“我”在向他诉说些什么?
(2)着重理解“德高望重”。
(3)学习表达方式,体会以第二人称抒情的好处,引到第5自然段,体会情感。
2、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抒情上的作用,体会“我”与好友的情谊。
【把表达方式相近的语段放在一起比较、品味,有助于理解,进一步感悟。】
(五)朗读结课,铺垫情感
最后,让学生以朗读诗歌的方式诵读3、5自然段,升华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六)作业布置,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录文中优美语句,并试着仿写。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山中访友
古桥 德高望重的老人
树林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友 落花、落叶、石头
雷阵雨
吠犬、归鸟
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
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 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 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另外,还可以进行夸张性塑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一评)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活动延伸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面,还有最好提前分好组,在课堂上会节约些时间,前期课堂秩序还是要维持好,这是后面学生出结果的前提保证。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说课稿 篇七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两次混乱描写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在课后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8篇《幼儿园说课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