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篇一
当堂训练1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作文板块 篇二
1.10个哲句;
2.10个时鲜素材;
3.30篇优秀高考作文熟读;
4.1-3个偏爱结构(先定文体,写什么就像什么);
5、做好审题、提纲训练
图文转换答题方法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徽标类解题思路
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4、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5、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画文转换解题思路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
审读漫画的过程就是对漫画中人、景、物等信息点的认知过程,是对画面信息的初步感知阶段。
第二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
想象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是对画面信息的深入感知过程。
第三步: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
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
记叙类漫画可从人、事两方面进行联想时,对人物应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对事情应注意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及发展趋势。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
答题技巧:
①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②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③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④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此种题型是将图文转换与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其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做这种题型,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作答。
名句名篇默写加强背诵,回归教材。
古代诗歌鉴赏
1、诗歌鉴赏,要“读懂”上多下功夫。不少同学为什么读不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家语”(篇章结构、句子顺序、词语组合)≠小说≠散文:跳跃,省略(不像小说、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平时,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是一种简单思维。读懂,最重要的是能够联想、想象,合情合理地补充省略的、未直接说出的话语含义;注意句子之间的种。种联系。
2、情感题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仿用、变换句式 篇三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心在,情去;情在,爱去;爱在,人去;人在,识她的心去。
【示例2】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示例3】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他的人去。
【示例4】琴在,弦去;弦在,音去;音在,谱去;谱在,写它的人去。
【示例5】路在,亭去;亭在,人去;人在,情去;情在,想它的人去。
【示例6】云聚,风散;风聚,雨散;雨聚,虹散;虹聚,画它的人散。
2、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活是一杯酒,酿出一个人生存的酸甜;事业是一面镜,照出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比喻的修辞、内容有意蕴)
3、依照下面加波浪线的句子,在两处横线上各写两个比喻句,要求句式与加波浪线的句子相同,连接顺畅。
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你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再次站起。
站起来,在惊涛骇浪中站成含笑的礁石。
站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暴风雨中站成庄严的雕塑。在茫茫沙漠中站成不屈的驼峰。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对联。
四川乐山凌云寺,相传是苏轼年轻时读书之处。据说苏轼少年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览群书,常受人称赞,因此不免年少气盛,曾在门前贴下一副对联道:“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不久有一白发老人持一小书前来请教,苏轼接过一看,不觉一惊,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笑着说:“还望博学的小苏赐教。”苏轼面红耳赤,连连说道:“请老前辈原谅,小生一时狂兴。”苏轼赶紧在原对联上下联的前边分别加了两个字,使得这副对联的思想境界和情趣截然两样。
苏轼是补的哪几个字呢?请你也来改一改,补全这副对联,表达苏轼后来想要表达的意趣。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改后能使这副对联的思想境界和情趣截然两样,基本符合对仗要求即可满分)
5、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挑选一些加以整合,在相应的横线上补出上联或下联。
书画院对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下联 一笔可画古今情
茶叶店对联
上联 幽借山颠云雾质 下联 ________________
备选短语: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 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
【答案】书画院对联(上联):片纸能缩天下意
茶叶店对联(下联):香凭崖畔芝兰魂
6、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明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
7、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的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经济合作发展规划。(2)这一规划是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的基础上制定的。(3)其目的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4)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该规划的通过表示欢迎。
8、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改成短句,并与上句结构形式相对称。
我们爬上了又冠谷,刚抬起头,就被前面险恶的地势吓愣了:右边是一道笔直的雪墙,悬在我们头上,似乎等大风再来时就向我们扑来;前方是一条高高低低的被雪堆拦腰吞噬的好几段的又细又长的小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方是一条又细又长的小路,高高低低的,被雪堆拦腰吞噬了好几段。
9、把下面的短句改成长单句,可以删改、添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嫉妒是人人都具有的。
②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
③嫉妒是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
④嫉妒是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嫉妒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为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缺陷心理。
10、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要求保留全部信息。
从广陵村返回,仰望天空,隐隐约约地从云缝里看见一只苍鹰,于烟水苍茫处飞翔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沉、鸣叫之哀,都留在了我的心里,我相信那定然是嵇康弹奏的那曲心爱的《广陵散》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相信,当我从广陵村返回,仰望天空,隐隐约约地从云缝里看见一只苍鹰,于烟水苍茫处飞翔起舞时,留在我心里的大的舞台、远的背景、沉的翅膀、哀的鸣叫,定然是嵇康弹奏的那曲心爱的《广陵散》的意境。
11、下面是艾青《归来的歌》诗中的整句,试用散句表述,意思不能改变。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一燃到底,“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从而点起熊熊大火。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一闪一闪的磷火,在荒野中,显示我们的存在,显示我们曾经奋斗过。
12、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写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要求: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13、以创造思维“开头”,重组下面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
只有善于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创造思维才会获得它实质性的内涵。
创造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创造思维要获得它实质性的内涵,必须善于捕捉、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4、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15、下面的语段,开头画线的句子是比较抽象、概括的,请围绕这句话,并结合下文,展开形象的描述,将语段补充完整,不超过45字。
在那些知识丰富的书籍中,孩子的阅读充满了功利性。
所有的诗意、幻想和美在客观冷静的知识里奄奄一息。当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磨成光滑的鹅卵石,当诗情画意消失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光彩呢?
【答案】【示例】他可能知道月亮上没有水、空气和生命,但他不知道月亮里住着美丽的仙女和小白兔。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用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解说这段话的意思。
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窗外的环境十分重要,如果要让孩子健康,就不要住在六楼以上的楼层。身居高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而且整天面对的是砖墙,会引起孩子对外界不由自主的敌意。理想楼层是不超过六楼,窗外环境好,有树,有花草,有水。树和水还是极好的过滤器,能使周围空气很洁净。
(1)一般性的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字以内)
(2)生动性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字以内)
【答案】(1)六楼以上空气质量不好,四面砖墙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六楼以下,窗外环境好,空气新鲜。
(2)身居高层,受砖墙包围,不能游目骋怀,无益身心;居六楼以下,可与绿树秀水为邻,贴近自然。(解析:本题考查语体的选用。语言从语体风格而言,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又可分为文艺语体和实用语体。本题所要求的“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则分别属于实用语体和文艺语体的范畴)
17、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10)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众里寻他千百度。
答:那人(周公)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两条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该学校提一条切合实际的建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信息: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的方法进行高考备考;②这种方法极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③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任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建议: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请多给学生一些睡眠时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诗意揭示了生活中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请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词语或改换词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高三语文重要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四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www.1126888.com☆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炙手可热”:一个炙手可热的“旧词新用” 篇五
“炙手可热”的典源,一般辞书都引杜甫的《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其实,比杜甫更早的崔颢诗中也有“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长安道》)他们的用意都是抨击和讥刺那些位高权重者的作威作福。可见,“炙手可热”在唐代就是一个流行的贬词。自从明代程氏编纂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把“炙手可热”作为典故收进去,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它的讽刺“权势大气焰盛”的含义也就在汉语语库中凝固下来。
问题在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一般书报中难以见到它的“仙踪”,尤其是对人们学习词语有重要影响的中小学教材,绝不“昙花一现”。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见到它的“尊容”了,可它的意义却又变得大相径庭,感情色彩发生了180°大转弯。以下是笔者所搜集到的近几年各种媒体的部分用例:
①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冷门股和热门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门股,明天就可能炙手可热。今天的热门股,明天也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北京晨报》2000/12/28)
②MTV音乐电视频道1981年创建于纽约,最初只是一个以播放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电视频道。……从那以后,很多歌手通过MTV音乐电视频道一步步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大洋网2002/6/24)
③《哈利?波特》新书炙手可热该书加印80万本(中新网2003/6/25)
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电子商务师将成为21世纪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搜狐IT2003/9/9)
⑤换成5年前,一块“海”字招牌或许意味着薪水翻倍、机会增加,而今,“炙手可热”、“头顶金色光环”一类的溢美之辞已渐渐远离他们,务实的广东人开始平静地看待海归派。(《南方都市报》2003/12/23)
⑥橘色无疑是今季最炙手可热的颜色,无论是脸上的彩妆、身上的新装,还是脚下的新鞋,都能与这种颜色扯上关系。(搜狐女人2004/7/7)
⑦在“阜阳奶粉事件”报道中,由于一些强势媒体和栏目的介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奶粉事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央视国际2004/7/8)
⑧南京高校中,南京邮电学院在历经两年的低潮之后再度雄起,今年分数线可能攀升至595分。而与此同时,几所多年来炙手可热的高校却遭遇“滑铁卢”,线上生源不足,可能要吃二志愿。(《现代快报》2004/7/9)
可以看到,在以上用例中,“炙手可热”的原义已经荡然无存,今天已经演变为热销、走红、受欢迎、人气旺、为大众所关注等含义,一般不再带贬义。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1990年代多用于股市,指那些受股民追捧、热门的股票,后来进一步扩大,可以指人才、明星一类“抢手”的人物,也可指商品、物资、行业、单位、书报等各类事物,还可指话题、概念、题材等抽象事物。
对待“炙手可热”的这种“变异”现象,一些语文报刊持批评态度,其中最用力的似乎是《咬文嚼字》。1996年第3期发表董小英的文章,批评《中华读书报》的两个用例,认为该报把这个成语当作“热门”之义来使用,违背了“炙手可热”的原意。1999年第9期刊登戴建华《成语运用刍议》,文中引用《名作欣赏》的一处例句,指出“炙手可热”不能正面形容人物名声很大,认为成语褒贬,不可不辨。直到2002年第3期,还发表署名若谷的专文说:“近年来,成语‘炙手可热’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用来形容某些人走红行时,《北京日报》上甚至出现‘清华学子炙手可热’这样的标题。”文章批评了这种“望文生义”的现象。
实际上,近几年来,“炙手可热”违背原意而改用新义的例子有增无减。笔者最近从新浪网“查博士”搜索引擎所获结果,关于“炙手可热”的全文检索共6642条,对前100条作统计,其中用来形容人物的55条,包括影视明星、歌星、球星、导演、造型师、紧俏人才等,没有一条是贬义的;其他45条中与经济有关的事物和概念相对多一些,如市场、公司、商品、股票、土地、宾馆、职业、行业、专业、投资、旅游等。总之,没有一条符合现行成语辞典中的规范解释。这是一个“无情”的语言事实。这里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规范词语的用法,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语言使用的实际变化,不可能对所有传媒违反现行辞书规定的“变异”用法采取一概“封杀”的立场。讨论这类成语的“变异”,不能不面对我国社会的历史变化。“炙手可热”的传统解释,源于科举考试为入仕惟一途径的封建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个人遭际变化,使广大士人极为敏感和拼命追求,由于步入仕途的机会少之又少,通过考试当官的道路极为艰巨,加之封建官场等级森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未能跻身于仕途的读书人对那些依靠正当或非正当途径升官进爵的人及其恶劣表现就本能地心怀不满。“炙手可热”的成语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士人“怀才不遇”的心理诉求和对世风不满的宣泄,也曲折反映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官场)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建国以后提倡“为人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干群关系,旧社会的等级观念也有一定削弱,通过学校毕业或其他途径进入干部队伍的人数相应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为人们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城乡壁垒逐渐冲破,“仇富”“仇官”的心态虽然也有,但人们更多地是千方百计去寻求晋升之道和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宽容和理性化。在这种形势下,“炙手可热”这样反映不无偏狭的心理状态的旧成语发生意义的“变异”就是非常正常的了。反过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越来越旺盛和普遍,而且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人们关注的热点不断变迁,客观上经常需要这样一类形容走红,热俏,受欢迎、被追捧事物的词语,“炙手可热”的新义也就应运而生。该成语原来具有的令人仰慕、崇敬的义素保留了,而令人敬畏、避让的义素则淡出了。因此,即使“炙手可热”的旧义所表达的现象依然存在,也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的“变异”便畅通无阻地在各类媒体中大行其道。
“炙手可热”的“旧词新用”决不是偶然的。类似的还有“首当其冲”“美轮美奂”“始作俑者”等。考察这些成语使用的新变化,以及历史上一些成语意义的演变,可以看出在语言内部有一个较普遍的规律:成语的意义往往较多地朝向由雅入俗、由狭到宽、由重典源向重实用的趋势变化。在历史上形成的那些释义过于艰深、复杂,义域过于偏僻、狭隘,来源过于古奥、儒雅的成语,在人们使用过程中,感到不便,影响交际,一部分逐渐消失,没有了实际的使用价值;另一部分为了争取生存而逐渐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意义更加通俗、显豁,义域更加宽泛、平一,使用更加方便、灵活。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可能是“钩心斗角”。众所周知,该成语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四个字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烦琐、复杂:“钩”是动词,指攒聚钩连;“心”是名词,指宫室的中心;“斗”是动词,指相间接合;“角”是名词,指飞檐之角。“钩心斗角”合起来,就是描述宫室四周的檐角相互钩连,接合着中心的主体建筑,表现建筑物的结构错综复杂、精巧工致。这个意义当然也流行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但至少到了近代,这个成语的旧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以至于面目全非:形容各用心机、明争暗斗。比较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前者释义复杂,义域偏狭,不易理解,使用频率低;后者意思显豁,通俗易懂,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当然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就是古代宫殿建筑已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淡化。我们猜想,这新旧两种意义一定有一个“并存”的历史时期,而它们争斗的结果是,新义全面压倒了旧义,旧义全军覆没,以至于消亡。至于在新时期发生意义重大变化的成语,与之最相仿的是“美轮美奂”(参看《语文学习》2004年第1期拙文)。和其他事物一样,新词新义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贴近群众,反过来,“曲高和寡”就会影响它的流行。这些出现“变异”的成语往往利用它全部义素中最亮丽的某个字眼来拉动整个成语意义的变更,比如“炙手可热”中的“热”,“美轮美奂”中的“美”,“始作俑者”中的“始”等等,它们总是这些义素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易被人理解的成分,它们的光彩遮蔽了其他某些义素(特别是有生僻典源的义素),带动了整个成语意义的变化。
高三语文心得体会 篇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此高三的老师也非常认同,但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不敢也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我们感觉到,越是到了高三年级,满堂灌的倾向多数复习课大都是老师积极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偶尔有几次提问,也常常是无疑而问,或仅仅是为调节气氛而问。不管文科理科,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持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使学习变成了“克隆”。
复习课教学不能采取把知识再现一遍的“烫剩饭”,要讲究落实,讲究效率,也必须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原则。应该采取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情境下取分章或分知识块的单元复习,复习模式的课堂步奏可分为:教师提示(提示复习内容、目标、知识点)——学生练习(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小组讨论(练习题中学生个人不能完成的,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重点、难点)——教师小结(指出或订正带普遍性的问题,强调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巩固练习(对失误多的练习题进行强化性练习)。
课堂上首先给出复习提纲,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复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教师整理和制定的复习提纲、学习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大纲和考纲要求,并能让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查找不足,拓展视野,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能力。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加以点拔、答疑或引导学生研讨,在互动中解决问题,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这样环节处理得当,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并能使教学效果升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对文言文,诗歌鉴赏畏如狮虎,考试失分很多。对于这一块的复习可以凭借教材,加大自学力度,提高训练质量。老师先研究考纲,明确考什么,然后把考点分散到每一篇课文之中,逐一攻破。不同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代学”做法,调动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动手、动脑来提升文言文的应试能力。例如,在复习某一篇课文时,老师先交待复习目标,即知识点,学生开始研读课文,找出包含知识点比较丰富的句子,并作上标记,然后逐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词义,词性,要求做到“信”、“达”、“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译文本,每堂都动笔翻译几个句子,老师当堂批改,在批改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归纳,举一反三,点拨必须精讲。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自学自研时间可达三分之二左右。学得实,练得实,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复习诗歌鉴赏,老师先了解近三年诗歌鉴赏的出题情况,然后认真研究教材,确定每篇教材复习的着重点,确定了“复习课文(包括背诵默写)——规范做好书后习题(做每一道题每一个步骤,用词都力求规范),——精选课外的内容,进行相同内容的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参照,自然消除了迷茫,鉴赏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回归教材,放眼课外,学生们觉得语文复习“实”了,有了可操作性,阅读文言文已不觉得生畏,诗歌鉴赏也不是雾里看花。
对于语言运用题型中的情景应用等题型可以先进行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摸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再精选一些题目进行形成性训练。近三年表达题目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也让学生不知所措。节目串词、新闻衔接词、公益广告、写新闻点评,写对联等。老师就不厌其烦地整理,一种一种地讲下去,每一种总结一套方法,收效有时不大。可以先让学生训练感悟,然后总结出所有这些题目共同的规律,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真正解培养出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能力。
再如学生最困惑的作文怎样写深刻的问题,光靠单纯的多写只会让学生越写越怕,其实平常只要多看一看一些名家的议论文就可以总结出以下两项十一条基本技巧:
思想方法上:运用基本的哲学思维。主要哲学观点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些基本思想派生出一些子目,如: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等。
写作手法上:1.以“直接指明”的方法使议论清晰明白;2.以假设分析引人思考;3.以因果、条件分析揭示因果;4.以引用增强文采,引出和促进议论;5.以比喻化难为易,促进形象化;6.以渲情造势、呼告促进读者共鸣;7.以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加强节奏;8.以对比增加议论的深度;9.以句式多变增强文采和层次感:整散结合、陈疑结合、长短结合;10.多用复句增强论证的严密性,顺便增强议论文的外在气质。
作为高三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回顾和研究一下高一高二时的课堂教学,从中反思、总结和发展,让高三课堂充满生机、快乐和活力,让学生能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兴致高昂地度过高三学习阶段。应该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每位学生一份考试大纲,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检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修正、延伸,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 篇七
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去年高考语文四道大题,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到精读深思。
精读,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去念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篇八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huì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茞(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jí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过秦论》特色鉴赏 篇九
1.以赋写论。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如题为过秦,但开篇不言秦过而历举秦之功,尽书秦之盛,直至篇末才点出秦过之所在。正如金圣叹所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如此之微。……最是疏奇之笔。”一篇政论,却以叙为主,以叙代议,是这篇文章奇妙之一。语言上也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有些骈语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单调。
2.对比论述。本文对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全篇对比。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例如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如彼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时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制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人手,“何也?”一个设问句逼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主旨的提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二是极化对比。将对比双方推向极至,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例如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问题。秦孝公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个“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这反而突显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九国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显赫,攻势凌厉,结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始皇时,“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所有这些,都是采取将双方“极化”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瞽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明显豁。
高三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篇十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yí)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tì)零,不知所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杂说(四)
韩愈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 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诗经》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yǐ)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