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32613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 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 一、 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 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 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 (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思考:

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两种按键的不同,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三 三、随堂练习

(出示幻灯四)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 . (-2.35)(-0.46)

3.( -3.45)3

4.-2.082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探究活动四 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1.用计算器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幻灯五)

2.张老师在银行贷月息为0.456%的住房 贷款50 000元,满5年时共需付款50 000(1+600.456%)元,其中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张老师共需付利息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回答有关的信息,学生互评。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总结 五、学习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师简要点评:

(1)由于受计算器显示数位的限制,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数。

(2)当计算结果很大时,计算器能将计算结果自动转化为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来显示。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 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 性的评价。 学生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反馈

1.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略)

2.(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

1111,111111,1 1111 111,11 11111 111 。

(2)根据 (1)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 111 1111 111 1 11的结果吗? 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操作,学以致用。 及时反馈,并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附:板书设计:

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1.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3.运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反思:

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 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优秀教案 篇三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

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而应注重培养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练习和测试时只看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只要能会做题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别说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思想者,知识的构建者和收获者。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能力。

三、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

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优秀教案 篇五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随着20__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一轮新的课改又要开始了。我知道,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 ,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

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

1、操作:

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

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

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结: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二、探究一:垂直

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

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

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

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

(旋转至垂直)

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

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不相交

3、练习:

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1 ○2 ○3

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

○1 ○2 ○3

记作: 记作: 记作:

6、动手操作。

三、探究二:平行

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

2、揭示概念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

4、练习

(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

将图2改为:

提问:e和f还平行吗?

将图2改为:

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

(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

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

五、课堂总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案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