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天火之谜教案优秀9篇

众鼎号分享 141328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天火之谜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天火之谜 篇一

《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接着是“观察分析”。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

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雷暴天气在这个季节活动最频繁。实验的风筝和普通的风筝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风筝上面有一段铁丝,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云层中的电。第二,线是用麻绳做的,既轻巧结实,又在淋湿后便于导电。第三,绳子的下端结着一段丝带,在干燥的情况下,丝织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直接受到雷电的伤害。富兰克林不是疯子,站在屋内不让自己淋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大胆还要心细。第四,在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符合尖端物体易于放电的原理。

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

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

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我们读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伴随故事情节的循序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一步步被我们“提炼”了出来。人文就在工具中。

李吉林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大自然有许多的谜,比如风雨雷电,过去人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甚至是迷信,现在这些谜已经或正在被人类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本文中的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第2至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

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来到一块空地上。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雷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点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赏:

事实说明一切,富兰克林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测,也推翻了"雷暴是上帝的怒火"这样可笑的言论,有力地回击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雨天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但富兰克林却没有考虑这一切,充分地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一心想揭开雷暴的秘密,正是有了这种敢于试验的精神,他才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烘托:突出人物精神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对比烘托的方法,让我们对富兰克林敢于推测、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比如,课文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

这种对比烘托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精神。

对比烘托的方法,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要比出人物的特点,比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些事物粗看起来,大同小异,通过对比,也会在这小异中比出特征。有的事物表现形式相同,但只要认真体味,神韵并不尽同,把这不同的神韵写出来,就揭示出了实质上的差异。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观察过吗?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防雷装置?他们所用的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改进吗?

附课后练习3提示:

不足为奇--这本书我早就读过了,不足为奇。

推测--科学家们的推测完全准确,昨夜果然发生了地震。

课后练习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这个谜。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放飞自主探究的“风筝”

——《天火之谜》教学谈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 篇二

一、抄词二、比一比,组词  暴(    )  炸(    )  讽(    )  揭(    )  钥(    )  震(    )   爆(    )  诈(    )  枫(    )  竭(    )  阴(    )  振(    )    测(    )  嘲(    )   则(    )  潮(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伴随(     )    骤然(     )    震惊(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知(     )    摇晃(     )    欣喜若狂(     )    不足为奇(     )五、造句1.  推测…… 2.  不足为奇……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              ):它们(            ),光的颜色(              ),光的方向(             ),都(           ),都能(                     )……  2.(     )年(    )月的一天,天空(          ),(           )。富兰克在儿子的帮助下,把(          )。风筝上(              ),用来(              )。放风筝的线是(              ),绳子下端(                 ),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                      )……

教学重难点: 篇三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天火之谜 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整体切入课文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这种推论”指什么?同学们,告诉我们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师导: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5.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6.再读中心句。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创造发明(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复习导入 篇五

1、听写词语,然后出示词语,对照批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就是什么?古代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天火之谜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 引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切入课文。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教师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回答出示: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讨论:“这种推论”指什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补充资料作介绍: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4)引导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

(5)指名朗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 评: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6)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7)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3、小结: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

4、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2、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讨论: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

(3)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4)指导朗读:读出雨大的感觉。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补充说明: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讨论: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你感觉到了什么呢?(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4)出示风筝图,引导体会心情: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什么?心情怎样?(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5)指导朗读: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指名读,评议。

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作相应介绍: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从他喊话中的标点符号,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

3、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象,随着录象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2、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这个实验的意义,学生交流。

3、“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4、引导想象说话: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那些冷嘲热讽者。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学们,当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六、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

2、赠送名言: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七、拓展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课后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还可以借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引读 篇七

是啊,富兰克林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根据放电原理,他又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天火之谜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用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懂得这里的“之”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谜”,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迷”。知道“迷”的意思吗?(引导学生从字形上推测)知道“谜”在课题中的意思吗?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用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板书:富兰克林)知道富兰克林吗?教师朗读富兰克林生平事迹的资料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思考: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读《富兰克林简介》)讨论。

下面我们就让我带着对富兰克林的印象走进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

1.检查读书,指名读3~5节。读第四小节时,提示“风筝”的“筝”读轻声。“钥匙”这个词读轻声。提示“颠簸”的读音及字意,提示“划”的字音。齐读这一节。

2.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①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名读描写他观察雷暴的句子。

②根据观察,富兰克林作出了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同学们,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像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在15世纪的欧洲,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教会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是一批科学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观点时,就遭到了宗教势力的迫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在那个科技不发达,人们还信奉神灵的时代,富兰克林作出的这个大胆的推论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课文中是怎样说人们的反应的?指名读有关句子。什么叫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样冷嘲热讽?

(三)揭开谜底

③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没有作口舌之争。他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④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4节,对照插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实验过程的?这一段描写中哪些词、句给你印象深刻或令你有所感受?

预设:

⑴前四句反映了富兰克林的实验准备得很充分,考虑周到。

⑵“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用一个比喻,暗示了实验的过程是危险的,但这一叶小舟一定会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⑶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理解“欣喜若狂”。联系前文,你能理解或是体会到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吗?

小结。

齐读课文第5节。

⑤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四)感悟成功

⑥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可以获得。请你再完整地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因素让富兰克林获得了成功?从他的成功中你想到了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写下来。

小结。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天火之谜 篇九

作者:冲锋舟 来源

教学目标:

1、理解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富兰克林“细心、智慧、谨慎、勇敢”等形象

2、完成“雷电交加、颠簸、欣喜若狂”等词语教学。

3、完成对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复述。

4、体会课文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四)

1、指名用一句话概括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预设目标:能概括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

2、自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样子的句子,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新体会。

预设目标:能理解风筝的特殊功能,能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的智慧、谨慎。

5、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1)字音教学。

2)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带上自己的评论。

预设目标:能读准“筝、拴、系、结、匙”等字音。能对 “风筝样子”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五)

1、 读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实验过程的句子。划出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汇报理解,并练习朗读。

预设目标:能抓住关键的句子体会出富兰克林的勇敢。

2、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指名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2)体会富兰克林此刻的内心活动。

3) 指名朗读这句话。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通过“一叶小舟、颠簸、摇晃”等词语体会天气的恶劣。能体会出富兰克林当时复杂的心情——担心实验的成败,想到人们的嘲讽等。能通过朗读深化体会天气的恶劣以及体验人物当时心情。

5)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恶劣的天气,面对实验结果即将揭晓的一瞬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有些忐忑不安了。但,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出示句子,指名读。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读”出富兰克林的眼神。

预设目标:能再次体会到富兰克林的坚定。

3、出示句子: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读一读,指名说自己的体会。

2)联系自己生活,理解“欣喜若狂”,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

3)补充资料:前辈们研究“天火”的的种种不幸遭遇。展开想象,指名说此刻富兰克林想到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预设目标:理解“欣喜若狂”,完成造句。能够逐步体会到富兰克林的欣喜若狂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过渡: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那些嘲笑他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全世界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6)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体会富兰克林的自信从容。

4、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5、指名说,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预设目标:能借用想象画面的形式完成对“风筝实验”的复述。

三、致敬富兰克林,铭记富兰克林。

1、假设站在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下,指名对富兰克林说话。

预设目标:能说出一个自己心目中完整的富兰克林形象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预设目标:能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在词语的提示下,初步复述全文。

4、完成课后练习4。

预设目标: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3、齐读:富兰克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天火之谜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