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鸦片战争的影响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24557

众鼎号 分享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有什么历史影响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5篇《鸦片战争的影响》,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鸦片战争的影响 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鸦片战争的影响 篇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鸦片战争的影响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渗透和训练。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通过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说明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落后就必须奋起。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批不平等要约的内容及危害,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的特点和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3)引导学生对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辩析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这是整节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紧紧抓住变化二字,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难点分析:(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此要讲清概念内涵,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条约内容和侵略特殊性权有准确的认识。(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个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在这里应首先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总后勤部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而后,帮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性质(政治上、经济上)的明显变化,从而使学生从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破这一难点,对认识由此社会性质变化而引起的其它变化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请大家回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简单经过。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作答)

师: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骇浪,是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它第一次戳破了天朝的威严门面,以西文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结局。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 中英《南京条约》

1. 中英《南京条约》

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引导学生看第8页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用投影打出有关历史材料)

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教师指图讲解,然后联系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作扼要说明)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作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3: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任……

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师:(结合归纳概括)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请参见教材第10页小字和地图)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二、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与顾盛同来的有三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他们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生:(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

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投影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

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得出共识)

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对协定关税、领带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 鸦片战争的影响

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分小组讨论)

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画表格形式作对比表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等)

1.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请大家注重概念结论的理解)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大字和第13页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资料(将书中本专业投影打出)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

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将两个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阅读并思考,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

师:(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从这个概念出发,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由你来确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

生:(共同参与评说,以小历史学家的角色发言阐述观点)

师:可见,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师:请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

生:(思考回答)

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师:(全课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简评】该教案提出了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是本节本章的重难点,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难点。执教人首先提供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有关材料,进而提出问题,设计了让学生个人回答、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和归纳学生的认识时,充分注意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本课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思维教育等目标,更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体验了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

鸦片战争的影响 篇四

第一章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方面

(1)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由香港岛被割占所带来的民族耻辱,进一步认识1997年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正确理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革命”的概念;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课前准备

教师:电子计算机和实物投影仪;有关香港的影像资料;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思考: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怎样出现的?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包括哪些条约?分别是何时签订的?主要内容和危害怎样?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本节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的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革命”等一些专有名词,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些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利于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理性认识。此外,谈话法和讨论法使师生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请大家回忆这场战争的结果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回忆作答。)

●教师: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板书第二节课题)

【新课教学】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电脑出示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展示投影:《南京条约》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大言不惭地说:“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

(教师指图讲解,然后播放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的音像片。)

香港是中华民族的香港。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已在那里繁衍生息。多年前,秦始皇设置番禺县,香港囊括其中5xx年。东晋后的400多年时间改由保安县管辖。以后保安县更名东莞,香港由东莞县辖制8xx年。明万历时从东莞划出一个新区,取名新安。英国强占香港岛以前,香港一直在新安县的管辖范围。千百年来,无论建制怎样变化,香港始终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156年前(按: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强占了香港岛,从中国夺取了第一片土地,137年前,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九龙司地方一区,99年前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形成了所谓的英属香港地区。不过,经过百年的沧桑沉浮,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物归原主”是中国人的家常话,但是只有强大的中国,才会看到物归原主的结局。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协定关税是税则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本。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大多有这种规定,它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等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教师:(结合归纳概括。)

材料1中的规定即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南京条约》附件即是如此,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创立初期,中国政府对租界内的行政、司法有干预权,并保留有租界内的领土权。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写明:“租界内土地为永租而非卖绝。”但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在租界内保留的权利逐渐被剥夺,以至削除。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租界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种特殊象征。它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租借地”有一定的区别。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教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顾盛带来四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美法通过新的不平等条约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

●教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教材8页的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

○学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得更宽阔,得出共识。)

●教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这就为美国的侵华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美国的兵船可随时进入中国东南海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海主权。《望厦条约》中还规定美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望厦条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主权。根据《南京条约》附件“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美国、法国扩大的侵略权益英国同样可以享有。《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教师用投影仪打出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讨论的结果。)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8页小字的有关内容,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教师用投影仪打出材料)

材料一: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抒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市盛行,价当按市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责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呢?(提出问题,激活思维。)

○学生:(思考并讨论,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

●教师:“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变化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更多地体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到19xx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否有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同,“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否会引发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变化呢?(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是的,在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本课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通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课后思考题】

●教师:在学习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的内容后,我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却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西方列强在把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文明带给中国,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西方国家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作为西方侵略附属品的西方文明呢?

【布置作业】

结合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并指出你的最主要依据。

背景资料

1.鸦片战争后外商操纵中国茶的出口

中国所产,茶、丝为两大宗。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逾久,是逾减,华商不齐一,遂为所挟,不得不卖。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头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人闻其利,遂争往,及二春至诸多,则价骤降,如值银一百两,仅出银五六十两,非令大亏其本而去不休。如是至三春至者必少,则又就最后者五六人,数倍其利以欣之,以诱华商未死之心。庶明年人方踊跃来办。总之,沾润者不过数千两数百两,且其人有数,而折短者动辄数万两数千两,且其人甚多。盖彼心齐一,制华商盈缩之命,华商如鸟在笼中,闭放由人,不能自主。

摘自欧阳显《见闻琐录》

2.租界是中国人的地狱侵略者的乐园

租界是西方殖民者和冒险家的乐园。自五口通商租界设立以后,西方殖民者和冒险家,包括流氓、恶棍、逃犯,纷纷来到中国的租界地,干尽一切罪恶的勾当,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美国人丹特涅著的《美国人在东亚》一书中写道:

新口岸的开放,和对新贸易的无限的期待,招得世界各处的冒险家纷至沓来,这些人除去靠他们的“机智”(应当是诡计多端)为生外,别无任何行当或职业。……人人都深感不安,中国人更是心怀畏惧。在美国领事们的报告和委员们的公函中,像这类浪人的丑事、罪行和种种穷凶极恶勾当的记述,是不胜枚举的。

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上海租界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挂着“慈善”招牌的上海公济医院,为了让一个头上长满癞痢的洋人“体面”,竟然到街上抓来一个中国人,强行揭去头皮,给洋人移植。更有甚者,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摘自《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历程》61~62页

鸦片战争的影响 篇五

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渗透和训练。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通过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说明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落后就必须奋起”。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批不平等要约的内容及危害,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的特点和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3)引导学生对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辩析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这是整节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紧紧抓住“变化”二字,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难点分析:(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对此要讲清概念内涵,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条约内容和侵略特殊性权有准确的认识。(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个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在这里应首先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总后勤部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而后,帮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性质(政治上、经济上)的明显变化,从而使学生从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突破这一难点,对认识由此社会性质变化而引起的其它变化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请大家回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简单经过。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作答)

师: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骇浪,是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它第一次戳破了“天朝”的威严门面,以西文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结局。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 中英《南京条约》

1. 中英《南京条约》

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引导学生看第8页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用投影打出有关历史材料)

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教师指图讲解,然后联系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作扼要说明)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作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 www.jingyou.net 3:“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任……”

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师:(结合归纳概括)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请参见教材第10页小字和地图)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二、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与顾盛同来的有三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他们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生:(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

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投影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

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得出共识)

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对协定关税、领带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 鸦片战争的影响

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分小组讨论)

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画表格形式作对比表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等)

1.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请大家注重概念结论的理解)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大字和第13页“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资料(将书中本专业投影打出)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

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将两个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阅读并思考,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

师:(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从这个概念出发,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由你来确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

生:(共同参与评说,以小历史学家的角色发言阐述观点)

师:可见,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师:请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

生:(思考回答)

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师:(全课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简评】该教案提出了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是本节本章的重难点,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难点。执教人首先提供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有关材料,进而提出问题,设计了让学生个人回答、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和归纳学生的认识时,充分注意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本课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思维教育等目标,更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体验了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鸦片战争的影响》,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我要的是葫芦【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