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优秀9篇

众鼎号分享 141461

众鼎号 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WWW.CHAYI5.COM★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

②说画面。

③作补充。

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

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

②简评。

③齐诵,可变换方式。

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情

乡村夏夜舒适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认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二、制定学习目标

1、学生自己制定

过渡: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是学习诗词最好的途径,为此老师制定了一个“四步读书法”

2、出示读书方法

三、品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过渡:诗词有了韵脚我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有了平仄音就有了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听听名家朗读,体会一下诗的韵味。大家边听边画节奏。

2、视频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知道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指名读

7、师吟诵

过渡: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穿越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大胆说说。

(三)想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想。(提示:汇报时用上读着读着……)

2、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见想象可以产生美。词就像一杯咖啡,需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走人画面,走人诗人心里。

(四)读情感

品上阙

1、学生读上阙,品“惊鹊”

2、想想鹊儿被什么而惊

过渡:这么轻微的声音竟然能惊动树枝上的鸟儿,黄沙岭的夜晚真静啊!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不少,老师举两个例子,同学们读读

3、写法分析

4、想一想,说一说

过渡:是啊,诗人多么期盼有一个丰收年啊,多么希望农民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读下阙

1、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正在大家津津乐道,展望未来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读)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他会怎样做(避雨)结果呢?(读)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喜出望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质疑:“点”意趣所在

3、齐读

四、阅读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自由学习

3、汇报(音,韵,画,情)相机指导朗读

4、情感总结

5、对比这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总结:同学们感受真深。同一个人写出的词风格迥然不同,他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一生征战沙场多年但一直热爱大自然心系人民,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其中一首编成小故事。

2、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

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词人用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请你们来给配一配诗句,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有信心吗?

四、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4、投影出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篇八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学目标的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和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并会背诵。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台阶式备课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个落点教学模式。落点一:初读词,感知音律。

活动1: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来导入新课,同时为后面介绍词埋下伏笔。再请同学们观察题目,看和以往的古诗题目有什么不同,从而给学生介绍词有词牌名、题目,并理解课题意思,

然后简介作者。

活动2:在活动1基础上再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xiàn的读音,并通过出示带有节奏划分和押an韵字的PPT,来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从而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落点二:理解词,读中入境。

活动1:通过播放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初谈感受,并从景物引导出词人的喜悦之情。

活动2:出示上下阕,分别理解词句的意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努力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互助交流,大胆发言,师生合作,在交流中不断的去深化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感受词中的意境美。如在交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美感,感受词人舒适愉悦的心情。读出夏夜的清幽;在交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是青蛙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感受词人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和惊人的想象力。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数字入词的韵味,“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则让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惊喜,读出词人的心情。活动3:通过古今对译读,去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落点三:诵读词,境中悟情。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理解词意,进入意境,我们再带着词人的那份惊喜,播放带有意境的背景音乐,反复吟诵,从而体会词人的喜悦。

然后在出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辛弃疾是一个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而喜悦,也为百姓的疾苦而伤怀的人,他被迫罢官,但还心系天下,他想为老百姓谋幸福,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种无奈心情。

最后,读一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菩萨蛮。稼轩日向儿童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结束: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各位评委、老师们提出质疑意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