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通用4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规划了。那么该如何写呢?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 篇一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 篇二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287.65万人,教职工23.78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5.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5、初中<0.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 篇三
(一)宏观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教育质量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奠定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县级层面。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事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围绕办航向正确、协调发展、省市知名、群众满意、全民支持的教育目标,审时度势,科学部署,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和实施全县教育工作,营造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
(三)政策层面。20-年县委县政府健全完善全民支持教育工作机制,上至县领导、下至乡镇和部门包联学校,切实把重教支教当成分内之事,全力帮扶教育,全县上下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迎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
无极教育现状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前教育存在无编制、无机构的短板,全县学校教育教师约90%均为临聘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资质队伍不稳定。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城镇化建设步伐。二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农村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较城区还有差距。三是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四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办学规模、办学吸引力、带动力有待提高。五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自然减员情况将逐年递增,缺编依然存在,“退一补一”教师招聘机制不能有效填补缺口。六是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较差,不能满足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培育一批在省市叫得响的知名学校,不断增强教育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全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幼特教育
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园质量。以打造品牌幼儿园建设为引领,构建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园长、教师综合业务水平。探索教师薪酬待遇增长保障机制,稳定优秀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园环境建设,逐步提升办园条件。加大考核力度,规范提升全县幼儿园管理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县建成5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打造1所高标准中心幼儿园,60%的幼儿园达到一类标准。切实提高公办园入园率,85%以上幼儿实现在公办园就读。加大普惠园建设力度,普惠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提高幼儿毛入园率比例,使其达到99%以上。加大残疾儿童保障力度,残疾儿童实现全班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教学校就读。
(二)义务教育
加大投入,科学管理,优化布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农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等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加快推进“两类学校”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有效补齐农村教育资源短板。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协调配套资金打造农村乡镇品牌学校。加强学校操场改造提升,力争各中学及每乡镇1—2所小学建成塑胶田径场,全县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多措并举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在县城内规划新建小学2—3所,初中1所。大力推进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行动,严控起始年级新增大班额,逐步消除“大班额”。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团发展,建立东关小学、朱家庄小学、东中铺小学、中昌路小学四个教育集团,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水平和质量。
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一是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公办学校招收的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全部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除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由县教育局依规调剂外,各公办学校不得招收片区外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二是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统一管理,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录取结果。
(三)高中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紧盯高考制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理念、方式、手段创新。引进县外优质普通高中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引领我县高中提质升级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发展和形式创新,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实行错位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继续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依据数据测算,我县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快步伐。无极中学加快启动二期工程,新建3栋教学楼、2栋学生公寓、一座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阶梯教室、体育馆等设施,实现每个年级40轨、每个年级2000学生的建制,满足适龄青少年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无极二中进修学校整合项目,项目规划投资12000万元,新建教学楼8000平方米,宿舍楼建筑面积18792平方米,餐厅楼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建成后可达到每年级35轨、每年招收1800人的办学规模。
(四)职业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服务我县经济,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构建以社会化服务、文体活动和技能培训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学习需求,逐步形成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成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专业吸引力,在现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现代农艺技术、美术绘画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学前教育、商贸物流、电梯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实施教师提高计划,每年遴选20名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访学培训。实施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省、市、县级教学名师。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大招生力度,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25年在校生预计达到1500人。
(五)民办教育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成立高效顺畅的监管机构,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切实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能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大过程性监管力度,增强对民办学校风险预判、危机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推进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取得办学资质。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以综合考核为抓手,创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办学模式;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构建智能化教学与管理的现代化教育;以品牌学校建设为驱动,树立无极优质教育品牌。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
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鉴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行“双培养”机制,将优秀骨干教师培养为党员,将优秀党员教师培养为中小学校长,实现党员校长比例达到90%以上。落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要求,推行“党建+”模式,继续深入推进党员示范校和示范岗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的先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创建市级党建示范校10所,引领全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是实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工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优秀成果宣传展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幼德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完善全县德育共同体建设。结合思政课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国情、形势政策、国家安全、国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二是立足德育常规管理,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扎实做好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打基础。以考核推动学校德育、体育、艺术、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落实落地。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立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美育行动不断提升。建立体育课外活动小组,积极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四是着力构建富有时代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大力促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努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体系,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夯实劳动教育支撑保障。五是健全组织机制,完善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方案、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学校、幼儿园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织密织牢校园卫生工作体系,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十四五期间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校医和保健教师。
(三)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全面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以农村薄弱校校长培养为重点,对校长进行分层分类梯队培养,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使各级各类校长形成合理的层级结构。对中小校长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校长专业化发展机制。举办骨干校长研修班,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和后备人才;推荐品行、能力、业绩突出的优秀校长参加市级活动,成就一批在市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长。完善校长挂职锻炼机制,确保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保持在100%。组织乡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内优质学校挂职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村校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开展骨干校(园)长评选活动,提升校长知名度。树立了一批社会所公认的优秀校长。搭建校长专业化发展平台建设,建设10个涵盖不同学段的“骨干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机制。均衡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力争每年完成新增各类交流轮岗校长、教师不低于符合条件校长教师总数的5%。推进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彻底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进一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大幅增加教师招聘数量,满足中小学、学前教育师资需求。根据新学年教师需求和当年编制空缺情况,确定年度教师补充计划。到2025年补充中小学教师900名,幼儿教师200名,逐年配足、配齐幼儿教师,保障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总数达到满编4251名。深化中小学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实行职称评聘向长期坚守乡村学校教师的倾斜政策。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员聘用和县管校聘,到2022年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流动、聘用、退出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编制核定要求,配合县编办挖潜调剂出来的编制资源,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于教师编制紧缺的学校,及时协调县编办调整编制,切实保障学校教师编制需求。深化后勤改革,促进中小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不得再使用教职工编制新进工勤人员”政策,探索试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学校后勤编制问题,置换出的编制全部用于补充专任教师。
(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在五年内使中小学教学质量达到我市农村县市中上游水平。一是加强学区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强化学区管理,优化对学区的任务驱动与量化考核,充分发挥学区的管理与引领作用。加强农村薄弱学校的指导工作,切实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发展城乡联动、以优带差的新举措,深入推进城乡结对精准帮扶工程,实施捆绑考核,扎实推进城乡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完善联片教研机制,充分发挥以点带面,合作探究,共同提升的作用。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三级建模”,大力开展教师全员赛课、评比等形式的教师业务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遴选和推广全县中小学优秀教育教学经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效化。三是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加大常规教学的过程性督导力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深化常规教学管理,促进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四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构建一支优秀学科教研团队,提升教研员指导、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兼职教研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课堂引领指导作用。以“搭平台,练内功,促提升”为着眼点,通过专题培训、以赛带训、名师带动等方式,着力培树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监测,抓好监控结果的分析与应对策略。推动教育监测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监测、评价效率和质量,为教学质量与常规管理的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六是加大教育科研管理的力度。完善和实施课题管理、跟踪指导、研讨交流、过程评价、成果鉴定及成果推广工作。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力争县直学校和中心学校校校有课题,提高结题率,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完善“两类学校”建设
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工程,加快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改厕工作,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工作要求,完成改厕任务。积极实施学校绿化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实施,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打造美丽校园;实施中小学操场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实际,规划分批改造提升学校操场,加强体育活动硬件建设,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建设,探索县域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县域内学校联网共建共享。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按照国家“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建设标准,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达到100%。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普及,探索智慧教室建设模式,到2022年学校智慧教室建设比例不低于70%。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拓展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资源,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解决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均衡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依法建立稳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加大上级资金跑办力度,管好、用好上级和本级教育专项经费。及时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和保障机制,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七)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根据国家和省的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坚持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开展难点热点问题和重大教育事项专项督导。采取多种方式公平公正、规范高效,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估每所学校,整合单项考核,强化综合考核,对考核排名靠后的进行问责,以考核评实绩,以考核促提升。
(八)强化校园安全保障
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督促指导学校认真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校园安防网络,普及安装一健报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摄像头全覆盖,红外自动报警系统与公安报警联网,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网络,预计需要资金2000万元;全县学校、幼儿园食堂全部建成明厨亮灶,预计需要资金150万元;强化学校安保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正规化校园安保队伍,全力保障学校师生安全,预计需要资金3000万元。
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 篇四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 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强化咨询支撑。成立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2023年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 十四五规划教育规划》,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