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爱莲说(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28087

众鼎号 分享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爱莲说》,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爱莲说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 篇二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短文两篇》之二。 二、    课题:《爱莲说》 三、    设计者: 阆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表

课目内容名称 知   识   点 学习目标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爱 莲 说 1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 2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 √ 3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 √ √ √ √ √ 4 分析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 √ √ √ √ √ 5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 √ √ 6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 √ √ √ √ √ 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知道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识记 2 领会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诵读、体会 3 应用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积累 4 分析 分析领会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领会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领会 6 评价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讨论 六、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学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好处。 八、    媒体选择与组合: 媒体选择工作表 教学单元/ 课目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之二:《爱莲说》 知识点 学习水平等级 媒体 类型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1 领会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导入 2 知道 cai  课件 呈现 预习过程 展示预习内容 自制 学生利用资源库自主学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 领会 cai  课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读 资源中心 播放练读 4 分析领会 cai  课件 提供范本 设疑思辨 展示莲花的定格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莲”的形象-领会-诵读 5 综合 cai  课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种花的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写作特色-讨论-总结 6 评价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讨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此环节2分钟] cai 课件一边展示动画片段,教师一边激情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预习课文。[此环节13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并展示预习要求): 1、了解文体和作者 2、正确诵读课文,节奏准确,语音流畅,情感丰富。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4、把握文中“莲” 的形象,理解作者爱莲的独特思想感情。 (三)、配乐朗诵,感受文章精辟的语言美。[此环节5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 1、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莲花这一形象的诗意美。 (cai 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此环节8分钟]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你觉得恰当吗?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领会文章隽永的意蕴美。 (cai课件出示要讨论的问题)[此环节5分钟] 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而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独”和“甚”能删去吗?为什么? 2、对爱这三种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要表达什么思想? (六)、拓展练习。[此环节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并说说 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本文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有何作用? (七)、课堂小结  [此环节2分钟]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爱高洁之莲  ——————  慕君子之德 陶渊明                   菊      正—————隐逸者    鲜有闻 世人         爱        牡丹     反—————富贵者    宜乎众 予                       莲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清、净植                                  不可亵玩                         托物                       言志 附:教学结构流程图。

爱莲说 篇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 篇四

一。实录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篇五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

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爱莲说》,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