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8322

众鼎号 分享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存不朽,他们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那么辛亥革命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 篇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将来,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 篇二

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角落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其主要症结就是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严重脱离基层劳苦大众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没有勇气革命到底。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关键是要清醒认识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时刻牢记:让“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永世传承。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不仅成为辛亥革命的动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我们应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弘扬不休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积极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组织优势和成员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扩大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辛亥革命的发生时间及背景 篇三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篇四

1,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简介 篇五

想要了解辛亥革命,首先要弄清楚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当时中国正历经着清朝末期,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走马上任,面对诸多列强的割地赔款要求,我国的土地及主权正在一步步的沦丧,这时候涌现出来一批有志之人,他们一心想要富强中国,驱逐列强,恢复平等与和平。

辛亥革命就是这样的一场内反清朝体制、外抗诸国列强的战争,辛亥革命的最高领导人是孙文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历经流亡英国之后成为国内最具有代表人物的反清强国者,一群热血青年紧紧围绕着他,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之路上,也得到了来自日本的不少帮助,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便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中国境内十多个省均宣告独立,摆脱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然辛亥革命的过程是短暂的,结局是悲壮的,但它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中国开始追求权力的平等,更多人开始加入到反清强国之队列之中。

对于辛亥革命的体会 篇六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历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评。各种纪念的同时,我们更应有更深入的反思。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几个特别值得后人反复思考和品评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革命?

关于这一个命题,张黎先后是有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的。其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强大。该剧的主题曲选择《历史的火山》这样的唱词,便是明证。而《辛亥革命》一开始就以鉴湖女侠秋瑾赴死时的独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释:革命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人们摆脱奴役的状态。

无论那种,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绝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戏,而是反应了创作者关注重点的根本性转移。《走》更多地是冷静地刻画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势力,细致地描述国家走向共和的艰难不易,强调的是国家强大和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当时兴起的大国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革》动情于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说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个人的幸福,而不是口号式的振兴中华,与当下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不谋而合。

二是革命党的失误。

影片最后重点讲述了南北和谈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张黎无疑是敏锐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最难的是武昌起义,但最该引起重视的是与袁世凯的妥协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两项。

根据欧美的历史经验,革命的终极结果是走向宪政,而宪政的基础与实质是各派别在实力对比基础上有原则的妥协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于此,革命党在这两处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剑农先生所言,《临时约法》一是随意更改国家政治体制,轻易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是“对人立法”,缺乏宪法至上的政治精神;二是希望用一纸约法取得革命党在战场上想都不敢想的问题,超越了实权派人物袁世凯接受的底限,是“过渡限权”;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责的那样,革命党在定都和袁世凯就职问题上,无疑是迁就了袁世凯的。

这样的失误,最终造就民国初年的历史悲剧。袁世凯甚至和革命党人一样是许多的历史失误不断累积的牺牲品。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篇七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好几个方面。首先辛亥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在阶级力量的方面,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壮大。再从经济上看,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方面,民主思想渐渐扩大,革命热潮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三民主义的颁布,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奋斗的纲领,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爆发的另一个历史条件是组织上的领导,同盟会的建立使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成立,这也形成了政党统一领导的局面。革命的形式日益高涨。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百姓恨不得推翻清政府,让自己拥有自由民主的权利。清政府一是失去了民心,二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力度不强,这才在立宪失败之后一步步的被孤立。武装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革命势力斗争气焰熊熊燃烧。

另外一点,当时的革命时机已经成熟,清王朝在湖北失去了统治威望,清政府感到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于是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压制暴动,因为湖北新军大多数人是革命党,他们拒绝到四川,并且杀掉了大臣端方。这为后来的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在思想上、政治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主共和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篇八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摆脱《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国内外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改革措施包括:

①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②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③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岭南师范学院是几本_岭南师范学院王牌专业介绍最新8篇

下一篇: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精选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