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版“12个学习好习惯”之四:预习的习惯越早越容易培养
”的第四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在学习上任何人都知道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并不重视也做不好的一个习惯—— 正常的学生阶段(听课学习不可或缺的阶段)学习基本上都是从“预习”开始的
”的第四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在学习上任何人都知道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并不重视也做不好的一个习惯——
正常的学生阶段(听课学习不可或缺的阶段)学习基本上都是从“预习”开始的。
在过去很多时候预习就会被老师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下来的,一般来说老师会明确几个预习的要求,有些时候例如“读几遍”等这样的作业还需要家长监督、签字。
《导学案》和我们之前的“课前预习”还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的老师有发,家长不妨仔细看一下,认真对待这东西是很重要的,它对培养孩子会学习、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正常学习”,正常来说鸡娃学习模式,即所谓的超前、超纲、超难、超量的学习模式下其实也应从“预习”开始,只不过这种预习会比前一种预习更“超前”而已。
但现实中很多的“鸡娃”并不是从“预习”开始的,而是直接通过听课、上课、做题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一方面是有一些孩子很容易因为自己掌握了一些超前的知识或者是某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就误认为自己“聪明”,导致听课不认真、答题不仔细等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这样的学习并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
所以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孩子会比较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不建议所有孩子都这么学。
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江苏洋思 “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
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首先如果我们愿意相信魏老师说的是真实的,那么现在学生们能够在课前就做好下一节课的预习,老师不用再在课上单独拿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上面说的“预习”学习,那么这样的一个班级,无论是老师的授课还是学生们的听课质量都会得到提升,您说是不是?
课堂上的时间是很宝贵的,相信很多家长也都感受到了有些时候老师们的上课进度是非常赶的,这种情况下老师偶尔拿出点时间来这样做还行,一旦多了必然会进度以及授课质量的。
所以强烈建议孩子们在课前就做好预习,如果老师有要求例如也有导学案,那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认真完成,如果没有,可以参考一下我下面的建议。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预习,而且是以小学生为对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初中之后通常在预习上都是有明确的要求,且经过多年的学习,一些学习好习惯即便是没去做,终究也是知道该如何去做的。
反而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由于“减负”的影响,可能并没有这些作业,而偏偏这件事情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我选择从这个阶段来写。
在课文上做一些标注(如果老师不允许就算了),例如圈出生字词、画出中心句、关键句等,先把“字词”的问题解决了,不会的就去查,然后进行组词练习,建议适合组词的字至少组3个词。
不要默读,一定要让孩子大声朗读,这对培养孩子的语感以及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时间的愿意做的可以做点教辅,或者对照教辅资料自学一下课文,不做这些事情也没关系,但上面说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相关的作业、文章的背景以及课文内容的拓展阅读等等,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判断,觉得有必要的就帮孩子找点资料看看,不需要记,看看、聊聊就行。
再进一步就是鼓励孩子去提问题、思考问题,无论是字词句的问题还是课文本身的问题都行,甚至家长有时间跟孩子就课文本身展开一些交流也行。
“思考”的本身我们没必要太过限制,是思考什么内容其实是次要的,孩子愿意思考愿意发问的意愿是我们需要呵护的。
不要把“学习”局限于书本,当孩子有了学习无处不在的认识之后会更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动机、内驱力。
这点很重要,因为现在有的教辅真的太好了,甚至也有一些资料直接就把课本里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了,所以给我们一些错觉就是不需要课本也一样能够学好。
从学习的结果看是没问题的, 但我们再次强调,我们这里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学习好习惯”而其实会影响孩子们整个学习生涯的好习惯,基于这个前提,课本学习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
家长要给孩子培养这样的认识,并且让孩子清楚“教材”是最最权威的。当然,你也可以质疑一些问题,这个是需要鼓励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以教材为准,最起码不能让孩子觉得“教辅”是核心。
看完课本之后要清楚这一节讲的是什么,孩子有不懂的家长可以帮忙解释一下,如果孩子觉得理解了,那就鼓励孩子给家长讲一下这一节讲的是什么,最好讲1-2道题目。
例如我们给孩子准备一份“知识树”这样的导图,让孩子在这样的知识点梳理图上去找找对应的位置。
尤其是一些教材采取的是“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弊端就是有的知识点如果练习不够、掌握不好后面就可能会忘了,而有了整体认识之后会更有利于孩子的系统理解和掌握。
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遇到不会的没关系,回头去看书,还是搞不定可以放一下,等第二天上完课再回来看看会不会做,或者干脆就带着问题去听课。
因为真的会有孩子因为觉得自己“都会了”就上课不听了,尤其是一些性格活泼的孩子很容易更愿意去“展示”自己。这个问题一定要趁早解决,跟老师沟通好、配合好,把规矩树立起来。
否则这部分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大题(难题)不丢分,小题总出错”,明明有能力考满分,但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粗心”错误,而到了高年级则可能会出现基本概念理解错误的情况。
上学之后有一些孩子的数学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情况下要不要超前学或者学一下“奥数”呢?
个人的建议是在不影响其他学习、活动的情况下,例如你已经兼顾到了孩子的运动、阅读、兴趣特长等等各个方面的安排,在此基础之上还“学有余力”,那么一定要去做这些事情。
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性的刷题上,数学学习有时候还存在这样的一个特点——有些困扰孩子的问题,可能放一下孩子自己就突然会了。
这真的不是因为“放”了,然后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会了,这是因为孩子一直都在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当某些知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有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学好数学是一定要多做题的,当然,只是“多”肯定也是不够的,例如你只做题不改错、不整理、不分析,那么做再多也没意义,这里我们就不去做太多的讨论了。
最后建议家长注意的是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去预习,流程定好,初期可以陪伴一下,但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去做,最后我们去检验的时候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即可。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多采取让孩子“讲”和“总结”的模式来检验孩子的预习效果(改错时也建议采取这样的方式),这对孩子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对知识的理解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预习”我就写到这里,下面一篇我会写一下“适应老师的习惯”,正好前段时间有家长问我孩子老师总是换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该怎办,我会结合这样的一个案例给出我的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