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囚歌》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众鼎号分享 135004

众鼎号 分享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囚歌》公开课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囚歌》公开课教案 篇一

《囚歌》教学反思

《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囚歌》一课教学反思(转摘)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囚歌》教学反思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另外,我将本课的课外延伸设计为收集革命诗歌,将阅读面局限于诗歌,这样处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又补充了革命故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认识。原来设计的第四环节的“默读诗歌,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但问题的提出显得随意了,与诗歌的学习氛围冲突,所以修改为“独立默读诗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这样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质疑,再到提问,过渡得会自然一些,避免了随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囚歌》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往这儿看(教师板书“囚”字)它读什么?(“qiú”.强调“i”和“u”并列时,声调并在后面的字母上),谁知道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就像笼中小鸟一样,失去了自由)再想想,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又失去自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监狱)所以说“囚”的意思就是犯人关在监狱里。(教师接着板书“歌”)“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在监狱里写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挺将军写的《囚歌》这首诗(出示课题投影)。

二。交流搜集资料情况。

课前,老师安排大家搜集有关叶挺将军的资料。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汇报搜集情况)  (出示投影2,叶挺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诗的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囚歌的内容,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2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得怎么样?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这首诗,应该怎样来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老师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答案也一定会给某某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勾画诗中提到“自由”的句子,思考它们是不是一回事。

同学们,新课一开始,我们共同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生答: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的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学生默读 、勾画)

2.汇报。

生:两处,一处是: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处是:我渴望自由

师:这两处自由是不是一回事?(生…….)

3.合作学习1、2小节

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请同学们现在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注意理解加点字各指什么?

(出示投影  3)

4.汇报学习情况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共产党人

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汉奸。走狗。卖国贼。

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高叫:大声喊叫。

师:谁知道,敌人为什么要高叫?

生1:他们心虚。共产党人到底会怎么样?会不会听他们的话。他们心里没底,所以就用这大声的喊叫来掩盖他们的心虚。

生2:他们想用声嘶力竭的叫喊吓唬共产党人,让他们害怕

生3:这只不过是一种诱饵,诱骗革命者上当。

师: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生:不是,是敌人的诱骗。

师:对,他们想诱骗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可是即使出卖了自己的同志,出卖了自己的组织,当了汉奸,做了走狗,仍然受到敌人的控制,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板书: 威逼利诱)叶挺将军做了怎样的回答?

生:我渴望自由。

师:那么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什么?

生:真正的自由(行动自由,言论自由)

师: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有了真正的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真正的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所以说,文中两处的“自由”意思不一样。

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课文中的哪句话给我们做了做最好的阐述诠释。

生: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也就是人的躯体不能从狗洞里爬出。

师:说得好。叶挺深知从狗洞里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所以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决不能因为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什么样的气节?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板书:坚贞不屈)

5.指导朗读1.2节诗

⑴.出示课件(革命英雄,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无耻叛徒图)

师:看这幅图,联系诗歌,说一说他们都会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师:当我们明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威逼利诱共产党人时,卑劣的手段和丑恶的嘴脸时,朗读第一小节,我们就要读出反动派阴险狡猾的语调。尤其是“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⑵.出示课件(叶挺将军监狱生活照)

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作了坚定地回答,假如你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些什么?

生:(自由说)

师:所以读第二小节,我们就要读出坚定地,有力的,高昂的语气,要怀着对革命者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

(指名读——挑战读)

6.学习第三小节

为什么叶挺会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我们来看看文中的第三小节。

⑴男同学齐读第三小节,女同学思考: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⑵同桌交流,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⑶汇报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

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绝不会向敌人屈服,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

生:“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

师:是的,在叶挺眼里,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

(坚强。勇敢。不怕牺牲。甘愿献身。祝死如归)板书(甘愿献身)

所以说读这一小节的时候,我们就要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要读的铿锵有力,语气要逐渐激昂,节奏要加快。

(范读——指名读——赛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让我们为自己的良好表现鼓励一下吧。(鼓掌)

同学们在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又在理解中学会了应该怎样去读这首诗,现在我们就对一开始某某同学的朗读作一下评价。

(学生评价——某某同学自评——某某同学挑战自己)

五、课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许多多像叶挺将军一样有骨气的人用他们的献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就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对先烈们的缅怀,对叶挺将军的敬仰,怀着对敌人的憎恨,来齐背这首诗。(结束本课)

附:板书

威逼利诱

囚歌      坚贞不屈

甘愿献身

《囚歌》教案 篇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八、教学反思

1.本诗内涵较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时,讲述较多,就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讲得太多太深。

2.革命者捍卫信仰的尊严,学生体会时不如捍卫国家民族人格的尊严更可感。

《囚歌》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囚歌》公开课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哆来咪》教案【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