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3篇
历史初中历史课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篇一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邓小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
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
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一起看下它的内容,总结下这18户决定了什么?
学生:分田到户。
教师:什么是“户”?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里指以家庭为单位
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
学生: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
教师:很好,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
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学生讨论发言: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教师:对,在当时“分田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
5、发展进程
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大胆的尝试“分田到户”,如同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广全国。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6、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
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指出:责——自负盈亏
权——土地的使用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7、深化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使一大批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力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看课本40页的“材料研读”,研究下当时我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总结:政企不分、平均主义严重还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具体了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这幅图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的头条,福建五十五位厂长和经理联名写信给省领导,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什么要用“松绑”一词呢?我们来看材料一,并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材料二,我们去购物,每样商品都有它的价格,厂家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价格是根据商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却是由政府定价,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甚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销路完全由政府解决,毫无压力的工厂任务只有一个:完成生产任务。在这样的政策下,企业毫无动力,产品、技术不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缺乏活力。
再加上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工人毫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我们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解读,总结一下:当时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政府这个大伞的庇护下不作为
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积极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课本上所说:“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城市。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城市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城市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政府要放权,企业、工人必须调动起积极性,所以对症下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如何实施呢?我们先一起读课本的第40页第一、二段,归纳并完成表格。
3、内容
(1)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2)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收入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样一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业、工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吗?
政府——政企分开放开了政府的手,放权
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施企业责任制
工人——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个实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原名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这是个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企业。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这个厂也迎来了一位新厂长——张瑞敏。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此时的海尔职工毫无工作积极性,消极怠工。在改革的推动下,政企分开,企业拥有了自主权;按劳分配更使工人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企业有了活力。而厂长张瑞敏也很抓企业质量,在收到一封群众关于质量的投诉信后,张瑞敏让员工拿着大锤砸掉了有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这一锤砸出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也使海尔名声鹊起。这把大锤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海尔在激烈的家电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尔不仅在中国家电行业,而且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甚至在美国纽约也建起了一幢“海尔大厦”。2016年海尔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18年前三季度海尔的营业额更是高达1381亿元。从海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在这四十年中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
4、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城乡经济出现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急速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载史册的一年,中国城市经济开始了持续发展,中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人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停止,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家一起读课本40页的最后一段,并回答问题。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进一步明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们来解读下定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是前提,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二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该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有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开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我们一起读课本的41页第一段,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在世界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了“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两种文字。
在这期杂志中美国欧亚集团总裁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准备好赢得未来》的文章。文章写道:“此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导国际体系的美国模式更为完备,甚至更可持续。”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篇二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