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

众鼎号分享 131415

众鼎号 分享

课文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掌握并熟悉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3、课文中六次出现了“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这句歌词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具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法学法:

导读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3、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4、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乔羽。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朗读。

5、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多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华雄姿英发?(青藏铁路的建成)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比赛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或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2、全班展示。

3、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为祖国、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全班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歌曲《爱我中华》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板书设计:

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国家

雄姿英发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