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历史简介【精选10篇】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亦是北方少数民族融于我中华文明的一次历史时期。东晋末年,天下大乱。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10篇《中国南北朝历史简介》,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篇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 年—589 年)
三国:魏(220-265)曹丕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7)司马炎
东晋(317-420)司马睿晋元帝
政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晋惠帝)、祖逖北伐、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文化
1、文学
三曹: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陶渊明:田园诗人,《桃花源记》谢灵运:山水诗人
2、 艺术
王羲之:东晋、书圣、《兰亭序》
顾恺之:东晋、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勰:《文心雕龙》,文艺理论专著
沈莹:《临海水土志》最早记录台湾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圆周率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
地理: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篇二
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经过电视剧的演绎更加家喻户晓。小说里的貂蝉并非历史人物,她以虚构身份入选古代四大美女。
两晋、五胡十六国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无力理政,大权旁落皇后贾南风,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胡人趁机南下,“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这只是南下胡人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北方建立多个政权,战乱也使得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加上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陈寅恪大师对这一时期的评价就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个一心要复国的慕容复。他要复的国就是在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慕容部落建立的数个国号为燕的政权。不过慕容复注定是悲剧角色。他生活在北宋,不仅十六国早就玩完,南北朝也亡了,甚至连大一统的隋唐都亡了。真正是想不开。
南北朝
南北朝是指南北对峙的数个朝廷的统称。北朝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南朝则是四个政权的更迭:宋、齐、梁、陈。电视剧《兰陵王》里的讲的就是北齐皇族高长恭。
知识点
1、九品中正制
这是魏晋时代的选官制度,前有两汉察举制,后有隋唐开科举。这个时代的选官制度是已被门阀士族控制的察举制的延伸。
中正是指品定等级,九品则是上、中、下三品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共九品。品评以家世、行状(个人品行才能)为准,家世只是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魏晋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盛行,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使得寒门难出贵子。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很多都是出于豪门。像王羲之,东晋王家。谢道韫、谢灵运,东晋谢家。曹植,魏,曹家。
2、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
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
《三字经》里“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故事。孔融被曹操杀害,罪名是侮辱名教(儒教)。因孔融提出了“反孝道”,其实是因为讥讽曹操,曹操什么人啊,他可吃不得一点儿亏。实际上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也非常孝顺,他主张“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完全是因为看清了统治者利用儒教控制老百姓的虚伪嘴脸,他对孝道的非难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当中有一对叔侄,他们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和孙子。曹雪芹视阮籍为偶像,别号也叫做“梦阮”。他写的贾宝玉就有阮籍的性格影子。
阮籍是七贤之首,他的言论比孔融更惊世骇俗。比如他曾大醉60天,说“杀父乃客”,杀他父亲的人可以做客人,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到荒郊野外,然后痛哭,说这世上没有他可以走的路了。但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因为从不说人好坏倒是保了一条小命。而嵇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无论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他们可能都有一些为时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和言论,但在东汉时期,名士敢于和统治者抗争,一生正气,宁死不屈。而魏晋时,名士的抗争则以逃避和怪谈为主。他们内心的痛苦来自于对现实的失望,一方面他们用怪诞的言行来抗争,一方面也在探讨人生的新出路。
3、一个人
在上一讲里我称张衡为“一个完人”。其实大家知道,人无完人,不过是我偏爱张衡而已。现在要谈的曹操我无从评价,我只是好奇他作为一个人怎样对待朋友、家人。
曹操曾经因为疑心误杀了自己的朋友吕伯奢一家,还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说实在的, 曹操理应知道他讲的大实话非常拉仇恨。
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曹操的神童儿子曹冲夭折时,他的招仇恨大实话再次上线,他对曹丕说,“冲的死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运啊(汝曹之幸也)”。曹丕好尴尬啊。曹冲死后,曹操要杀当时和曹冲齐名的神童周不疑,曹丕劝谏,认为周不疑有才可用。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而若是曹冲在世“可与不疑相俦”。曹丕听完内心直接吐血三缸,是亲爹吗?也太让人尴尬了。
“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阿尔钦)”。你成功了,你怎么都对。可能像曹操这样自信的“成功人士”并不在乎别人尤其是他认为平庸的人的想法吧,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曹操虽然杀了愤青孔融,名医华佗,但也并非不爱才,他放过关羽,赎过蔡文姬,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其好友。真是一个矛盾的人啊。
南北朝的历史 篇三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南朝宋
宋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十六国)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40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残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南朝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南朝陈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安抚的方式。
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陈朝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本能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叔宝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时期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刘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北方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使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刘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室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42] 。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 1126888.com 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泰所杀,改立南阳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东魏与西魏对峙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关战败,窦泰自杀。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玉壁和西魏守将韦孝宽发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欢战败,死伤七万余人,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侯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根基,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他建立了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不如梁及东魏。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这些皆使西魏国力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帝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齐孝昭帝。齐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高湛继立,即北齐武成帝。北齐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北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及独孤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以维持下去。以贺拔岳、宇文泰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则暗中支持着汉化。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从苏绰、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华夏族的正统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来改组政府的措施。虽然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横朝政并削弱汉化,但是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北周开始奉行只要不妨碍地主阶级专政的实质,不削弱地主阶级对人民统治的力量它是可以付诸实施的政策。北周宇文邕这样做,就可以使得北周最大化而且不冒进地推动汉化改革。
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去除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摒弃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南北朝历史事件二:盱眙之围 篇四
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因其水路发达,地处淮河、长江间,历来是南北战争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宋时设盱眙郡,作为刘宋的南兖州的治所。南宋时,设盱眙军,后改称为招信军。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兵分五路。魏军先后在滑台之战、东平之战、东阳之战、颍川之战、马头合围战等众多战场击败南朝宋后,纷纷南征至长江北岸。但是由于军中开始染病,并且没有船只渡江,只好北归。在北归途中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遭宋守军顽强抵抗而失败的作战。 这是450年南北大战,宋军唯一的一次获胜的战役。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反击宋的大举进攻,越过黄河、淮河,向南挺进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饮马长江。后因,宋军沿江严备,己方缺乏船只,更因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军中流行瘟病。只得于次年正月北撤。经过盱眙时,拓跋焘驱使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筑长围攻盱眙,运东山土石以填堑,造浮桥于君山(在盱眙城北6里处)之川,切断了盱眙的水陆通道。
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篇五
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
2、董卓乱政:汉献帝
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 汉献帝
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 统一北方
5、赤壁之战:刘备 孙权 胜 曹操
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 邓艾 诸葛绪)胜姜维 降刘婵
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 晋灭吴之战
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
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5、华佗:外科圣手 麻沸散 五禽戏
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
2、士族兴起
3、贾后乱政:晋惠帝 贾南风 赵王司马伦专政
4、八王之乱
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
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 南京 建立东晋
7、世族扰政:王导 王与马共天下
8、东晋北伐
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10、朋党之乱:
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 建立南朝宋
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
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
4、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
5、绘画:顾恺之 东晋 《洛神赋图》 画圣 飘带精神
6、书法:草书(章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草书(今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行书: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序》。
7、宗教: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东晋慧远是净土宗祖师;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
3南北朝历史事件1.南朝时期:宋齐梁陈
2、北朝时期: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3、北魏兴起:道武帝拓跋珪 太武帝拓跋焘 (三武灭佛之一) 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4、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对峙
5、废帝篡位: 高欢控制东魏,废杀东魏帝后建立北齐;宇文泰控制西魏,废杀西魏帝后建立北周。
6、统一北方:北周周武帝宇文邕东征灭北齐
7、南北灭亡:杨坚代周为帝 隋灭陈 统一全国
科技文化1.叙事长诗: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2、文学研究: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萧统组织编选《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3、地理著作:郦道元《水经注》
4、石窟艺术:新疆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5、书法: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
6、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7、数学:祖冲之 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南北朝历史事件一:元嘉之治 篇六
元嘉之治是指宋文帝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宋孝武帝对元嘉时期制度多所改革。官制方面,他削弱东宫官属、加强皇宫禁卫,设立御史中丞专道制度,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缩短其任期,将服亲相临制度扩大化、制度化。政区方面,他分割荆、扬,复立南兖、兖和南豫三州。统治政策方面,他抑制宗室、重用近臣。
元嘉之治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年号元嘉)。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因嬉戏失德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宋文帝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 篇七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而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世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世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梁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贵族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汉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南北朝历史事件三:侯景叛梁 篇八
侯景叛梁又称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 中国 南北朝时期的公元 548年( 梁武帝 太清二年)八月, 东魏降将 侯景勾结京城守将 萧正德,举兵谋反。萧正德派大船数十艘,暗中接济侯景军辎重。
侯景以骑数百人联合步兵八千人飞渡长江,侯景军至朱雀桁(今江苏南京南),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萧正德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 10月24日,当时正值 南朝梁政弛防懈之际, 侯景 侯景军队很快包围了 台城(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南), 羊侃指挥台城保卫战。侯景以“造诸攻具及飞楼、橦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等轮番攻城,均被击退。由于台城被围,无法联系,羊侃以风筝传达音讯 。侯景又引 玄武湖水灌城,城内水涨。十一月,羊侃积劳成疾卒,材官吴景有巧思,能筑楼,接替守城。侯景立萧正德为帝。侯景兵不过八千,建康城外有援军二三十万人,共推司州刺史 柳仲礼为大都督,协调诸军行动。柳仲礼每天只知饮酒寻乐,将领请求出战,柳仲礼一律不准。柳仲礼之父 柳津要求出战,柳仲礼不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韦粲守青塘(玄武湖水南下注入秦淮河处,在建康城东南)被攻,柳仲礼正在吃饭,一听到韦粲危急,立即出兵青塘,结果出师不利,柳仲礼肩上被砍一刀,韦粲战死青塘,仲礼心胆俱裂。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台城因兵尽粮绝,瘟病流行,终于为侯景攻陷,柳仲礼等出降 。侯景军久攻台城不下,石头仓、常平仓食尽,乃掠人而食。迨至城破,纵兵大掠,原有十二万人的建康活人仅二余千人,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柳仲礼等人入台城,先拜侯景,柳津见到柳仲礼,恸哭大骂:“汝非吾子,何劳相见!”。侯景矫诏解散援军,城外援军一哄而散,留柳仲礼之弟 柳敬礼、 羊鸦仁于内。五月,梁武帝躺在净居殿,多病口苦,最后被软禁饿死,侯景又立太子 萧纲为傀儡皇帝,自居相国、都督六合诸军事。不久自称汉王,以 王克为太师, 宋子仙为太保, 元罗为太傅,郭元建为太尉,支化仁为司徒。娶梁武帝的孙女 溧阳公主。 萧确引弓杀侯景,弦断失败,被杀。萧纶逃据郢州(今湖北武汉),投靠北齐。萧绎占有荆州,附北齐、西魏。
南北朝的历史 篇九
南北朝图册公元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南朝宋
宋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十六国)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40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残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南朝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南朝陈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安抚的方式。
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陈朝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本能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叔宝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时期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刘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北方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使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刘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室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42] 。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泰所杀,改立南阳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东魏与西魏对峙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关战败,窦泰自杀。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玉壁和西魏守将韦孝宽发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欢战败,死伤七万余人,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侯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根基,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他建立了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不如梁及东魏。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这些皆使西魏国力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帝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齐孝昭帝。齐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高湛继立,即北齐武成帝。北齐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北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及独孤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以维持下去。以贺拔岳、宇文泰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则暗中支持着汉化。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从苏绰、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华夏族的正统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来改组政府的措施。虽然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横朝政并削弱汉化,但是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北周开始奉行只要不妨碍地主阶级专政的实质,不削弱地主阶级对人民统治的力量它是可以付诸实施的政策。北周宇文邕这样做,就可以使得北周最大化而且不冒进地推动汉化改革。
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去除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摒弃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南北朝历史 篇十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南朝
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宋
宋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 ,并在两年后(420年)践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 。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 。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 ,改立宜都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又使宗室掌管朝政大权,同时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参与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现了宗室、士族、寒门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至此政局稳定。在此基础上,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
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抗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孝武帝。宋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经济、军制、户籍、礼制、税制等领域等领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 ;其统治时期“寒人掌机要”(士族担任的高级官职的权力下移,成荣誉职衔,寒人以低级官职掌控实权)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军事上,先后在458年于青州地区“四战四捷”、“破七城”击溃魏军侵犯 ;460年于梁州的北阴平地区再次击退北魏侵犯 ;一时“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然其统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简政的风格,开始居傲自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乃至恣意妄为,加重了百姓负担,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渐出现好转的刘宋,在他统治末年走向衰败。 其统治时期,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公元464年,孝武帝病逝。
孝武帝子前废帝刘子业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孝武帝的子孙尽亡。明帝晚年因为政失误,造成刘宋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国力大大衰退。 明帝子后废帝刘昱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
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刘准,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萧道成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
南朝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
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萧昭业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萧昭业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 。
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宝卷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世,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使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连战连捷,一路攻入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陈庆之不得不回师,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侯景包围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囚禁梁武帝,梁武帝最后被饿死。建康沦陷后侯景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 。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淮阴王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梁朝各宗室互相攻击,无暇讨伐侯景。之后湘东王萧绎击败了其他梁朝宗室势力,后又得到广州太守陈霸先的加盟,实力大增,于是萧绎派遣大将王僧辩与陈霸先合军讨伐侯景,接连击破侯景部将任约、宋子仙,之后在台城与侯景展开决战,侯景战败逃跑,后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平定。
湘东王萧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称帝并进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萧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西魏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 ,西魏立萧詧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送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击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败北齐南侵军队及王僧辩余党徐嗣徽,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陈,定都建康,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南朝陈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今浙江省长兴县)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用安抚的方式。
陈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原是萧绎部将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
陈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陈朝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可以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严重削弱南陈的经济实力,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后主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 。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隋朝统一,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刘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北方战争。从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北凉三国,又击溃柔然,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被太武帝平定。太武帝还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刘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室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 。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
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
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之乱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把持朝政,乱政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起义,北魏开始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 。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尔朱荣经过一系列军事攻伐,攻灭了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及其他群雄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
魏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改立孝庄帝,又杀死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 。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将其杀掉。而后尔朱荣侄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魏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暗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东魏与西魏对峙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
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窦泰军于潼关战败。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38年,东西魏又爆发河桥之战,双方互有胜负,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战争形势激烈,攻防交错,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但受阻于玉壁城。守城的是西魏将领韦孝宽,高欢无法攻克玉壁,东魏死伤七万余人,高欢无奈退兵,隔年病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侯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政权,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方面不如南梁及东魏。宇文泰任人为贤,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官制,调和胡汉矛盾,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以贺拔岳、宇文泰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则暗中支持着汉化。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从苏绰、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华夏族的正统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即天、地、春、夏、秋、冬官,这些措施皆使西魏国力逐渐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 。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宗室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文宣帝建国。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高湛继立,即北齐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北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贵及独孤信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奉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摒弃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军事方面,宇文邕当政期间也大量地吸纳汉族人士为兵源,补充了北周的兵力,并且使得汉族和鲜卑族的将士们懂得协调作战。
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他对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如抑制佛教、在外交上与突厥和亲,与陈朝和平相处,这些措施都使北周国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伐陈之战于是作罢 。
灭亡
杨坚为北周12大将军杨忠之子,他还是太子宇文贇的岳父。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宇文宪并大撤诸王就国。杨坚开始集结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
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起兵讨伐杨坚,史称“三总管叛乱”。杨坚得李德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了叛军。
581年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杨素为行军元帅,以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时代”结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中国南北朝历史简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