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3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的现象,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变换,进而探索相似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认识相似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
2、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教材重点: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 教学难点: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从图形的形状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形状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察、认识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形状: ;大小 。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及相似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作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似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图形。
并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学生举一些在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其相似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取特殊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殊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形状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2、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改变吗?怎样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 ABC 到 A’B’C’是一个相似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 :2
(1) 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 已知 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 A’B’C’ 的周长和面积。
A
A
B O C
B 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似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如何作出按要求相似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 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两幅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图形及相似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概念及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后,要善于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似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似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首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xx5.646.4 )xx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