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老北京的春节(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41136

众鼎号 分享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8篇《老北京的春节》,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北京的春节 篇一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jiǎo  bàn           fēnɡ  zhenɡ

(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sì  yuàn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拌(     )    旬(     )    醋(     )    饺(     )

伴(     )    甸(     )    醒(     )    皎(     )

3、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ɡēnɡ  ɡènɡ)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ɡ  zhènɡ)

【句段集锦】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课文链接】读课文,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除夕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

【课外延伸】

1、  阅读:

还给谁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那时侯我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他看着我,我也知道,没有抬头。他站起来,还在看我。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他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了我的去路,那个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根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作一件珍宝似的递上来。

我接住了,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嗯!快乐些……”他轻轻地说。

说完他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昵地弄乱,眼神送过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那是我到a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被我保留了许多年,才找不到了。那个人连名字都没有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也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                 。  我要将快乐和信心传递给另外一些人,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声道谢,一句轻微的赞美,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总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根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地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1)在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     )      激励(     )

(2)作者到a国后为什么情绪低落?

(3)下面哪句话适合放在文中画横线处(在括号里打“√”)?

a.一笔无法偿还的债。(   )

b.一笔没有债主的债。(   )

c.一笔可以归还的债。(   )

(4)“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这里的“一笔债”指的是什么?

2、写话:

请你从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参考答案:

【字词荟萃】

1、翡翠    搅拌    风筝    鞭炮    小麦     寺院

2、拌(搅拌)    旬(中旬)     醋(吃醋)    饺(水饺)

伴(陪伴)    甸(沉甸甸)   醒(提醒)    皎(皎洁)

3、间jiàn      更ɡēnɡ      差chà      正zhēnɡ

【课外延伸】

1、阅读:

(1)凝视(凝望)      激励(鼓励)

(2)生活费不够,找工作没有着落,居留成了问题。

(3) a.(√)

(4)陌生人给予“我”的快乐、信心和鼓励。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老北京的春节 篇三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板书:

老北京的春节

开始  高潮  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www.1126888.com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指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三、再读课文,自主了解习俗

1、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风俗习惯/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2)在与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写法。

3、分清详略,领悟好处。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完整的“老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详略安排”,再继续填写。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民风民俗”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回校上课,让他们先来聊聊自己过春节的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巧妙地为后面的比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

我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我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展开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时代、地域春节习俗的不同。再联系生活,继续运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进行对比交流。在交流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是对习俗文化的传承。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老北京的春节》,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