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新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出发》《老师》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了,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生交流)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你们真的长大了,少了些童年的挚嫩,多了分少年的沉稳!少了些童年的任性,多了分少年的责任!还记得咱们五年级学习的那首题为《少年》的诗歌吗?(师生齐诵诗歌《少年》)3、过渡:少年,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好年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柯蓝先生笔下的少年旅行队,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并观察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分人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重点关注“簿”字(出示形近字比较:“薄”和“簿”),反馈:这篇课文里面含有一些小标题。(生述有哪些小标题,师相机板书)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并与开头构成了总分关系)4、师小结: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会就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小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少年旅行队去了不少地方,不管去哪儿,他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学习)
5: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书上有作明确的解释吗?
师相机板书:
“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三、品读诗歌:
1、生齐读句子,师述:这两句话似乎写得很空洞,不易捉摸,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品读课文,你定会对这两句话有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认识。默读全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
2、反馈交流《出发》部分:
师生交流(预设阅读点):
(1)、“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到生活里去”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用到了三个“喊”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出发前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2)、“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总觉得这句话有些罗嗦?既然问“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要问后面那一连串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与后面三个问句构成了总分关系,这样些更能体现出少年旅行队的兴奋与急切的心情)
能试着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说一组总分关系的问句(指导句子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初夏时节,风儿轻轻吹过山坡,一朵朵长着圆圆脑袋,白白茸毛的花,便随风轻盈地飞了起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蒲公英)这正是我们山里人最常见的一种的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会飞的蒲公英。
2、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
要求:用心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思考: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汇报。学习1~3自然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3)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色的牵牛……有何用意呢?(衬托)
(4)从妈妈对蒲公英的描述中,你能看出什么?
板书:妈妈的希望
(5)过渡:蒲公英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很深,甚至在梦中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朵会飞的蒲公英。(板书:我的梦想)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6)师:这一蜕变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横穿成线、竖串成串,纵横交错成了一张知识的网,这网就在你语文书69页上,打开书看一下。请同学们结合知识网的思路提示,快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重要或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等。
(7)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三、阅读感悟
师:就让我们沿着作者记忆的路线边走边看。
1、汇报填表。哪几段是写小学期间的事?这部分中你是结合哪些词句理解的?
(1)上学了,理所当然应该有书包,妈妈送我书包和一般的书包有什么区别,妈妈又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2)看到我从学校里有所收获,妈妈又什么样的表现呢?
课件出示:妈妈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那目光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妈妈看到我开始起飞,很高兴。)
从妈妈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件件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看出妈妈对我的成长感到很满意。)
2、汇报填表。哪些段落www.1126888.com是写中学期间的事?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1)课件: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2)找出这段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你能看出什么?
(3)昏黄的油灯下,妈妈熬红了眼,扎破了手,却还在一针一线地绣着那多白白的蒲公英,妈妈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3、汇报填表。
(1)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梦想实现,最难忘是临别前的一个黄昏。
(2)重点指导朗读第8段。
(3)妈妈的水彩画是怎样一副画面?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从妈妈的画里,我读出了什么?
4、大学毕业后。汇报填表。
(1)大学毕业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妈妈又会送来什么礼物,他又将在怎么样的路上飞来飞去呢?
(2)纵观全文,蒲公英飞向广阔天空的过程,恰恰是我从山里走出去,闯荡世界的过程,实际上作者是借物喻人。这种表达的手法叫象征。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
蒲公英象征着山里的孩子,那么只是象征作者自己吗?从哪里看出来?
(3)读最后一段,弄清:象征千千万万的山里孩子。
反问句结尾,增强表达效果,引人深思。
四、感悟提升。
(1)师:我们也都是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妈妈又何尝不是满怀期待呢?虽然没有绣在你的书包上,但在她们的眼里,希望你是会飞的鸟,飞到山外,飞向蓝天;希望你是远行的船,环游世界,登上理想的彼岸。那你有拿什么来回应这份期盼呢?
(2)说一说。(不懈的努力,人生的追求)
(3)师:你们是山里的孩子,而我是山里的老师,最为一名大山里的老师,我也有一份静静的期待,期待着你们呢每个人都如雄鹰般振翅飞翔,搏击长空,去追寻理想的那片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弦、揿”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6个字,会写“关节、拇指”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特点及作用的语句,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读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出“搔”“庸”“憎”3个难写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文,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起团结,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提问: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
2、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根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3、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四、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不同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语言幽默风趣。可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读出作者的幽默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得启示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灰椋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以及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豚为什么乐于救人,学习它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在电视、电影中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你们知道吗?海豚除了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因此,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是一种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课《海豚救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见义勇为、精疲力尽,不可思议……”等词意。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读课文,理解条理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然段序号。
2.想想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海豚常常救起落水的人们。
第二部分:(5~8自然段)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五、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读1~4自然段,看1自然段与后面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2.海豚是怎样救人的?文中举了几个例子?(抓词句展开学习)
3.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哪些表达,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举、数字、拟人、比较。比较是指鲨鱼的狰狞凶残与海豚的善良比较,体会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说法。)
4.海豚为什么救人?在课文(5~8自然)中找出答案,这部分还用了举例的方法。
六、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七、、拓展
1.再读全文,说说学了本课,你对海豚有哪些了解,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品质(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八、作业
1.回答问题。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2)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查找有关海豚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海豚救人:托、驮、甩
赶、护送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围、陪伴人类的好朋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六)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