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所见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一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外地来的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中山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二
本诗生动有趣,诗情画意。前两句刻画了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放声高唱,自在神气。我想每一个小孩,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孩子,都很想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后两句牧童为了捕捉鸣蝉,屏住呼吸,异常专注。一个天真浪漫,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跃然纸上。本首诗的情趣盎然,诗中的意境也很值得品味和向往。这也是本课希望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的,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但是,意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只关注诗文本面的字词句意,将其说得非常直白,就像一杯白开水一般,失去了诗原有的美;有的学生能对诗中的情景有一定的感悟,但是怎么讲自己的感受清晰的表现出来,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却是个大问题。就连上课的自己,也往往会有这种感觉,词语再丰富,修辞再生动,说出来的话也往往和心中所想相去甚远。再加之学生的理解本就没有老师那么全面和深刻,因此他们能体会到的必定是更少了。
朦朦胧胧的确是一种美,但只有真正走进朦胧的世界,才能去感受和体会。怎样用一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带进来?这堂课没有做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自己也不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三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离学生很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一、感性接触,走近牧童。
上课伊始通过一首《马兰谣》感受牧童的自由快乐。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
二、诵读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为诗人。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加强了诵读的指导即诗歌的节奏和“平长仄短”的规律。
三、拓展阅读,理解牧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展示给学生其他描写牧童的诗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等。学生在自读了这些古诗后自然加深了对牧童的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理解与感悟。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四
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五
不知为何,古诗总是上不好,也参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来教,课堂效果就是不理想。细细想来,是因为自己教得太细了,总觉得什么都要教给学生,抓不住重点,如此“细嚼”,课堂拖沓不说,学生也学得无趣。
譬如《所见》一诗。学生先读了几遍,我让学生读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声振林樾?我便问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实想想,这种较为生僻的词没必要问学生,师直接说是树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时候声音是振动的?有学生说山上,我解释说那是回声,不是振动,这下课堂就冷场了。我只好自己说,比如放鞭炮,工厂里机器声,打雷的声音都是振动的,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这个“振”字,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
课后想想,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古诗也不一定要字字懂,关键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种诗情画意能带出来就行。譬如“振“字,学生的经验不充足,也确实不好讲,那就干脆不要让学生讲了,老师一语带过:“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诗中用“振”字便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响,把整个山林都振动起来了。讲解完了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牧童歌声的响亮,在朗读中去理解,这样的处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还有“意欲”一词,我问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难解释的词,学生回答不上来,不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觉得,一年级教古诗不需要细嚼,有时需要囫囵,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如此“细嚼”、“振”、“意欲”等词,只会嚼得无味,嚼进去的也未见得就被吸收。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六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 ww www.1126888.com w.1126888.com 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所见的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