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优秀9篇

众鼎号分享 127249

众鼎号 分享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一起来看看桂林山水的精彩教学实录吧!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9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一

激qing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这就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出示多媒体)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第一自然段)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多媒体)“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师: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了么?开始。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和课文中的词语打个招呼吧!

出示本课字词

领读 齐读两遍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能区分它的读音么?

示多媒体

波澜壮阔的澜 和无瑕的瑕都是要求会写的字,同学看老师的书写

澜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笔画较多,门字的里面是请柬的柬,说笔画,最后一笔是点,请同学们在写字书上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再来看 无瑕的瑕,左右结构,右边是真假的假右部分,注意笔顺,教师说笔顺,好,在写字书上书写两个。

现在我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我来指名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想 桂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让我们好像进入仙境一般。

来到桂林,首先要游览的便是漓江。瞧!这就是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师:还可以怎么说?

〔师: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

那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段。(多媒体是第二段)

你最喜欢漓江的哪个特点就把它的这个特点读给大家听好么

生:(念课文)。

师:同样是写漓江的三个特点,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读一读,在小组内讨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师:老师有个问题,(示多媒体)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让你产生什么感觉?在小组内讨论说一下你的意见。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示多媒体)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你能把这样的一个句子(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说成个排比句么。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现在用你最好的办法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二段

谁来美美的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 不会背的同学帮助 师生共背)

漓江的水真美啊,以至于著名作家袁鹰眼望这独特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浓碧:多媒体

自由读

指名读

喜爱这首诗的可以背下来。

师:观赏了漓江的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乘着木船观赏桂林的山,

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温馨寄语:

“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山水的美举世闻名,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重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3、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有石乳、石笋、石柱、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丽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bó  lán  zhuàng  kuò     wú  xiá    pān  dēng   fēng  luán  xiōng  wěi

(                   )   (        )  (         )  (                    )

tài shān   luò  tuó   qí  fēng  luó  liè   píng zhàng   wēi  fēng  wù lì

(     )  (      )  (                ) (          ) (               )

lián  mián  bú  duàn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我还知道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______和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___,第三自然段写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进一步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4、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5、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

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三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它也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表达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学们去积累,去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解,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感悟。

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三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我将第二课时具体安排安排为五个环节:

一、板题示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课上导入语要简洁,最好能开门见山的引出新课,可以不再复习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再解题,这一切都交给学生在自学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两句富有激qing的语言。因此,我将这一课的导入语设计为;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桂林,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课题的板书也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但要把字体写工整,笔画笔顺也要正确,板书的地点还要醒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在板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结束还要让大家读一读。接着是出示学习目标。(八字教学法,对学习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易测量,所以,我们只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却设定为“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师生记住。)学习目标的出示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但出示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目标出示后,还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大家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激励语;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过渡语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的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呢?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自学提示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确: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自学提示要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有可能达到八字教学法的效果----紧张、高效、愉快。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三、 检查自学效果

八字教学法中提规定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应适当延长时间。举手统计之后就是检测,检测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习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根据我的理解在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2、(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学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教师相机板书:静、清、绿)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的

(指名朗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试着朗读体会。八字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检查朗读时,先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读不好再找其他学生帮忙,如果还读不好,老师引导。

比如,学生在读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找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遍读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将句子读通顺,清的程度没读出来,接着,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点学生来读,这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接着又让第一个同学来读,这个同学这次读得也带上了感情,但我感觉他还能读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的图片,然后让这个学生再来读,这一次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样一来后进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学生在听、纠正的过程中朗读的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这位后进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体现。

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读好每一个句子,我有安排了齐读第二段。(过渡语;看着这样静清绿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进,岸在后移,让我们也带着陶醉之情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学生学习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第三段的理解(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1)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变)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谁来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奇、秀、险)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它,下面让我们大家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桂林的山的美(师生同读)

5、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美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因此这一环节看视频谈感受。

师过渡: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结合起来欣赏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看大屏幕。

请大家带着各自的感受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给你的同桌说说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谈作者的感受。

齐读最后一段。

6、谁来说一说,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本环节也可安排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四、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他强调精讲多练,八字教学法中重点强调宁可老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在操作此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心设计习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团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三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五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学生去学和练,教师不当堂批改作业,六要强调学生纠错。纠错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纠错一定要及时。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背诵的内容要适中要求当堂背诵的一定要做好检查,检查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互查,抽查时一定要多抽查后进生。实在背不上来的可放在课下抓,最好不要出现有的同学在背诵,有的同学在做题的现象)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尽情的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其实我们国家像桂林这样迷人的景色还有许多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去尽情的欣赏,也希望大家也能向作者一样把他写的如诗如画。下课!

板书设计; 学手段不断更新,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越来越强,但是,就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而言,黑板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用具。用好黑板,精心设计好板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一节课,45分钟,什么时间,在黑板上板书什么内容,写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写,由谁来写,教师都要在备课时预先考虑好。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四

教学内容: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在读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

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

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

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

生:静、清、绿。

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

生:奇、秀、险。

师板书。

[设计理念:教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顾旧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突出文章重点内容,为本节课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达标

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

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

生自由读,交流。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

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

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较有感情)

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能再静一些吗?

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

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

生1:嬉戏的小鱼。

生2:打闹的小虾。

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

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

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

生读描写绿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

师:什么叫无暇?

生:没有瑕疵。

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

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

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读。

师:学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写的是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我觉的是多余的,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1:它没有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但比水平如镜的西湖美。

师:你说的是它没有大海美,却比西湖美,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吧。

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师:你突出了一个“好”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美。

师: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漓江的水呢?

生:美。

师: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漓江的水也有自己的美。那你在告诉大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美,其实就是各自有各自的?

生:特点。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是?

生:又静又清又绿。

师:这种写法叫做作比较,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么美得景色,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真该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

(配乐,师引读,生接读。)

[设计理念: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教师紧扣 “静、清、绿”这三个重点词,指导学生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在读中想象,清晰地在头脑中再现漓江水的特点,并适时地指导写作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地提高。]

2、在读中想象,在动手作画中再现桂林山的特点。

师: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再来看看奇、秀、险的山,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生默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的特点?谁来说?

生读描写山“奇”的句子。(读出惊奇)

师: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

生2:像狮子。

生3:像小狗。

生4:像宝塔。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除了用读来体现山的奇,你还会用什么方式?(画一画,画,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师: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状,那秀描写的则正是山的什么?

生:颜色。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险的句子?

生读。

师:“栽倒下来”,你不怕吗?用夸张的语气再来读读!读的让人心惊,读的让人害怕!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小结: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峦雄伟的泰山,也不似于红叶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想让这别具一格的山永远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吗?(板书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生:想。

师:背一背,圈住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来比一比。

生背诵。

指名背。

[设计理念:本段的教学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展开,除了抓住重点词体会桂林山的特点之外,注重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并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背诵,让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3、在品味语言中,在欣赏画面中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师: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美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作者连用了四个“这样的”,去掉不行吗?

生1:去掉就不能体现桂林的山和水的美。

生2:去掉就写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

生3: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是桂林的水。

师: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样?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谁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桂林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真不愧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师: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墨客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的词,其中陈毅元帅就题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说,唐代诗人韩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诗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

出示:赞桂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是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生交流。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一定到桂林亲自去看一看。

[设计理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话,作诗来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4、布置作业:

想做就做:

1、收集有关桂林山水风景名胜的资料,编写一则导游词。

2、模仿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写家乡的山水,如“青天河的水”、神农山……

3、为桂林山水画一幅宣传画。

[设计理念: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留下了广阔地选择空间,为下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好准备。]

刘娟老师评课意见:教学流程十分清晰,紧凑。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尤其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清”的特点时,教师点拨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学生朗读感情投入,十分动情。

杨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给足了时间,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点拨,语言简洁明快。如:在读漓江水的“静”时,学生读过一遍后,感情较平淡,教师问:“谁还想读?”学生再读,较有感情。教师点拨:“ 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学生再读,感情投入。教师认为感情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再读,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师评课意见:整节课重难点突出,从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体的美,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再现美丽画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体的美,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美。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不觉疲倦。

刘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不仅在教学生学知识,更在教方法,如:教师指导背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在写法上教给学生作比较、打比方,教给学生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五

激qing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闭上眼睛的遐想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为桂林山水的美景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一、整体感知,引人入境。

﹝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感受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理清了思路。以景入情。引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图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应当怎样看图呢?生:要仔细观察。

师:对。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题。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大家读标题。

生:桂林山水。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

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

生: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所以,桂林山水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么说?

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称赞。

师:把称赞再换个词?

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图〕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

〔指图〕这是桂林山水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好在哪呀?

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桂林山水”重点看什么呢?

生:重点看山和水。

师:对,山和水。当然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

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连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师:到底哪个对呀?

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师:对,说得对!从近处往远处看也行,从远处往近处看也可以,但要有一个顺序。这幅图你们想怎样看呢?先看什么?

生:先看水。

师:好!现在你们注意按顺序进行观察,先看看桂林的水,再看看桂林的山,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说呀?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情况,桂林山下边是一条大江,这个江的名字叫漓江。〔板书:漓江〕看见过长江水吗?知道嘉陵江吗?江水是滔滔不断地往前奔流,但是漓江这条江的特点在哪呢?仔细看,看一点说一点。

生:漓江水非常清,清得都能看见山的倒影。

生:水非常静,静得没有波纹。

生:静得好像一面镜子。

师:怎样看出静得像一面镜子呢?

生:能看见山的倒影。

师:对。他也看出这一点了,静得把山的倒影都照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绿。

师:好,你们看出水很静、水很清、水很绿。从水再往两边看可以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周围的山。

师:你们再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给你什么感觉?

生:桂林的山非常清秀,而且连绵起伏。

师:连绵起伏对吗?〔在黑板画连绵起伏的图,指图〕这种山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一座山挨一座山,连绵起伏,桂林的山是这样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高低不平,非常秀丽。

生:桂林的山很陡峭。

生:桂林的山非常奇怪,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

师:对,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特别奇怪,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桂林的山千奇百怪。

师:他说千奇百怪很好,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座山一座山各不相连。

师:我们北方的大山是连绵不断,但是这里的山是各不相连的,这就是桂林山的特点。再看看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可以怎么说?

生:翠绿。

师:形容山很绿,怎样说更合适?

生:郁郁葱葱。

师:对。郁郁葱葱,都是绿的,不像我们北方有的山是光秃秃的。所以桂林的山显得特别清秀。〔教师指图让学生看〕这座小山像什么?

生:像巨象,像骆驼。

师:有的像骆驼卧在那儿,所以桂林的山是──千奇百怪。我们再看看这些山一座座立起来还像什么?

生:像竹笋。

师:对。像竹笋一座座直立起来。你们再看看,除了山和水还看见什么?

生:山上有亭子,水上有小船,还有花草树木。

师:对。 这儿有绿树红花,山上还有小亭子,水上有小船。在漓江上还有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船,不是汽船或轮船,是什么?

生:是竹筏。

师:对。竹筏、木筏,渔人在江上打渔,你们看这幅图,漓江的水是这样绿,这样清。山是这样奇,这样秀,山围绕着水,水映照着山,山山水水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不美?

生:美极了。

师:对呀,美呀!咱们也好像来到桂林了,就这么一幅美的图画怎么介绍给别人呢?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如果你要看到这幅图,你怎么写?下面小声读。

生:〔小声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作者写的什么呀?

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美。

生:这篇课文写桂林的山水非常清秀。

师:用一个字表示,怎样说?

生:美。

二、深入学问,体会感情。

﹝本环节的设计以激qing的赞叹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让学生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指导学生正确度理解词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小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风景。

师:为什么作者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呢?文章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呢?

生: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什么叫“观赏”?

生:观赏就是观看、欣赏的意思。

师:对了。观看、欣赏,享受一下这美的景物,领会一下风光的美丽。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是坐在船上来观赏桂林山水的。

师:对。作者是荡舟漓江啊!作者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江上观赏着。你们想想,作者要先写什么?如果是你荡舟漓江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先写漓江的水。因为作者坐船在水上,他看江水看得最清楚,所以应该先写水。

师:对了。看看作者是否按着你的想法去写的?读下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好,放下书,看看这个词:〔投影:无瑕xiá〕〔学生读xiá瑕〕“瑕”当什么讲?

生:瑕是玉上的斑点。

师:玉上一点斑点都没有叫做──无瑕,有时瑕也比做一个人的缺点。

瑕字是什么旁?

生:瑕是王字旁。

师:注意瑕的右边和哪个字一样?

生:瑕的右边是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

师:这个字怎么记住?

生: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加上一个王字旁就念“瑕”,无瑕的瑕。

师:书上说无瑕的什么?

生:翡翠。

〔投影:翡(fěi)翠(cuì)〕〔生读fěi翡cuì翠〕

师:什么叫翡翠?

生:翡翠是绿色的,有光泽的。

师:好。翡翠是玉的名字。一般的翡翠是绿色的,翠绿色,当然也有白的,带绿纹的。最好的翡翠是什么样的呢?玉上没有斑点,也就是无瑕的翡翠。从翡翠这两个字的字形看,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有羽毛的羽字。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翡”字的“羽”字在下边,横折有勾;“翠”字的羽字在上边是横折无勾。

师:好。当“羽”字作底的时候,这个“羽”字就带勾;用“羽”字做头时就──

生:无勾。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漓江的水的?读第一句。

〔生读“我看见过层波叠浪的大海……这样的水。”〕

师:〔边指幻灯片上的句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水。”〕我看见过什么?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欣赏过什么?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说可以吗?“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可以,但这样不能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这样写不能把大海、西湖水的样子写出来。

师:“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各有不同。

师:“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生:大海、西湖作者都看见过,都很美,就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美啊?

生:“这样的水”更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海、西湖的水非常美,但是再进一步说“这样的水”比它们还美。一般用“却”转折,是写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今天的句子是那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今天是说它也好,它也好,加上“却”字一转,说明后边比前边更好。今天我们学了新的用法,不要一看“却”就转折,认为前边不好、后边好,或者后边不好、前边好,这是好、好、更好。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大海是波涛汹涌的。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好。那么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壮观,使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写什么样的大海──层波叠浪的大海。这说明大海怎样?

生:一层一层的波,一层一层的浪,奔腾怒吼!

师:再看一看西湖又怎样说呢?

生:西湖是水平如镜。

师:西湖的水平得像镜子一样,西湖是这样的优美,大海是这样的壮观,但是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哪样的水呀?

生:像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样,我们马上想知道下边作者该写什么?

生:下边一定是写漓江的水。

师:好,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师:作者抓住漓江水的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作者是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来写的。一个是“真静”,一个是“真清”,一个是“真绿”。

师:对。作者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

生:真静。

师:〔板书:静〕第二个特点──

生:真清。〔板书:清〕

师:第三个特点真绿。〔板书:绿〕作者如果就这样写: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样写不具体,作者还要写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师:对。这样写具体、细致。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

〔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江水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

生:不是。真静啊!

师:静到什么程度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

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

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

生:叫。

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

生:真就是非常确切。

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再看看,漓江的水真清啊,怎么看出是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是很深的,可是那么深的江水却可以看得见什么?

生:江底的沙石。

师:哪个地方说明作者看到的水清啊?

生:不但能看得见江底的石头,还能看得见江底的沙子。

师:能看见沙子,江底的沙子颗粒是很小的,连江底的沙面都能看得见,真是一眼看到底,是不是清啊?〔生齐:是。〕清到什么程度?

生:一眼看到江底的沙面,所以说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到什么程度?

生:绿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生:绿的。〕有没有别的颜色?

生:没有。就像翡翠上没有一点斑点一样。真是绿呀!绿得让你感到可爱。

师:所以作者写漓江的水写了三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

作者在船上,看水看得最清楚,一眼能看到底。比我们说水很清,能看到倒影,水很静,能看到倒影,要准确得多。

谁能把这三句话读一下呀?读时要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读出来。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他(指读的同学)读得比较准确,没有错别字,但没有把真美啊的感情读出来。谁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两名学生分别读后,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又齐读一遍。〕

师:作者荡舟漓江,赞美了漓江的水,他在江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呀?

生: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水真绿呀。

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作者感觉最深的是水真绿啊?

生:因为作者写了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要是感觉到清呢?感觉到静呢?你看看书,哪个地方他感觉最深?

生:使他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从这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感受最深的是静。“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使他感觉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是他自己内心想到的吗?

生: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师:是他感觉到的,不是想到的。因为他自己在哪儿──〔生:船上。〕他觉得船在水中动吗?(生:没有。)他觉得什么在动啊?

生:他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山、岸能移动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山在动啊?

生:因为水很静,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所以他只感到山在移动。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岸在动呢?

生:在船前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山、岸在后移。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进呢?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向后移。

师:前边写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不动叫做静,还可以说什么?

生:水平如镜。

师:像西湖的水一样。但是,漓江和西湖可不一样啊!漓江是条大江啊,不像湖水不流动啊!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漓江的水这样的静啊!船桨在划的时候,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一层的波澜,这时,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细致、真实、优美。仔细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背得很好。一听就使人有个什么感觉?

生:美的感觉。

四、仿照自学,情景交融。

﹝学生自学三四自然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奇峰罗列,威风兀立的山的特点:奇、秀、险。好似“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情景交融于画中,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生的身心愉悦,在玩中愉悦的学到知识﹞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本环节的设计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以后,在下去了解更多的祖国的名胜古迹,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拓展延伸:1、了解我国更多的名胜古迹。

2、网上搜寻桂林山水的图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   静     清      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  奇      秀     险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无限的热爱。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美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优美。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钻研文本,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努力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②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③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游玩。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和人们对桂林山水由衷的赞叹。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课件出示:桂林风光的画面,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想学,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内在动力,这样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对桂林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你们自由朗读全文,读后思考: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总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中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主干,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那么桂林山水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一,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桂林水的美)思考二,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水的?齐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用大海和西湖的水与漓江水作比较,然后描述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2)画出描述漓江水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①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漓江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联想)

(三组句子,每组的后半句,从感觉、视觉、联想三个方面,分别补充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程度,给人的印象深刻、鲜明。)

(3)这一段,既然是对漓江水的静、清、绿的描述,那么,作者为什么在本段开头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呢?

[引导学生把这一段与有无第一句做对比朗读,体会用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来衬托漓江的水,更能突出漓江水具有独特的关。]

(4)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真”对增强赞美感情的作用,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和所表达的情感。)

4.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1)读了这段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二段的?

(2)小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知整体(这段话写的内容);二读课文分层次(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读课文抓特点(水的静、清、绿);四读课文学方法(比喻、排比,衬托与补充描述)。

5.合作学习,交流品读

(1)根据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小组学习后汇报:①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③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自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适时地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桂林的山”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感受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在此段的教学中,我则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层次间的停顿,突出“真”的重音,体会排比句式的贯通气势,表达欣赏、赞美的感情。]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之进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之中。

这一环节我先伴着优美的音乐范读课文,读后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由学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从总的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分别说出这山、这水怎样完美地形成天下奇美之画,自然引出文章最后一段,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画卷。

6.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几道拓展练习:

(1)关于读的: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和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2)关于写的: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保护好、开发好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市人民要把它建设成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仿照二、三段的写法,来具体地描写一下我们家乡的沙澧河。可以写现在的景色,也可以想象开发好以后的美景。

[学而能动,懂而会用。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在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从“懂”走向“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九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