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10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 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木 发表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www.1126888.com(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想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请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疾驰、催人奋起、呐喊、亡国、消逝、肺结核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 瓜分: 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八
【要求】:
教学设计主要考查项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评价方案和重点突破的核心环节预设。
提示: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行为变化,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
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o 学 生 能 在5分钟内, 朗 读 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o 主体 条件 动词 程度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起点。
“评价方案”指检测学生是否已达成目标的评价活动方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三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对文章中的精彩细节描写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能自主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借鉴以下论述:根据我们实验的情况,并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的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有一定速度”,应确定如下有效速默读的指标二年级100~150字/分;三年级,150~200字/分;四年级200~270字/分;五年级,270~300字/分。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基础好的学生或部分优生,当然应该高于此要求。(朗读速度略低于此标准)本文不计标点共571个汉字。
2.学生能够自主识记文中生字,做到会读、会写。能够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生活经验等理解文中的生词,其中“悲愤欲绝”的“绝”字的意思和“与世长辞”的“辞”的意思要能够写得出。
3.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典型事例,关键词句,通过辩、说、写等形式,感悟肖邦的爱国之情,做到正确,同时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困惑:作为语文教学的“道”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外显为“表现程度”?这应该是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最大难点,这一目标的设定恳请大家指点)
学情分析:
在朗读上,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只是在如何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基调,读得有感情这点上需要教师引领。
在阅读上,爱国对于学生是一个不陌生的主题,难的是他们不熟悉肖邦这一个人,不懂得一个音乐家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学生也能够围绕文中的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说出对人物的基本看法,只是有时会产生偏颇,需要教师引领。
在写作上,学生已具备识记、理解生字词的基本能力,只是对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处于不明朗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唤醒,指导。
评价方案:
1.依据目标一,组织评价时可采用抽测或者普测的形式,来判断目标的达成度。
2.目标二,可采用听写,看拼音写词语,词语解释等书面形式进行检测。
3.目标三,可采用试卷上的阅读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评价方案侧重于课后评价,忽略了课中评价,【因为上面要求的是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以上所有书面评价方式暂略)
核心环节预设:(在整课设计中会注明)
第一课时教学预设
一、课前预习,为学文铺垫
搜集关于肖邦生平的资料,利用早读课进行相互交流。
二、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家,肖邦是如何展现他的爱国之情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肖邦的呢?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时间为六分钟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要做到会读会写
肖:多音字,知道其它读音并组词。邦:能组词,并通过组词了解字义。
咏:组词。 腔:演示口腔、胸腔、腹腔。并初步说说一腔热血的意思。
忧:根据部首推测意思,通过组词理解字义。并提醒写法,右边是尤。
烛:根据结构,联系生活经验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黎:注意写法。
卡:会意字,根据字形了解字义。多音字,了解别的读音,并能组词。
2.第二遍自由朗读课文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时间三分钟
3.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写下来,哪些不读课文就懂的,相互交流
4.第三遍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予以指导,同时联系课文解决部分词语的理解
5.对剩余没有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进行理解
悲愤欲绝的绝,和与世长辞的辞可以放在这理解,也可在第4步理解。
【注:以上教学建立在学生初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随着预习的深入可简化。】
6.默读课文,思考给每一自然段取一个小标题
参考:离开祖国——师生送别——作《革命练习曲》——发愤作曲——临终遗言——与世长辞
7.这些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或者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下开始核心环节设计】
四、聚焦文中关键词句,渗透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1.为了表现肖邦的爱国之情,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肖邦的直接描写,对肖邦的动作,表情,语言作了生动细致、感人肺腑的描写,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细节找出来,谈谈你对这些词句的感受。
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句是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细节描写,把它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屏显:】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3.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比较关键,把它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参照句式提示:我从_______词中感受到肖邦很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
5.“辩一辩”。有人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当祖国被侵略时最好的方式是留下来和敌人战斗。肖邦的离开是一种懦夫的表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6.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
7.文中像这样通过对肖邦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他爱国之情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些句子划下来,并圈出关键词。
8.交流
9.在这些关键的词句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呢?请你在课后从上述词句中选择三处以上内容,在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上你的感受。(参照句式同上)
第二课时
【下接“核心环节”设计】
一、交流对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齐读
2.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 注:这段话要能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来说,教师应适时肯定。同时抓住时机生发开去:
①练习说话:肖邦的同学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肖邦的老师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要把盛满家乡泥土的银杯作为分别的礼物送给他呢?
③在肖邦离去的这个镜头里,写了他的表情,写了他的动作,缺唯独少了他的语言,能否给他补一补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
④是呀,肖邦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文中为什么一句都不写呢? 】
3.再写师生分别这个场景中,作者的描写是非常有顺序的,一二句写了(雾霭弥漫,别亲人,离华沙),三四句写了(师生咏唱送别曲),五六句写了(老师的分别之言),七八句写了(送礼,溢泪),最后一句写了(接杯,离去),根据提示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对三四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这一部分以学生说为主,教师在一旁引导为辅,要注重朗读和理解的结合。主要过程略。其中对“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这一部分的交流中,可以适当和学生以后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激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共鸣,具体预设如下:
1.你听过哪些催人奋起的旋律?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放一放国歌高潮部分,学生唱一唱,并说说听了这样的旋律,唱出这样的歌词后,你有什么感受?
3.虽然我们没有听过《革命练习曲》,但从作者的词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肖邦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一个音乐家的爱国力量。(此处还可回应前文,去解读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鼓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三、交流对文中第五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指读
2.交流
3.部分预设::
①“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②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呢?
③为什么要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作为文章的题目呢?
四、交流对文中第六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交流
2. 体会“才”字用法
3. 朗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背诵第二自然段
3.默写文中词语
以上设计中参照了部分网友的资料,但基于如此模式的备课是个人草根思考,也是基于我班上学生作出的预设,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与交流。
薄雾”一词,究竟是读báo雾还是读bó雾?转来一贴,也表明我的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
薄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反:~被、小~册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啊!③淡:酒味很~。④(土地)不肥沃:~地。
薄 bó
①轻微;少:力量~。②不厚道;不庄重:轻~。③看不起;轻视;慢待:菲~。④迫近:日~西山。⑤姓。
从词典上,我们很难清楚的分辨出究竟是读báo还是bó。有很多老师同意读báo,因为“薄雾”的“薄”似乎有“不厚”的意思。也有“不浓,淡”的意思。从这两个层面上说,似乎读"báo"更有道理了。然而,进一步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在“淡薄bó”这个词条中,明显有这样的解释“1、密度小:朝雾渐渐地淡薄了。2、味道不浓:酒味淡薄”。
在许嘉璐(著名语言学家,国家语委主任,人大副委员长)主编的《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薄bó与薄(báo)同,用于复合词或成语:薄田、淡薄、如履薄冰。
在李屹之主编的《咬文嚼字全集》中,对“薄”做了这样的解释:(1)báo独立成词或用于口语性的合成词,表示厚度小、感情淡、不肥沃等。(2)bó用于合成词或成语,表轻微、少、不厚道、不庄重。轻视以及迫近等。
在吕叔湘、李荣、许嘉璐、李行健等著名学者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书中,则有“薄雾”这一词条,明显的注音为“bó wù”。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如下,báo和bó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用的。他们近义项的区别可以表述如下:独立成词的时候读báo,比如,纸很薄。在成为合成词的时候,口语化的合成词读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读“báo”书面语化的合成词和成语读bó,比如薄(bó)雾。
,比如薄(bó)雾。
“一、交流对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齐读
2.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 注:这段话要能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来说,教师应适时肯定。同时抓住时机生发开去:
①练习说话:肖邦的同学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肖邦的老师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要把盛满家乡泥土的银杯作为分别的礼物送给他呢?
③在肖邦离去的这个镜头里,写了他的表情,写了他的动作,缺唯独少了他的语言,能否给他补一补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
④是呀,肖邦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文中为什么一句都不写呢? 】
3.再写师生分别这个场景中,作者的描写是非常有顺序的,一二句写了(雾霭弥漫,别亲人,离华沙),三四句写了(师生咏唱送别曲),五六句写了(老师的分别之言),七八句写了(送礼,溢泪),最后一句写了(接杯,离去),根据提示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非常欣赏这个环节的设计!
好课有路——层层铺垫,以情激情,入情入境
教学总结 篇九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