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本命年的回想》 说讲稿(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129318

众鼎号 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本命年的回想》 说讲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一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介绍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一篇课文,作者想要带给学生们的是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我其实在之前代课的学校就选择过这篇课文来开过公开课,当时上下来觉得内容杂而多,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就从怎么去生动地描写习俗入手,然后在分析文中关键词的基础上,自己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习俗。

在上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回家填写习俗的表格;二是让学生写一个一百字左右的家乡习俗的片断。上课之前,我播放了《恭喜恭喜》的过年歌曲,营造过年的热闹气氛,让课堂活起来。然后就交流过年习俗的表格,在交流时,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但是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老师在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参与评价是一个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说一说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过年习俗。在这里呢,我犯了个错误,因为平时说实话,展台用的比较少,所以忘记了切换成笔记本。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定要多加注意。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作文。

总得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错的,但是自己也有很大的不足,坐在窗边的一位学生说是举手多次,我没有叫他,课后大声地叫道,“我举了那么多次,老师都没有叫我。”充满了委屈。其实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他的手,只是我了解他的回答是语无伦次的,我不敢叫他,现在想想有点内疚,所以下课之后,我找到了他,向他说了抱歉,我怕从此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他说“老师,没有关系,下周我坐到中间,你要多叫叫我。”我觉得学生已经有了评价别人回答的意识,但是怎么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意识。开学才只有一个月,我想这需要时间去培养和训练。我自己的记性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名字还不是很熟悉,这一点觉得特别惭愧。

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本命年的回想 篇二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  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描述的民俗风情。

2、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们春节“发烧”的过程形象 感知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风情。

2、学习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感知过程中随文解决学生字词)

1、阅读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60岁本命年时回想的内容吗?

(作者小时候在运河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的情形。)

2、围绕过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

示例“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可以归纳为“炒年货”,你能用这样的“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其他的趣事吗?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 灶王、换门神、守岁、拜大年)

3、这么多事情,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按时间顺序)

4、随着时间的推进,你们有没有觉得过年的氛围有变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是啊,过年的准备工作正一桩一桩进行着,过年的味道也随之越变越浓,这样的安排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注意:指导学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读出来。

二、品析语言之热闹过大年

1、(过渡)十件过年趣事经过作者有条不紊地描述之后,让我们觉得一阵阵热腾腾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文中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你直接感受到了这种过年的热闹呢?

(示例:“吆喝叫卖”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听到了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声。)

要求:仿照示例,用“‘……’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的句式来说说过年的热闹。

(学生活动:先思考,然后要 求用生动的语言向同伴描述画面,最后点名交流。)

2、(过渡)听了你们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过年场景中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还能从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我们来看这样的句子: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1)你觉得这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长短句)

(2)这样的特点让句子读起来有 什么感觉?(富有节奏感或节奏感更鲜明)《追问》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长句比较,读起来有什么区别?)(感觉离过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气氛越来越热闹。或渲染过年热闹的气氛。)

(3)这样长短句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4)我们能不能也尝试着将文中的句子改写成长短句的形式,把运河老百姓过年的热闹劲用你的神笔描绘出来?

(示例:“花生、瓜 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改为“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簸箕,晾脆,端进屋,一家围坐,大吃大嚼。”)

(学生活动:思考,请两个学生板书)

(准备:1、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门里门外挑花朵。2、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忙着蒸馒头、蒸年糕、渍酸菜。3、开门说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们互相道出最真挚的祝福。)

三、品味语言之浓郁地方味

1、(过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为我们营造出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氛围。同样是过年,我们也有热闹的气氛,但刘绍棠的“大年”却更有着地道的家乡味。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得呢?

(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俗。)

充满地方味的语言:“大吃大嚼”、“ 玉米糁儿”“小疙瘩鬏”、“渍酸菜”、“脚丫子” 、“说闲话儿”、“糖黏儿”、“秫秸棒儿”、“制钱”、“小小子”、“亲支近脉”、“天麻麻亮”

充满地方味的风俗:炒年货时念念有词;上火吃化食汤;竹筒抽签得糖葫芦;做冻豆腐、冻柿子、渍酸菜;送灶王爷;贴门神;小丫头不许出屋,小小子能走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等到打更,才能下饺子、放鞭炮、贴对联……

四、体会情感

1、(过渡)越接近过年,习俗越隆重,和作者的年相比,我们这儿的年味就淡了很多。尤其是拜大年这个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过年。 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这 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追问》他们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这时我才觉得得到 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提问》“这时”是指什么时候?(给百家拜年之后,也可以说是做了前面讲的十件事后)

小结:只有经历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这么长时间的预热、增温、红火直到发烧 ,才能说真真正正过了个大年。

2、(过渡)对作者来说,“过年”就是一幅幅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画, 难怪他在六十“高龄”的时候还要回忆这些往事。那么他在六十岁回忆往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返老还童)在哪一段提到了呢?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读完告诉我最后一段能不能去掉呢?

(1)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2)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风俗的怀念;对如今年味渐淡的遗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作者童心复萌,将家乡过年的十件趣事写得有滋有味。

五、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劲;用 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带我们领略了浓郁的地方味;用孩童的眼光、充满童趣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生活的美好。在浓浓的年味中,让我们企盼来年更精彩!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感受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既有着她的优秀的传统文明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诸多的传统习俗,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沈从文走进了湘西,领略了湘西所特有的端午节的民俗,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另外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走进北京,去领略北京这个古都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簸箕( )烙饼( )阖家( )捅进( )大吃大嚼( )

秫秸( )晾干( )疙瘩( )发鬏( )邪魔鬼祟( )

打更( )栗子( )糖黏( )涿州( )渍酸菜( )

2、常识简介

⑴“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丑年出生的人属牛,再遇丑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班上有谁今年是本命年的呀?知道本命年有什么讲究吗?

【参考】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⑵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京门子脸》、《柳敬亭说书》,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等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多大年龄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齐读第五节)

4、作者60岁,恰逢本命年,他回忆了什么往事?(过春节)

5、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吗?你怎么知道的?

(齐读第一段)春节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参考】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明确】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二十四节气来衬托春节

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些什么事情?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10)拜新年

7、很明显,这些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那么文中找到哪几个词表现出这种年味儿的不断加深呢?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这几个词语属于同一类型,但是逐级上升的)

8、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示例】吃腊八粥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

(2)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板书:丰收、(3)“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腊八粥丰富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

(4)盛在碗里,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吃啊?——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

(5)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呢?——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在这些事情中哪些事跟吃有关系?为什么这么吃呢?

【明确】⑴享受成果: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享受劳动成果,还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明确】⑵祈福迎祥: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密切感情: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我们介绍的过旧历年的风俗文化;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说说我们的春节风俗,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⑴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⑵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⑶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2、每年圣诞节,那个笑容可掬、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头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面对这些洋节的盛行,中国传统民俗能否站稳脚跟?我们一起来探寻如何坚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路

⑴你认为洋节”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⑵对于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大举入侵,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提出你的建议!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情感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节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将我们的民俗,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篇五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

刘绍棠先生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追求,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

《本命年的回想》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家乡运河一带过大年的习俗,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

但是,我以前的教学,却一直没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

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虽然知道文中写了当地的哪些过年习俗,垂头丧气,完全感受不到节日地欢庆气氛 。

今年又教这篇文章了,我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学生愿意接受哪种学习方式 。

忽然,我想,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他们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这篇文章?当我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先是一愣,断定我不是跟他们开玩笑后,立刻活跃起来 。

一节课,我我基本按照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学们或读,或评,或问,或议,不但完成了我课前预设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发表了不少独特而有见地的见解,还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问题 。

比如:耿薇说“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

”这一句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多 。

程佳说,这第四小节虽然写了十件事,但很注意过渡,所以显得一点不乱,我们如果写几件事,也要注意过渡 。

陈冰洁说,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儿化音的词语,很有地方特色 。

祝斌艳说,挑绒花这件事,如果只写大姑娘小媳妇挑绒花就没气氛,写上年纪的老太太挑绒花,还挑一朵红绒花,可见所有的人都要尽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

我说这叫以点写面 。

王齐琦立刻反应过来说,下文写“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 。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 。”也运用了以点写面的写法 。

有的学生说课文中特地交代天地杆上贴的字是“姜太公在此”,有地方色彩,是过年特有的 。

有个学生问,除夕夜为什么院子里要“铺着芝麻秸”?一个学生立即说,这表现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

另一个学生接着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也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家里的人过年时烧香、磕头,心里很反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北京运河一带过年的习俗,还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并且对他们的情感、价值、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这节课上得轻松、随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

本命年的回想 篇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的春节习俗。

2、能力目标: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再过3个多月又要过年了。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哪些事?

(大屏幕出示过年风俗图)

生:放鞭炮

生:贴对联

生: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吃团圆饭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看老师的总结。

(大屏幕显示“现在的年”)

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作家刘绍棠到他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大屏幕出示课题、作者)

师:我们一齐把课题读一下。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      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刘绍棠:我国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              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

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

生齐读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听准生字词的发音。想想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北京郊外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

生听课文范读

师:那么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春节的情况呢?

生:第四小节

四、研习第四小节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四小节,在朗读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然后小组讨论文中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年的哪些活动?

生朗读第四小节后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些活动。

生:炒年货

生:吃腊八粥

生:买糖果

生:挑绒花

生:杀牲畜

生:备糕点

生:送灶王爷

生:换门神

生:守岁

生:拜新年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答案做了个总结。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旧时的年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畜

6.备糕点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守岁

10.拜新年)

师:观摩了这十项过年的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

生参照课文,集体讨论

生自主发言

五、探究

师: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大屏幕显示:寄托的期盼

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师:让我们带着那美好的期盼,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小节。

生齐读第四小节

六、作业

1、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2、请你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风情,下堂课与同学交流。

本命年的回想 篇七

本 命 年 的 回 想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过的最喜庆最火热的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 合作研读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10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教师强调)

簸(bò) 箕(ji)  烙(lào)饼    阖( hé)家     疙(gē) 瘩(da)

鬏(jiū)渍(zì)   晾(liàng)    捅(tǒng)进    大吃大嚼(jué)

小丫(yā)头      栗(lì)子      秫(shú)秸(jiē)  糖 粘(nián)

鬼 祟(suì)    打更( gēng )   亲支近脉(mài)

(三)师生互动

1:齐读第一段,明确: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但又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补充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

2:老师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齐读第四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情况,共写了哪几件事?(提醒学生抓文章中的关键词)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4:讨论: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和现在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之处?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 品读文章朴实传神的语言,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 思考:我们民族欢天喜地地过大年的背后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复习导入)

二。 互动探究

(一) 把握文章的内在结构,进一步感知课文

文章第四段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思考这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二)体味语言,感受乡土风味。

1. 文章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哪些句子描绘的最传神?(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即可。)

2. 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

(三) 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 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文中那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呢?(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 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

三。 学习小结

四。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缤(bīng)纷    灶堂(táng)   嚼(jiáo)字     生疮(chuāng)

b.腊(là)八粥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发鬏(jiū)

c.渍(zà)酸菜    阂(hé)家    磕(kè)头      亲支近脉(mài)

d.秫(chù)秸     疙(gā)瘩    梆(bāng)子    簸(bò)箕

2辨别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桶(     )       暑(     )       迷(     )     尊(     )

捅(     )       署(     )       谜(     )     遵(     )

3 填空

刘绍棠,-----------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等等。

4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包含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所包含的节气有:

五。 布置作业

本命年的回想 篇八

12、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

2.能力目标——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3.情感目标——了解民族的讲究,热爱民俗文化。

4.教学重点——了解过年习俗,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引导法

2.学法引导——探究与合作

3.课堂组织形式——对话式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5.课程资源的利用——教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

6.课前准备——①收集春节习俗的有关资料  ②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导入  

1.你知道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个节日吗?你可别去数,因为你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节你都要去过的话,那么三百六十五天,你就忙着过节吧。所以一般的人们都是选择那些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来临的时候庆贺一番。那你知道,我国哪些是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呢?

2.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你认为最隆重的是哪个节日?

3.你了解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4.同学们说的过年习俗,都是自己家乡的习俗。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现在就走进《本命年的回想》,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释题

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

3.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二)读准字音

(三)   补充注释

三、研读课文

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结合练习三)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⑧换门神  ⑨除夕守岁  ⑩拜新年

㈡今昔对比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结合练习一)

学生思考、交流、补充、谈看法

㈢品味语言:课文描写了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结合练习二)

四、延伸、拓展:假设此时正值除夕夜,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五、总结: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正是作家刘绍棠要告诉我们的。

六、布置作业 :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年呢?课后写一篇《畅想2053年新年》,想像未来的过年。

七、向课本质疑:解决十个问题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视时间而定)

读课文,质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互评。

课后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 说讲稿 篇九

课标点击:

1.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的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这十件习俗是北京运河一带的过年习俗,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味)引导生体会十件习俗顺序的安排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四、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五、过年大家谈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六、新年寄祝语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1.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马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教学反馈: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本命年的回想》 说讲稿》,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中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