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育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各种教学研计活动中最热的关健词,这一切源于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新热点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各种教学研计活动中最热的关健词,这一切源于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新热点。十八大以来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落到实处”;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进一步升华。以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2016年演变成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增加了唯物史观,将以前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合并,同时将历史价值观具体到家国情怀。下面我将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浅见。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历史事件,正确判断事件发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例如,在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作为一条重要线索不容忽略。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为摆脱国内危机,用对外侵略方式寻求出路。苏联在二战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计划经济,摆脱危机影响。而美国则经由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走出困境。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极端暴力,也有的温和改革。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环节,依然会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避免战争,维持世界和平稳定,就必须总结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那么显然美俄等国的方式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判断历史事件,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先进性。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代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才能显示时间的意义。
以洋务运动为例,虽然这是一场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目的是挽救晚清封建统治,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仍然对它在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上高度评价,这就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密不可分的。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自然而然把中国当作它殖民扩张的目标。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1856年又挑起第二次战争。同时,沙俄、法国、美国等国也开始侵犯中国。中国一时间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安全威胁。这个时期的世界发展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方面,也是与世界大势分不开的。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作为实证的证据,从而帮助理解和学习。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多呈现多种史料,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观念。而史料是多样的,同样的事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两则材料都是关于重庆谈判的,表面上蒋介石十分渴望和平,而谋士陶希圣的话却暴露了本意。由此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和平,真内战”。充足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逐步认识到,任何结论必须建立在一定实证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对错。
历史评价是建立在对史实的掌握、理解的基础上的,也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以史料为依据,以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以《抗日战争》为例,在抗战中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也导致其在抗战初期屡战屡败。那么如何理解在抗战中的作用呢?这里可以引入一组数据: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冯安邦等32名中将;邹绍孟、王凤山等32名少将。通过这样的一组数字帮助学生认识到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它的作用: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也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连成一体,也奠定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历史上有太多体现家国情怀的事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典型事例的方式来体现家国情怀。
如《辛亥革命》一课中提到的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就是一个典型。1903年春,陈天华在日本留学,适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拒俄事件发生,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破手指寄示湖南各学堂。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1904年,他还与黄兴、宋教仁共同发起了革命团体华兴会。1905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年仅31岁。而他的一系列行动,在社会上也激起了广泛影响,为之后的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铺垫。在国家危难之际,陈天华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来唤起民众觉醒。学习中引入陈天华的事迹,不仅引导学生表现对陈天华的尊敬之情,也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