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23626

众鼎号 分享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

【课标点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

知能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解疑精讲】

⒈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CHAYI5.COM}概括出论点。

【反馈形成】

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    )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8.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c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 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d 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5.b 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

7. d 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排除①。新课标第一网

8.c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c项显然是错误的。

9.a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0.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11. a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c项是错误的。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

12.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13. d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在历史上比较多,这个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下的中央管理体制。但它没有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封建集权下的中央政令主要来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之下设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进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后来统治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6.a 结合引文,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18 .d 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19. (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二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

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

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

学生:1、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 制;王国日   强  ,中央集权削弱。

老师: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

学生: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中期: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的权力削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三)北宋: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

①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         , 抽精兵充实          禁军

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设           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          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 (四)元朝:

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      河北    、   山西       、  山东       由中央直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提供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 官 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练习:

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汉             隋唐          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       汉初     汉中后期    隋         唐       北宋         元

郡县     郡国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 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 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课堂巩固训练】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相权力

2、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举制      d.三省制度

3、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a.二府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北宋时期,为了分散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是:

a.参知政事      b.中台      c.枢密使      d.侍中

6 、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宣慰司      b.门下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8、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10、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a.(1)(2)(3)       b.(1)(3)(4)

c. (1)(2)(4)      d.(2)(3)(4)

1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见渐趋严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课堂自我小结】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如何演变?

【课后巩固拓展】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四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          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 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      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      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      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      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      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五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中央集权不断

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汉初实行制→王国日,中央集权→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

△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严重削弱了。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

军事上:集兵权于,抽精兵充实禁军

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的局面,加强了;为北宋埋下了的祸根

4、元朝:实行制度,加强了

、由中央直辖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路→府→州→县

△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制度的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是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皇权不断

1、西汉:汉武帝削弱权,加强权

①原因:丞相

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等,参与。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实行制

①结构和职责:

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权,加强了权

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

4、北宋:分割了权,加强了权

①宋初:设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

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皇权。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

1、汉朝: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①形成于隋:

a隋文帝开始采用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设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两科为主

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和。

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②它把选拔和任命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三”之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君权与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中央权力(集权)不断;相权不断,君权不断。

△随堂练习——《全品》第3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3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六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探究巩固】

看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朕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原告

你不体恤人民,是一个暴君。

被告

参考答案: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知识梳理】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总结归纳:

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难点突破】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自我测评】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2.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5.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导: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1.中国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你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2.你能透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哪些重要规律?

【知识梳理】

第一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种归纳整理知识设计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探索攻关二: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探索攻关三: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探索攻关四: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探索攻关五: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关六: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①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以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本课小结】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其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丞相的权力虽然不断受到削弱,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还是存在的,对皇权而言仍是一个影响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训练】

1.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2.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②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教学后记】

1.本课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紧张,只能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教学资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我设计了二种知识归纳法,相对来说,第一种更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第2种则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3.由于内容较多,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能进一步提高,以后可以在内容精简上下些功夫,以腾出时间。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复习导入】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

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思考、讨论、理解。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巩固总结】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题]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