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学计划(优秀4篇)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表现:①经济建设(作用);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
一、考情
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对于历史科目的考查要求是:通过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材料,再认、再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等。它强调的是“是什么”的一级考察目标,而非历史思维力的考查。
二、学情
1、学生普遍基础薄弱。
学生选择理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文科的记忆和理解不牢,缺乏意义建构和体系组织的学习能力。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毕竟,会考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从学习的功效来看,关注度要远逊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关注度。
3、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
会考的考察目标主要以认知为主,基本上从教材中可以囊括所有的试题内容。学生不喜欢看教材、不喜欢学习历史,主要是缺少成就动机,此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可能性较小。
三、方案
1、进度。
本学期末,将实现历史全部课程的授完。下学期正式进入三个轮次的会考备战。
2、强调核心知识点。
浓缩的都是精华。本学期必修三的讲授,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核心知识点,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老师,都是逐字逐句的仔细推敲,一字一字的敲到电脑上,它凝结了教师对学生所应该掌握内容的高度概括的智慧与心血。这样,学生的备考便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备而不乱。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我们也要坚持精编的整理。
3、提高对历史科的关注度。
面对会考,高于会考,它是人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人的知识素养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修炼的必修课,菲应急之举。树立人人过关的奋斗目标,保9争10。要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推动整体进步。
4、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树立主动备考的主体意识。
(1)、用好教材,过好教材关。
教材是活的,拥有丰富的历史素材,务必充分利用,务必从教材中提炼素材所反映的核心知识点,体现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2)、形成体系,
过好知识观。再认、再现是要从所学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而知识不是零散的,而是有体系的。要有模块、单元、课题的整体结构意识。
(3)、精选试题,过好练习关。
试题的选用宁缺毋滥,好题一定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务必应选用体现会考考察目标与难度的试题。切忌偏难以损害学生的备考信心。在做好练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还有什么是我不会的,我一定可以的,务必要成为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有了成就感,有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动力,才能以胜利的姿态迎接会考。
高二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世纪新的学术思潮的不断涌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的重要成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未来学;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更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现代新的学术思潮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
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本节难点: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
一、学术思潮
1.西方哲学的发展
2.世界史学的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巨大进展
4.西方的未来学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20世纪的世界学术新思潮的出现和教育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学术思潮
1.20世纪哲学的发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学术思潮的哲学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在哲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历史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看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史学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基至对西欧的历史学影响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对历史解释存在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2)一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史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学家开始探讨文明发展的规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没落》和《历史研究》。二是从法国开始,史学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欧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除了苏联、西欧史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国的历史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进步主义学派的史学,代表人物彼尔德;有新保守主义史学;有新左派史学以及新社会史学。不同的史学观都和当时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了解什么是“凯恩斯学说”,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纪的西方未来学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未来学?学生回答:未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注重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提问:为什么现代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量竞争
正是由于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许多国家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1)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
(2)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3)建立继续教育的体制,即加强学前和成人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4)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
(5)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课小结
现代学术思潮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
2.如何认识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__。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