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7篇

众鼎号分享 131041

众鼎号 分享

鼎湖山听泉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7篇《《鼎湖山听泉》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①读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随机指导学生读好。

6、语言积累。

过渡: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同学想读。看来这么美的语言要是不积累下来,实在可惜。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把它记下来,咱看谁最聪明!

投影出示:

①学生试背。

②指名背。

③齐背。

7、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白天时用耳欣赏泉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上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板书:聆听、辨识、品味/sjbwz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作者。

四、学习第五节

1、然而作者喜欢泉水仅仅是因为它好听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相信你一定会明白的。

2、指名回答。

总结:是啊,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还因为它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

五、迁移训练

大自然就是这么的神奇,总是让人对它产生无限遐想。记得老师在一次游玩时,也看到了一处美景,当时真把我给迷住了。你们瞧:(出示图片)

清请的河水,碧绿的荷叶,美丽多姿的荷花,还有那青翠娇柔的杨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请你也来认真观察,用心辨识、品味,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为了描绘的更加生动逼真,可以用上“犹如……”和“像……一样……”(随机在黑板一角板书)这些词语。好!开始吧!(配上轻音乐)

2、学生观察,描绘美景。

3、指名读,随机评议。

4、学生完成,修改。

板书设计:

10、鼎湖山听泉

聆听 辨识 品味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生字词注音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 文章体裁:游记

三、课文朗读(15分钟)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

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

四、课文讨论(10分钟)

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

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

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

2、讨论课后练习三(1-3)

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⑶“高贵之处”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五、课堂作业(另印)(10分钟)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精讲第八段

2、完成课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

1、完成课堂训练

2、评讲课堂训练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训练

2、预习《林中小溪》

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

教学过程 篇三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四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

2

组织交流、评点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

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

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

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眼神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直接切入上课

二、检查预习:因为本文有很多优美语段,所以正确读音是必须的

肇庆古刹遐想一泓菩提繁衍

拾级生意盎然怅惘污垢泠泠淙淙

三、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四、通过教师示范、小组讨论、同学发言等形式完成预习学案表格。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在哪里泉声如何联想感悟

初听近山泠泠淙淙

极清朗如见泉

活泼迸跳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山间

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孩子如铃的笑语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三寻半山越发悦耳欢快清亮应和钟声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夜听寺旁

客房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教师示范第一次听泉的朗诵、归纳,后面三次的内容让同学分成三个大组,互相读书,思考讨论后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夜晚听泉”部分的感悟要点拨下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历史变迁、生命轮回。

五、利用经典段落,“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六、延伸出《老山界》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对声音的分层次、多角度描述,让学生拓展延伸写片断练习《听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通过三个片段的比较总结,再利用相同格式的模写,希望同学们能试着写出生活中听雨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雨声丰富的层次。

那如者,是,似,让人感到。

七、有人认为为了突出“听泉”的中心,其他无关文字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这是对课文里没有写听泉内容的探讨,作为一篇游记,有必要提及七星岩与鼎湖山同为广东肇庆的名胜景点、有必要提及鼎湖山重要景点的名字,如“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而鼎湖山的树木茂密、蓊蓊郁郁,能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丰盈充沛,突出文章主题——水是“山的灵魂”、愿“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八、作业布置:

1、请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2、请将片断《听雨》完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

抽题抽到《鼎湖山听泉》,真是觉得很有挑战性!文章比较长,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可以拓展运用的写作技巧也很多,怎样做到既呈现课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读写结合”的工具性,还要兼顾游记散文类学习的“吟哦讽诵”法,真是有点千头万绪理不出重点。况且这是课赛,整堂课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才会出彩!

“教学要有新思路,课文要想挖得深,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工作室一贯的教学理念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一遍一遍研读课文!在多次研读中,我也在思考“课要怎样上,既能让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又能把这些优美的语句的写法切身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在以后写景状物以及游记散文类的写作中有所提高。

其实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就是最佳的教学思路!最终我把教学中心和重难点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征、如何丰富生动地写景状物”上,我相信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提高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鼎湖山泉声优美”这个中心,从破题开始,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听泉声。先从情感上接受、爱恋,再从写法上模仿、创作。

应该说前面教学环节中对于四次听泉的分析是细致到位的,而且我并没有走“移步换景”这条路,而是带领着学生依次找出泉声的特质、由泉声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这个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但是是必须要慢慢落实和积淀的。每次泉声的不同——单独的泉声、应和钟声的泉声、夜间的众泉齐鸣声,都要让学生朗读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这个部分,我先示范了朗读,再让学生互相读,在共同朗读和之后的讨论合作中学会归纳泉声的特征。有了实质的体验,学生也才会爱上鼎湖山的泉、爱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朗读后更正了自己“随意遐想”给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间因为准备仓促,课件中第二次听泉的地方应为“山间”而非“过了寒翠桥”)

本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经典诵读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晚上回看课件,“轰响”错打成了“哄响”,希望没有给学生造成误导。)教会学生分析出泉声的不同层次,感受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表达。但是这个部分的教学似乎太生硬,只是简单分析、挖词回顾,甚至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四幅图对应的四种典型声音,颇感遗憾!

之后引申了原来学过的陆定一《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段落,只是作了类比,也并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出比喻的“浑然天成”!现在回头看给学生拓展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片断,更是“浅尝则止”,他所运用的比喻是符合他阅历和情感的表达,但是并不贴近我们的学生阅历,无论是“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学生真的无法深刻体会,这则课外资料的拓展,思路是好的,选材不好!

本来乘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内容所学,仿写“听雨”的句子,我以为会是一个很活泼、很出彩的环节,结果恰恰没有。不知道是我给出的句式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或心情好好听过雨,被迫起来念自己句子的同学,没有一个写出了又流畅又漂亮的句子。本想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好句子,四五个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是很好的层次、丰富的描写?可惜事与愿违!当然,更多地是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也不能很好地想象和联想,所以表达很苍白。好在我也利用了这个环节教学生如何修改句子、完善表达!

由于这个写作环节不够流畅,所以本来留了三五分钟的时间来解析为什么这篇课文还有些内容和“听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又必须要有。还没有开始,就被“无情”地结束了,提了个头,让学生下来思考吧。

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课,但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稳重、大气,自己的语言也能再干净凝练,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教学思路:

一、导入激趣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祖国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汇报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愣远街性跹娜鲜丁?/div>

三、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六、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鼎湖山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

——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的声音,多象()一样()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

——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鼎湖山听泉》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文明礼仪教案【最新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